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天水出土六千年前彩陶壶,神秘图案,揭开猪变龙之谜

 陇史荟王文元 2021-11-16

甘肃天水出土六千年前的彩陶壶!

神秘图案解开猪鼻变龙鼻之谜


       龙是极为神奇的。人们认为,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可以说,龙是神通广大,法力无边的。然而,龙只是东方神话传中的动物,在自然界中是没有龙这种动物的。
       近百年的研究,人们认为,龙是远古部族们合并整合后,形成的图腾。它是多个部落图腾的组合。
      那么,龙这种图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1.多种动物组成的图腾
   
       众所周知,龙是我国古代一种想象中的神奇动物,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鼻似猪。通俗而言,龙是蛇身、马头、鹿角、鹰(鸡)爪、鱼尾、猪鼻……这显然是多种动物拼合而成。为何会有这样的组合呢?故而,长期以来关于龙的起源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大谜团之一。

      目前,对于龙的起源有巨蛇、蟒说、扬子鳄说、猪或马说,雷电说、蜥蜴说及外来说等等。
      不论何种说法,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龙的最初出现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有关;和伏羲有着密切的关系。
      伏羲是中古代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远古时期的三皇之一。关于伏羲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楚帛书中记载伏羲是创世神,这是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创世神。伏羲女娲是福佑华夏社稷的正神。
      据记载,伏羲姓风,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在后世与太昊、青帝等诸神合并,称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东方上帝)一说。
      伏羲是甘肃人。综合上古记载:“伏羲氏生于仇池,长于成纪,徒治陈仓,都于陈。在位一百五十年,传十五世。”也就是说,伏羲氏在甘肃西和仇池山出生,在今甘肃境内的古成纪地区长大,后来成为了部落首领。再后来,部落发展壮大后,他就带着人沿着渭河谷地进入关中,出潼关,傍崤山、王屋山、太行山东迁,而后折向东南,最后定都在陈地。这一活动区大体与仰韶文化古遗址的分布区相吻合。需要说明的是,伏羲起初是一个人的名字,后来就演变成为整个部落的称呼,部落首领也就继承了伏羲这一称呼。所以才有在位150年的说法。

       人们推测,伏羲生活在距今七千年左右时候。伏羲生于成纪, 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征服了许多部落,他利用了自己部落所崇拜的蛇图腾,融合了合并后,其他部落的图腾,创造出了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猪的鼻等动物的综合图腾“龙”。

2. 甘肃是龙的起源地

       甘肃天水是伏羲故里,人们称之为羲皇故里。在甘肃,不仅有大量和伏羲有关的民间传说,也有大量考古发现,佐证了伏羲和他部族的活动。
        这就不能不说,甘肃天水秦安大地湾原始村落遗址。甘肃秦安大地湾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大地湾遗址最早是1958年发现的,当时正值全国文物大普查,随即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大地湾遗址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地湾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8000年─4800年之间,有3000年的连续。遗址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现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出土房址238座、灰坑357个,墓葬79座、窑38座、灶台106座,各种骨、石、蚌、陶器、装饰器和生活器物共计8034件。大地湾遗址出土了至少六项中国考古之最。它向世人证明大地湾遗址,不仅是“黄土高原上的文化奇迹”;而且有力地驳斥了国外专家的中国“彩陶文化”西来论。

      在大地湾人们能追溯出华夏文明史的六个起源性问题。它们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中国彩陶的起源;中国传统建筑和宫殿建筑的起源;中国绘画的起源;中国文字的起源;中国古城的起源。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说,大地湾集中了中国史前文明的精华。

        大地湾遗址出土了房址、灶台、灰坑、墓葬、排水沟以及大量的骨、石、陶制成的生活器具等等,说明距今七、八千年的时候,的确有一个比较大的原始氏族群落在这儿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这从侧面印证了民间传说。大地湾所在地域,就是古成纪地域,同时,大地湾周围流传着大量和伏羲女娲有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这说明,伏羲长于成纪,并非空穴来风。
       那么,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不得不说,甘肃出土的几件文物,它们从一个侧面,见证了龙的起源和形成。

