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怎样做学生,以及教师?

 昵称gscVD7fg 2021-11-15


正如我们常从工具和情感、自利和道义等二元视角来分析社会现象一样,“学生”与“教师”这两个角色也面临着功利性多一点还是表达性强一点的争论。对此,作为学生或者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行事呢?怎么做,才能够纯净学术生态、构建优质环境呢?
一、学生篇
第一,立场不是观点。说白了,也就是别让“屁股决定脑袋”:看你不顺眼,看你不对,你就一无是处。这样的刻板印象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此不是实证的品质,只会让我们变得自以为是和井底之蛙。特别是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情境中,我们的观点更容易成为简化甚至模糊现实的标签。
第二,挑战不是阻碍。舒适区最符合我们的认知习惯,也最容易挑起我们的满足情感,但去挑战的勇气、热情和努力才是我们应有的品质。“都是这”“以前我”,不是发展社会化的要旨,亦从来不是我们故步自封的合理依据。
第三,故事不是知识。案例作为对知识点的充实和佐证,是必要的。但如果我们就想听故事,那太可能听了个高兴、学了个寂寞。相比于老师的故事,我们倒更不如培养自己学以致用、解释现实的能力。
第四,劳动不是压榨。我们给某些老师“干活”可以:我帮了你,也学到了一些。但如果对方把对同学的压榨作为自己捞名夺利的途径,那对不起,“我不伺候”。考虑到教师的地位和权力,这样的反抗或许并不容易,但姑息养奸只会伤害自己,“熬完”是“坏人”变本加厉的工具。
二、教师篇
雅斯贝斯曾说过,“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
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作为教师,不妨从四个I 做起。
首先,Interesting。就特点来说,课上得要有趣,尽量吸引人,而不是一个有声教科书。
其二,Interaction。就方式来说,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应注重同学的反馈,推促彼此积极交流。
其三,Independent。就立场来说,做教师的操守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做“昧良心”的学问,不当权威主义人格下的依附。
其四,Idealistic。就旨归来说,教师应有情怀,有热爱生活的信念感,也有新鲜的少年感。
三、工具还是价值,任务还是使命?
在合法的叙事中,教学被期待承载传道、受业、解惑的三重功能,但现实中,我们会看到不少教书工具包和学习机器人之间的互动,于是教学成为银行里的交易:上课就是灌输,相当于每节课存点钱,到期末零存整取,学生把学习到的都还给老师,运气好的,留下点利息,运气不好的,白瞎了一个学期。
在一个明哲保身的时代,把教育作为工具和任务的奖励大而成本低;在一个焦虑泛滥的时代,把教育作为命令而不是启发的难度低而接受易;在一个争权夺利的时代,把教育作为社会性的“面子”而不是道德性的“脸”的获益多而付出少。
从外部来说,我们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与阶层等变量之间的关系(如有效维持不平等的假设等)。从内部来说,我们或许可以探讨教育功能的正反显潜,特别是教育话语/承诺与教育实践/活动之间的互动互构。
所谓“百花齐放”,却不要出现越繁盛、越寂寥,越多样、越单一,越激情、越冷漠的悖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