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镇江的北固山,有一座“阿倍仲麻吕诗碑”

 镇江风情 2021-11-15

在镇江的北固山风,坐北朝南立有一通石碑。其上刻着阿倍仲麻吕所作的一首有名的和歌:

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这首和歌被收录在《古今和歌集》与《小倉百人一首》中, 在日本广为传诵。据《土佐日记》记载, 此和歌是阿倍仲麻吕归国前在江南所作。阿倍仲麻吕在海边望着月亮,思乡怀远,意境竟与李白《静夜思》神似。

诗碑上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中文由著名书法家沈鹏所写,日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所书,诗为《望月望乡》: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阿倍仲麻吕诗碑


为什么镇江的北固山上,会有这么一块阿倍仲麻吕诗碑呢?

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块诗碑的来龙去脉。


01


先谈阿倍仲麻吕,这位祖籍日本奈良的著名遣唐使,生于公元698年。

公元717年,阿倍仲麻吕和许多留华日本学生一起,远涉重洋来到中国,时年19岁。在长安,在大唐高等学府太学研读汉学,后在中国中进士,受唐玄宗赏识,在唐朝担任秘书监、镇南都护等多种要职,同时取汉名晁衡。

阿倍仲麻吕画像

在长安,晁衡与唐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人交往甚密。公元750年,日本孝谦天皇派第十次遣唐使来华,邀请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去传授佛教戒律。753年正月初一,唐玄宗在大明宫含元殿接见日本使团,晁衡受命作为唐臣陪同、接待。

见到扶桑亲人,使已在中国生活36年的晁衡不禁涌起回归祖国的念头,上书唐皇请准回国。唐玄宗同意,并让他以唐王朝使臣的身份与日本使臣一起返日。

这年十月,晁衡和日本使者们离长安启程返国,唐玄宗写了首五言诗《送日本使》以赠,晁衡捧读,十分感动,也写首五言诗《衔命还国作》以表心愿,“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在东归故乡的途中,他经常眺望长安,感念激皇帝的恩典。当时,王维也写了首《送秘书监晁衡还日本》送行。

不久,遣唐使四艘船组成的船队启航。十ー月十五日,船泊扬子江,当晚月色辉洒,江中闪烁着无数碎银,水中月,天上月,不由激起晁衡对家乡的怀念,思绪万千,轻轻吟出那首著名的和歌:

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

东渡途中,真像唐玄宗诗中所说,充满艰险,又遇风暴,鉴真乘的船东渡成功,晁衡乘的船遇风暴在海上漂流到安南,全船180余人绝大部分遇难,只剩下晁衡等少数人生还,又从陆路返回长安,继续在唐朝任职。

唐大历五年(770年),阿倍病逝于长安,享年78岁,被唐代宗追赠为潞州大都督(从二品)。

望乡的阿倍仲麻吕,最终也没能回到故乡。

《小仓百人一首》插图中的阿倍与月亮

阿倍仲麻吕画像



02


再谈这首和歌,和它的中文版本。

和歌是日本的传统诗歌形式,一首作品由日语“57577”音构成。这首和歌的原文为「あまの原、ふりさけ見れば、春日なる、三笠の山に出でし月かも」,大意是“仰首望到长空中的明月,那就是位于春日的三笠山上曾经升起过的那轮明月吧”。

“春日”是地名,相当于今天日本奈良市春日野町一带,“三笠山”是位于奈良市东的山名。这首作品最早收入在公元905年问世的日本第一部由天皇下命编纂的和歌集《古今和歌集》之中,在日本非常著名。

和歌一般没有标题,这首和歌在《古今和歌集》中附有前言“唐土见月咏”。

很多人以为,这首诗是阿倍仲麻吕写了和歌之后,他又译将之成了汉语诗句,这是误会了。

翻译这首和歌的,是当代人邓友民先生。

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周恩来总理、中日友好协会廖承志会长和日本大平正芳外相等人提出在天津与神户,上海与横滨,西安与奈良、京都之间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第二年,专业对口的邓友民先生调入西安市外办的前身,西安市政府办公厅外事处。