3.鲵鱼纹图案,构成了龙图腾的主体

        龙图腾的主体是由什么构成的?蛇身!
        的确如此,龙主体是弯曲状的动物。但并不是蛇。它是今天依旧生活在天水地区的娃娃鱼,也就是鲵鱼。
        甘肃出土的史前彩陶上,有人首蛇身图案,被学界研究者认为是最早的伏羲形象。这里要说一件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彩陶瓶,它就是鲵鱼纹彩陶瓶。
      这件鲵鱼纹瓶为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距今约5200年)的彩陶。1958 年甘肃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在甘谷县西坪遗址所发现,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国宝 。

       这件彩陶瓶, 器形完整,泥质橙黄陶。小口,唇下翻,颈部加饰一周附加堆纹,溜肩,腹略下收,平底,两侧有对称半圆宽带耳。小口细颈, 深腹平底,腹侧附一对半环形耳,高 38.4 厘米,口径 7 厘米,底径 10.8厘米。
       最为惊奇的是,在瓶的腹部彩绘有人面鲵鱼纹。鲵鱼纹图案用黑色绘制,构图生动,展示了彩陶的艺术魅力和神秘意境。这个图案非常奇特。整个图案,由一条蜷曲呈三角形状的鲵鱼纹组成,头尾自中腰斜折,构成弧形三角形状。
       鲵鱼纹的头部,则是人脸状,用圆、十 字、横 线描 绘,双目圆睁,大口露牙。人的头发以弧形三角的另一边和鲵鱼的尾巴相连,构成了完整弧形三角形。躯干部分则用斜线,组成网状如鱼鳞样的斜方格,在弧三角靠里面一侧,画着一个爪子。

       像这样奇特的鲵鱼纹瓶,并非孤品。在甘肃武山县人们也发现过一件相类似的瓶子。1973 年甘肃省武山县文化馆在武山县傅家门遗址发现一彩陶瓶, 高18.5 厘米, 口径 5.5 厘米,底径 5.7 厘米。这件鲵鱼纹瓶的年代大约公元前3800年。
        先民施展了他们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想象。给鲵鱼以人的色彩,头部如同一个婴儿的面孔,眼大而有神,四只爪子憨态可掬。表达了先民人神合一的思想。这两个鲵鱼纹中有一脉相承的因素,或者说是一个氏族内,不同家族或者亚氏族之间为了区分而采用的图腾。
        再从古籍的记载来看,伏羲和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少古籍记述,太昊氏以龙纪、庖牺氏人首蛇身等等。一些学者的认为,彩陶瓶上的人首蛇身图案,就是伏羲的形象。

     这就是,龙图腾中蛇身的来历了!
      因为在远古时期,毒蛇猛兽都是人们的天敌,人类必须战胜它们才能生存下去。先民们不可能,毒蛇的作为自己的图腾。综合龙的八种或者八种以上的动物,都是给人类生活提供过帮助,或为人类所驯养的动物,和人们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鲵鱼又名娃娃鱼,属于天水的特产物种,至今在天水市的曲溪林区中还能看到。五千年年前,天水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比较炎热,这些大鲵生活在沟沟岔岔中。由于大鲵的攻击性较弱,是原始先民们最好的渔猎对象。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给先民们提供了食物来源的鲵鱼,被人们视为神灵,甚至作为某个渔猎部落的图腾。   

         先民施展了他们聪明才智,充分发挥了想象。给鲵鱼以人的色彩,头部如同一个婴儿的面孔,眼大而有神,四只爪子憨态可掬。表达了先民人神合一的思想。这两个鲵鱼纹中有一脉相承的因素,或者说是一个氏族内,不同家族或者亚氏族之间为了区分而采用的图腾。甘谷西坪、武山傅家门发现的鲵鱼纹瓶,似乎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图案从简单走向复杂,造型从憨态可掬的造型转向神秘主义。
       从鲵鱼纹图案到龙图腾的发展变化看,伏羲创造的龙图腾是以鲵鱼纹为主体的,有人甚至推测伏羲就是某个渔猎部落的首领。所以在伏羲的功绩中,教渔猎排在他画八卦之前。

4.猪鼻子如何变成了龙鼻子


       这一个月,疫情袭击兰州,我宅家读书,偶有所得,发现一点线索,似乎能为龙鼻子的来历作证。
       龙鼻子,人们多说起来源于猪。关于猪,先民们驯化已久,但在战国到明清之间,人们多对猪给予歧视,多不重视猪的价值。然而,远古时期,却有过一段对猪的崇拜。可以说,在六千年前,猪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中产阶层的标配。


