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漠蝗虫靠什么飞越红海?蝗群已抵达中国边境,会进入中国吗?

 吾天说事 2021-11-15

近段时间以来,东非、西亚和南亚等10多个国家先后爆发了罕见的蝗灾,而此次蝗灾始于东非一角的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然后飞越红海并以阿拉伯半岛为“跳板”迅速向西亚、南亚传播开来,现已蔓延至中国的邻国巴基斯坦和印度,蝗虫所经之地肆虐成灾,给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作物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里不禁有人会问,东非与阿拉伯半岛之间的红海最窄处大约有30公里宽的曼德海峡,那么小的沙漠飞蝗是如何飞过去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沙漠飞蝗的生活习性及其迁入地的气候环境等角度展开分析。

沙漠飞蝗的基本特点

沙漠蝗虫是蝗虫科一种主要栖息在北非、中东、西亚和南亚热带沙漠附近的短角蝗虫,体重大约为2克,主要以枝叶、花果以及茎、树皮为食,几乎所有农作物和非农作物都是这种蝗虫馋食的对象。

沙漠蝗虫的繁殖能力特别强,是一种难以控制的害虫,平均每代的存活期约为三个月,且每代的繁殖能力大约为2至5代,如此算来蝗群每繁殖一代种群数量可增加20倍,这很显然是一个足够吓人的数字。

一般情况下沙漠蝗虫可以在独居和群居两种状态之间切换,并且独居的沙漠蝗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破坏力,然而遇到持续干旱导致食物匮乏时,为寻找新的食物,沙漠蝗虫就会从独居状态切换为群居,聚集在一起一同迁飞,而群居模式开启的沙漠蝗虫一旦遇到连续降雨或湿润气候时,可出现爆炸性繁殖,因此群居的沙漠蝗虫危害非常的大。

蝗群是如何飞越红海的

相信很多人看过沈石溪创作的小说《斑羚飞渡》,讲的就是斑羚在遇到危险时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的个体来挽救另一半个体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充分表现了斑羚在危机面前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以及自我牺牲精神。

那么沙漠飞蝗在面对宽达近30公里的曼德海峡时,是如何飞越过去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方式。

其一是蝗虫群有随风飞翔的“本领”,并且速度与风速大致相等。红海两岸的东非和阿拉伯半岛所处的纬度较高,终年高温炎热,特别是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迅速上升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蝗群可以借助这种上升气流实现“撑杆跳”,不需要消耗太大的能量就能飞越红海抵达彼岸的阿拉伯半岛西南端。

其二是铺天盖地的蝗群在红海沿岸的厄立特里亚、吉布提境内集结并迁飞,在飞行的过程中难免有一部分飞蝗受各种因素(上升气流减小或自身缺陷等)而掉落到红海里,而这种溺亡的个体无意间却成为了其它个体的“垫脚石”,有利于种群的顺利迁飞。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沙漠蝗虫超强的繁殖能力,可以肯定的说此次在西亚、中东和南亚等国蔓延的蝗群,并非全部都是从东非迁入的,很多都是第一批飞越红海的蝗群的后代,

沙漠蝗灾进入中国的概率有多大?

目前,沙漠蝗群正在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肆虐(其中印度的蝗灾基本得到控制),至于蝗灾是否会影响到中国,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飞蝗虽然与沙漠蝗有着相似的迁飞习性,但属于东亚飞蝗,与沙漠飞蝗是不同的生物种。并且在中国的史料中未曾有过发生沙漠飞蝗危害的记载,但专家推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和云南省的个别边境处附近有沙漠蝗的分布。

同时我国西南边境地形相对封闭,多为一些东西走向的高大山系(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蝗虫很难越过这些高海拔的寒冷地区。不过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和云南省西部边境与尼泊尔和缅甸沙漠飞蝗发生区仅一步之遥,而且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西南季风即将盛行,不能完全排除沙漠飞蝗随季风迁入中国的可能,但受尼泊尔、缅甸等国地形和气候等的影响,迁入中国的数量不会太大,产生危害的概率很小。

并且虽然沙漠蝗群的迁飞能力特别强,在一天之内可以覆盖天空飞越100~200公里,而且曾经还有非洲沙漠蝗虫穿越大西洋飞抵大洋彼岸的加勒比海沿岸。但由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不利于热带沙漠蝗虫的生存,因此沙漠蝗群的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2000米,故而蝗群难以“翻越”亚洲的阿特拉斯山脉和非洲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等山脉进入中欧和非洲中西部的热带雨林区,就更别说平均高度在7000米以上,宽度约为宽200~350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了。

尽管此次蝗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非常小,但仍然需要高度警惕,因为这种飞蝗来势汹汹且繁殖能力非常强,一旦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而并非像“键盘侠”或“评论侠”想象的那样靠烧烤来解决。因此要时刻监测南亚蝗群动态,以便提前布置预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