当时的主要工作是为建立友好城市作准备,收集奈良、京都市以及阿倍仲麻吕、空海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资料。邓友民当时既是翻译又做研究,撰写了包括调研材料、领导讲话稿、友好城市议定书、访问报告等在内的各类文件,西安先后于1974年2月1日和1975年5月10日同奈良和京都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1977年,“中日友好”如火如荼,阿倍仲麻吕这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被挖掘出来,日中友好协会京都府本部会长、剧作家依田义贤创作,著名演员河原崎长十郎主演的戏剧《望乡诗》在日本公演,引起了很大反响。

第二年,西安率团访问奈良时,奈良键田忠三郎市长提出阿倍仲麻吕是中日友好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为发展奈良和西安的友好关系,奈良决定建立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希望西安也能相应建碑。后来,奈良市于当年9月17日在唐招提寺东的慰灵塔公园内举行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的落成仪式。

1976年西安市友好代表团访问日本奈良,参观奈良东大寺。

回国后,西安决定在与阿倍仲麻吕有着密切关联的唐兴庆宫故址——兴庆公园内建立纪念碑,以此作为两市缔结友好城市五周年的纪念。

纪念碑内容由邓友民策划,决定镌刻阿倍仲麻吕的标志性作品“望乡和歌”的中文译。

当时没有这首和歌的任何先行翻译资料,于是邓友民先生便使用五言绝句的形式,自己翻译了这首诗。

译文经过数次修改,大约在1978年的11、12月间定稿《望月望乡》:

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当时社会不主张工作突出个人,也没有著作权意识。所以纪念碑上镌刻的望乡诗并未署名,加上译文实在太好,大家都以为是阿倍仲麻吕自己写的。


邓友民先生1976年10月摄于日本,时年31岁。


03

最后讲到镇江的这块阿倍仲麻吕诗碑。

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日两国经济、文化交往达到了顶峰。

两国研究中日交流史的专家几经考证,发现晁衡当年写诗处,就在镇江北固山下的江面上,于是,致力于中日友好的中日两国人士、团体从1982年起开始酝酿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诗作,在北固山顶临江处立一块诗碑,永志纪念。

1990年,诗碑建成。这座诗碑坐落在花圃中,整个碑园设计为唐代风格。诗碑高3米,宽1.1米,厚0.3米,四周有白大理石围栏及四只石灯笼。诗碑碑额“阿倍仲麻吕诗碑”由赵朴初题写,诗文由中国日本书法家沈鹏、田中冻云分別用中日文书写,碑记亦由中日书法家书写,中文、日文同一碑,交相辉映。

这时,中文版的《望月望乡》已经成为众多诗歌爱好者熟悉的一首“唐诗”了。

这年的12月2日,日本书道院百人访华团在日本书道院院长、全日本书道联盟理事长田中冻云为团长、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白土吾夫为顾问的率领下,专程赶来参加诗碑的揭幕活动。

这天上午,北固山后峰一片欢乐气氛,访华团成员准时来到这里。全国政协副主席、书法家赵朴初致电祝贺,镇江市友协会长王云海、访华团团长田中冻云分别致辞,随后,在锣鼓、鞭炮声中,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沈鹏与日本友人一起为诗碑揭幕,红绸徐徐落下,一座巍巍巨碑矗立在中日友好人士面前。

北固山《望月望乡》诗碑,诗文用中日两种文字书写


从此,这座巍巍“望月望乡”诗碑,成为东亚文化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永远耸立在中日两国人民的心中。

镇江的学校

老镇江

镇江名人故事

镇江味道

镇江诗歌的故事

你好,这是我的家乡,镇江!这是我的新名片

伯先公园,多少镇江人珍贵的童年!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