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吹箫出上料:残月长亭箫声远,落榜书生巧对下联,结机缘!

 江山携手 2021-11-16

对于对联,我们接触最多的是春联或是无意间听到或看到的对联,但是对它的了解并不多。对联起源于桃符,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情况下是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对联讲究对仗工整贴切,正常情况下上联的尾字为仄声,下联的尾字为平声。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对联也叫做“对子”或“楹联”。


对联不同于诗词歌赋,它是极富乐趣的,比如说宋人吕蒙曾不满当时的贫富不均,在一位穷人来找他写对联时,他写下了“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与下联分别缺了一和十,暗指“缺衣少食”,横批四个方位只有南北,没有东西,暗指“没有东西”,生动地写出了穷苦人家的窘迫现状。


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喜欢书写对联,不过可能是他写的太好了,所以每次没贴上多久,对联就被偷走了,这令王羲之很是头疼。有次他写了一副对联贴在门上,这次的对联倒是一直安安静静地贴在门上,因为他写的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种触霉头的事没人愿意去碰。转折来了,第二日,王羲之在对联后面加了几个字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就这样,这副对联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通过这些,我们能清楚地感受到对联的无穷魅力。


明朝年间,有个少年参加科举考试,在未放榜时就觉得自己高中无望,心情很是烦闷,就沿着河边散心,这时耳边传来一阵箫声,抬头一看,原来是前方的一个亭子里有人在吹奏。这时少年不远处一个老者出声说了一个上联“残月长亭箫声远”,书生本来是兴趣欠缺的,却不知为何还是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的下联“咸阳古道音尘绝”。


老人一听,瞬间眼光亮了,觉得这个少年是个可造之才,便与他进行交谈,深入交流更是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在少年向老者倾诉自己没信心高中时,老者宽慰他说,未到最后,怎能放弃,就算失败,不过是重头再来,人生在世,当拿的起放的下。少年听了老者的话,心情好了很多,便告辞离去。虽然这个少年最后确实落榜了,但是他却又有了自己的机缘,因为这个老者是朝中重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