分享

离开

 半窗晴日 2021-11-15

农历7月,大概是一个闽南各村最“此起彼伏”接龙过节的月份了。我家和我舅舅、大姨家过的都是7月里不同的日子。我曾经问过我妈,为啥我们过月末?我妈也是一脸茫然说,我也不知道啊,以前就这样了啊。

嗯,按传统7月是鬼节的说法,难道是鬼神一起放出来了,还要搞流水席?

7月闽南各村觥筹交错、大肆过鬼节,但是我们还是忌讳死亡。

《西藏生死书》上说: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

白岩松也大概说过相近的话:“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在中国,性教育和死亡教育基本上还是缺失的,自从很多“性侵犯”的新闻出来后,讲究科学育儿的父母还会给孩子补上性教育,唯独死亡教育,聊者甚罕。基本上只有一些育儿专家会真正给孩子上死亡教育课。

我们是那么害怕死亡,以致于连聊到死亡都觉得不吉利。记得小时候我问过我妈关于死亡的问题,我妈就说“小孩子家家乱说什么”就过去了。嗯,这的确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

这个世界是变幻无常的,恒常的有且只有一件事——我和我们所爱的人,最后终将死去。

想起以前形容共产党员英勇的一个词——视死如归。嗯,可是谁能真正把死亡想象成回家一般?如果是回家,那我们为什么还是害怕和忌讳?

这让人想起鲁迅某篇小说里讲到的一个小故事:一个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极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自然是想讨得一点好兆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发财的倒是不见得能成真,但是皆大欢喜;说孩子将来会死的这种大实话却绝对不讨喜。那个人活该被打,人家孩子毕竟刚满月,谁叫你非要瞎说什么大实话?

中国传统文化里对待生死的态度有时候本身就自相矛盾,儒家是“未知生,焉知死”,这代表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死观,这种生死观也构成了我们民族的价值观。而道家的看法却相反,“老而不死则为贼。”以及还有以前无法理解的,“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的故事。以前和同桌讨论过,庄子妻死,庄子还能鼓盆而歌,太不近人情了,他妻子咋不跳出来吓死他呢?现在想来,是那时的我不懂。

中国人一方面忌讳死亡,另一方面却特别讲究葬礼的形式与排场。我见多了明明就是老人活着的时候,子女明明表现也不咋地,像这种大概就是不管活着的时候孝不孝顺,等人死了,必须有个盛大的葬礼来证明自己是孝子吧。

葬礼也往往是人脉、财力、资源暗戳戳相互攀比的场。在我们村那边,葬礼是基本上都会请上民间的乐队,一帮男男女女在那边各种唱唱跳跳攒人气。那种感觉,真的跟悲伤完全不搭边儿。我也问过我妈,为什么要请乐队这么吵闹,我妈说,大家都那样呀。是啊,在村里,大家都这样,跟别人不一样会被视为异类。

也会有个专门的葬礼主持人主持各种仪式。那个主持人会轮流叫号,子孙后代排队去哭灵。像在前年我爷爷的葬礼仪式上,我总是搞不清楚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不该哭。

我依照习俗跪在地上时,那个主持人叫我要大声哭。可是在那种表演性氛围下,我身上又没有安装一按就能哭的阀门,所以我真的哭不出来。那个主持人就问了我一句,你爷爷以前不疼爱你吗?

Eng,可能是我们对于悲伤的理解不一样吧。

其实爷爷临终前,病痛难耐,离开了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中国人对于长生不死简直有执念。从秦始皇寻求“炼丹术”开始,到臣子对帝皇皆要山呼“万岁”,都可窥见一斑。

其实不正是因为有死亡,因为人生短暂,我们才会更珍惜生命吗?如果每个人都长生不死的话,那活着好像也挺无趣的。你如果碰到一个人,习惯性地寒暄“你多大了”,他回答你,我今年1986岁了,你不得吓死?

我想,正因为有死亡这个永恒的大前提在,我们才会更敬畏生命。正因为我们终将失去我们爱的人,我们活着的时候,才会更加珍惜眼前人,珍惜和我们爱的亲朋好友相处的每一次相聚。去爱和表达爱,才不会因为死亡的到来而遗憾吧。

因为我知道有一天你终会离开,所以你在的时候,我就开始想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