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佐斯传》| 杨蕾解读

 wsgmail 2021-11-16

关于作者

布拉德·斯通是美国资深商业记者,畅销书作家。他此前就写过一本讲述亚马逊和贝佐斯的作品《一网打尽》。为了写这本《贝佐斯传》,他采访了几百个亚马逊现员工和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

关于本书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贝佐斯如何引领亚马逊从成功走向无敌,还描绘了贝佐斯和亚马逊备受争议的那一面。这些内容能让我们了解贝佐斯和亚马逊的多面性。

核心内容

第一,为什么贝佐斯总喜欢提到“以客户为中心”这个理念?

第二,亚马逊的创造力很强大,贝佐斯在这里建立了一个怎样的“发明系统”?

第三,贝佐斯在亚马逊构建的管理体系是怎样的。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杨蕾。今天为你解读的是《贝佐斯传》,副标题是“贝佐斯及无边界的亚马逊”。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过去10年亚马逊的发展史。

作为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经常坐在“世界首富”的位置。2021年7月,有两个大新闻都和他有关:在担任亚马逊CEO二十多年后,57岁的贝佐斯宣布退休;第二天,他的身价达到1.37万亿元,创下了当时全球个人财富的新纪录。根据这本书的说法,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贝佐斯的个人财富增长了70%以上,亚马逊也在2020年迎来最赚钱的一年,年收入超过3800亿美元。

亚马逊不仅赚了更多钱,业务也越做越广。靠网上卖书起家的亚马逊,如今像一个“万物商店”,几乎什么商品都卖。没有什么边界能够拦住它,亚马逊在很多新技术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太空探索等等都是领军者。

贝佐斯是如何带领亚马逊实现这一切的?这个话题非常热门,得到站内几乎每个研究商业的老师都分析过。今天这本《贝佐斯传》也给出了答案,我看完以后发现,答案就藏在扉页,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段话,“爱迪生的天才之处不在于发明,而是创建了一个发明系统。几十位研究人员、工程师以及能工巧匠在他的带领下,在一个他精心构建和管理的等级体系中努力工作”。我觉得,把这句话里的“爱迪生”换成“贝佐斯”,再把“几十位”换成“成千上万”,就是贝佐斯带领亚马逊获得成功的秘诀。

爱迪生可是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权的大发明家,而贝佐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创业者、世界首富、庞大组织的管理者,两者的差距是不是有点远?

对于贝佐斯来说,发明家这个词离他从来都不遥远。从小,他的梦想就是成为发明家,他从金融业辞职创立亚马逊,有一部分原因是想实现这个梦想。爱迪生是贝佐斯的偶像,他总希望人们也能够把他当作发明家去看待,而不是企业家贝佐斯。

从企业家的角度去看贝佐斯,他的经历和成就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好像只能用“无边界”去形容。如果我们从发明家的角度去看,就能清楚看到,他不仅在亚马逊创建了一个庞大的发明系统,还精心打造了一个精密的管理体系。贝佐斯很喜欢说,“只有好意图是不够的,还需要相应的机制”,他是发明和机制的信徒。

这本书有25万字,作者把它分成了三个部分:发明、杠杆和无敌。“发明”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亚马逊的创造力有多么强大。“杠杆”这部分讲述了,亚马逊是如何高效利用固定成本的。“无敌”这部分能让人看到,近年来,与贝佐斯和亚马逊有关的一些丑闻和争议,但它们都没有撼动亚马逊的地位。

书里不仅讲述了贝佐斯如何引领亚马逊走向无敌,还描绘了贝佐斯和亚马逊备受争议的那一面:有人把贝佐斯叫作垄断者、“仓库工人的剥削者”,把亚马逊叫作控制消费者和小公司的操控系统。这些内容能让我们了解贝佐斯和亚马逊的多面性,此外,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作者在书里提出的一个关键问题:对于商业竞争、现代社会乃至我们的地球而言,亚马逊和贝佐斯的存在是不是件好事?这个问题也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

关于贝佐斯和亚马逊的图书中,最出名的一本叫《一网打尽》,在2013年出版,讲述了早期还只是线上书店的亚马逊,如何绝地求生,如何给这个行业带来颠覆。《一网打尽》是今天这本书的前传,它们都是同一位作者写的,他叫布拉德·斯通,如今是彭博社的编辑。写这本书时,作者多次想要采访贝佐斯本人,但最终没能采访到,不过,他采访了几百个亚马逊现员工和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比如,亚马逊的合作伙伴、竞争对手,贝佐斯身边的人等等。

这本书叫《贝佐斯传》,但属于贝佐斯自己的“声音”很少。在今天的音频里,我会把它和贝佐斯亲笔写的文集《创造与漫想》结合在一起,为你解读发明家贝佐斯与他创立的发明系统和管理体系。