      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着一件猪面纹细颈彩陶壶,见证了古老猪崇拜习俗。     这就是六千年的猪面纹彩陶壶。
       这件猪面纹彩陶壶,究竟有那些奇特之处呢?这件猪面纹细颈彩陶壶,出土自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出土地点在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
        整个彩陶壶,腹部以猪面纹为主,上部以三角纹为主。壶高20.6厘米、底径6.8厘米、腹围15.3厘米。为泥质红陶。壶口呈葫芦形,束颈,曲腹,平底。施黑彩,口部绘四组三角纹,腹部绘二方连续猪面纹一周,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运用了双关的装饰手法。用二方连续猪面纹,画面的构图,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在腹部用黑色颜色,勾画出猪的眼睛及鼻子。尤其用夸张的手法,凸显了猪的鼻子,然后互连的猪面共用一个眼睛,构成了整个图案。
       这件彩陶壶,体现了“大俗就是大雅”。先民们用简单的黑红两色将“大俗就是大雅”这种意境表现恰到好处。
         无独有偶的是,浙江省博物馆也有一件馆藏珍品——猪纹钵。这件器物,出土于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整个器形呈长方形,四角弧圆,平底。夹炭黑陶制成。器高11.6厘米,长21.2厘米,宽17.2厘米。外壁两面各刻有猪纹图像一,形象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
    这件典型的盛食器,是1973年,该遗址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的。它是先民们盛装食物的器具。

       猪面纹彩陶壶和猪纹钵,见证了中华先民对猪驯化历程。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时候,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先民们掀起了一个养猪的高峰,并进一步形成了猪崇拜。在那个时候,猪被当做财富的标志,成为丧葬的重要祭品及陪葬品。
         这一活动后来逐步扩大延续,就成为古代帝王诸侯祭祀之礼内容。古代帝王,用太牢之礼,即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诸侯的祭祀之礼为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在一些大型的祭奠仪式,人们用牛羊猪来祭祀。
    大量的考古发掘证实,当时古人喜欢用猪的下颌骨来随葬。有40余处遗址发现300余座墓葬随葬有2000余块猪下颌骨。这些遗址中有甘肃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等。最早的猪下颌骨随葬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年左右,而且年代越晚,其墓葬随葬的猪下颌骨数量就越多。在甘肃临潭磨沟遗址中出土猪下颌骨,数量达到340多块,而在甘肃秦安大地湾一期的遗址中只有15块。
       人们分析出土墓中随葬品发现,随葬品等级较高的墓葬,猪下颌骨数量并不多,而猪下颌骨多墓葬中,玉器、骨雕、石壁的数量反而比较少。可见,猪在距今六千年到四千年之间的先民生活,是当时中产阶级的标配。养猪数量多少,决定社会地位。    

 
       在远古时期,甚至形成了以猪为图腾的氏族部落。不仅有以猪命名的地名、水名、人名等等。因为猪能提供给人,吃穿用装饰全方位的供应。《周易》中说拥有猪牙为大吉。远古时期,南方有个部落首领名叫豨韦氏,被认为古代第一帝王。秦汉时期,猪崇拜依然不少。当时,有个叫陈豨的人,秦末汉初宛朐(今山东菏泽)人,任赵国相国。他崇拜魏公子信陵君,养门客千人。他原先是韩信的部将。后来在代地起兵反叛,自立代王,兵败,樊哙军所杀。
      这些年,各地出土了不少和猪有关的器物。可以说,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距今约6000年)猪面纹细颈彩陶壶,应该是当时猪崇拜的见证。或者说是,这个部族的图腾。
         在这件器物的背后,还说明,龙图腾中的猪鼻是如何来的?这就是当时人们生活的缩影,或者生活在大地湾的伏羲部族,征服了生活附近的猪图腾部落,即秦安县王家阴洼的部落。伏羲部族缴获了它们养的猪,并把它们融合在整个大部落的图腾中。这样,龙图腾就在蛇身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其他部族的图腾,最终形成了龙图腾的雏形。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