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晁衡(阿倍仲麻吕):在这里,他写下《望月望乡》 沈鸿鑫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22-07-14 发布于陕西

.

在这里,他写下《望月望乡》

 作者:沈鸿鑫 日期:2022-07-14

沈鸿鑫

      研读唐诗时,如果留心一下,会发现王维、李白、包佶等都曾写诗题赠过晁衡,与此人交情匪浅。

      晁衡是唐朝的“日本留学生”,他青年时代到洛阳(也有长安一说),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长留大唐,72岁长眠于长安(今西安)。不过,他的诗歌《望月望乡》被带回故土,在中日两国广为流传,吟唱至今。

      用当代学者武安隆的话来说,唐朝时,遣唐使的活动及其影响让那段时期成了“中日文化交流长河中浪峰上的浪峰”。

      而晁衡是日本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晁衡是其中国名字,他的原名叫阿倍仲麻吕,唐时译作仲满。公元716年,19岁的阿倍仲麻吕被举为第八次遣唐使成员,他抵达长安时已是717年,即唐玄宗开元五年。

      聪颖好学、才思敏捷的他,在太学时的学习成绩优异,通晓中国典籍并长于诗文,不久便中了进士。他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和重用,曾被授予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官职,后来又担任秘书监兼卫尉卿等要职。这使他有机会全面研究中华历史、文化和各种律法等,并因此结识各界文化名士。

      晁衡的汉诗创作水平日益提高,也因此与李白、王维、储光羲、包佶、赵骅等人成了知音。他们或聚会论文、把酒吟诗,或荡舟曲江、游园遣兴,或寻访史迹、谈古论今,结下了深情厚谊。他送过衣裳给李白,李白在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曾有“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的诗句,又在“日本裘”后自注:“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

      晁衡长期旅居中国,也常常怀念故国,他在诗歌《长安望月》中表达过这样的情感:“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诗中的“春日”是地名,指今奈良市东部的春日山、高圆山的西麓一带。他还有一首著名的五言诗《望月望乡》,内容与前首相近:“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诗歌抒发了晁衡追思故国家园的浓重情怀,也表露了他迫切的归国之心。年过半百的他,在长安遇见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意欲随藤原回国探亲。这个要求得到了玄宗的准许。于是晁衡写了《衔命还国作》一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临行前,长安的友人纷纷为晁衡送行。王维、包佶等人皆作诗赠别。王维写了一首《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次生死难料的冒险行为,诗中可以看出王维对朋友离去的迷茫和深深担忧。

      在《全唐诗》里,还有一首包佶送给晁衡的送别诗《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包佶在诗中对晁衡的才学、人品称赞有加,对其渡海一事比王维乐观一些,诗的色彩也较为明丽。

      然而,晁衡并没能回到日本。藤原与晁衡先由陆路到苏州,然后在苏州乘船出发回日本。船至琉球时,海上忽遇风暴恶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公元753年,在长安误传出他们所乘舟船倾覆遇难的消息。李白听到噩耗后十分悲痛,写了一首言辞哀婉、情恳意切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中的“蓬壶”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明月”是比喻晁衡品格的高洁,“苍梧”,则是传说中东海的一座山。

      古代讯息闭塞,此类误传时常发生。公元755年,晁衡竟辗转回到长安,朋友们见到他没有死,都惊喜交集、破涕为笑。此后的他留仕不归,于770年在长安去世。日本也给予他正二位的官衔。

      有意思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一座镌刻着晁衡著名诗句《望月望乡》的大理石诗碑,在镇江北固山顶峰落成。诗碑碑额由赵朴初题写,书法家沈鹏和田中冻云分别用中日两国文字题写了诗文,碑身另一侧镌刻了中日文对照的《建碑记》。相传,晁衡正是在舟泊扬子江镇江附近渡口时,写下了这首《望月望乡》。

      晁衡没能回家,他的诗歌却流传到了家乡,被广为流传至今……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