今天的解读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我们先了解一下,亚马逊的核心理念“以客户为中心”,以及为什么贝佐斯总爱提到它。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亚马逊为什么能不断创新。在这部分我们会一起了解,贝佐斯建立的“发明系统”有什么特点。第二部分,我们一起走近贝佐斯在亚马逊构建的管理体系。

第一部分

好,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如果你看过贝佐斯的演讲稿或者报道,一定知道“以客户为中心”或者“痴迷客户”。他几乎只要说起亚马逊就会提到这个理念。

类似的话,我们并不陌生,很多公司都在说。可很少有公司能像亚马逊这样,不管做什么新业务新模式都坚持痴迷客户,也很少有创始人像贝佐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提醒团队,永远对客户保持敬畏。

贝佐斯为什么对客户这么痴迷?这是很多商业研究者的课题,他们各有各的理解。但如果我们从发明家的角度去看,就会发现,关注用户的需求,其实是优秀发明家的义务。

“每天听本书”为你解读过《爱迪生传》。那里面介绍,爱迪生重新定义了发明创新的目的——满足用户的需求。跟他同时期的发明家,几乎都靠个人兴趣的驱动做研究,而爱迪生靠用户的需求驱动,一个失败的发明让他意识到,满足需求是衡量发明价值的唯一标准,再精巧的发明,用户用不到或者用不起,都是不成功的。

跟偶像一样,贝佐斯也经历过一个觉醒时刻。《创造与漫想》这本书介绍了这个时刻。创业早期,亚马逊的人手很少,发展得又很快,所有事情都要靠贝佐斯和其他几个人做,渐渐形成了重视客户的文化。那时候,贝佐斯就下定决心,要成为全世界最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这既是公司文化,也是企业目标。不管亚马逊发展成什么规模,企业罗盘只指向一个方向:客户想要什么,就给什么。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我们也能理解贝佐斯为什么这么坚信“以客户为中心”,因为好处太多了。

最明显的是利益上的好处,“以客户为中心”满足衣食父母们的需求,那公司的营收就会不断增长。另一个好处是拓展业务方面,“以客户为中心”,了解他们更多的需求,就能发展出新业务。比如,早期的亚马逊网站主要卖书,贝佐斯想知道客户还想买什么,就发了一千封电子邮件。客户的答案五花八门,都是他们当下最需要而零售商货架上没有的东西。正是这些回复让贝佐斯意识到,亚马逊什么都可以卖。

“以客户为中心”的另一个好处是,给亚马逊提供创新动力。贝佐斯经常说,客户永不满足的需求很神圣,“他们的期望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是持续提升的。”满足持续提升的期望,就得持续地创新,为客户创造利益。二十多年来,亚马逊作出多项创新,比如,电子阅读器Kindle、智能音箱Echo、云计算服务AWS,等等,它仿佛拥有一颗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客户永不满足的需求为它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亚马逊是怎么发明创造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发明系统是怎样的?贝佐斯在《创造与漫想》里,简单介绍过他们的创新流程:有个人想出点子,其他人改良点子,再有人想出为什么行不通的否决理由,然后排除掉这些否决的理由。

真有这么简单吗?我看完《贝佐斯传》以后发现,在亚马逊,每个新项目从点子到产品,中间都会经历许多曲折。在这里,支撑创新落地的发明系统,其实有三个特质,分别是:敢于想象不可能、敢于扩大产品或服务的规模和敢于承担风险和代价。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成功的创新项目来了解下这三个特质。2014年,亚马逊发布了第一款智能音箱Echo,内置虚拟助手Alexa。接下来的五年,它的销量超过1亿台,这个部门人数也从几百人膨胀到了10万人。

敢于想象不可能这个特质,在贝佐斯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拥趸,客户想要什么就提供什么。但客户有时并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那亚马逊就得活在未来,替用户的未来发明。贝佐斯曾在一封致股东信中说:“推动历史的东西,用户不需要知道。我们必须代表他们发明。我们必须靠自己的想象力来探索一切可能性。”

贝佐斯的创新法宝是他的直觉,他认为,“只有天马行空的乱想,才能实现颠覆性的突破”。他的直觉对于团队来说往往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时间总会证明贝佐斯的睿智。尤其是在尖端科技方面,贝佐斯的直觉异常准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音箱Echo。

这个点子是怎么来的?贝佐斯是个重度科幻小说迷,所有他喜欢的科幻作品里,都有人与设备之间的对话,他很早就坚信,人们总有一天会和设备对话。正是这个直觉催生了一款创新且受欢迎的产品。

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10年。有一天,贝佐斯在和员工吃饭,员工对手机屏幕说,“我附近的比萨店”,然后,手机里的谷歌语音搜索就找到了答案。贝佐斯觉得,在社交场合,这样做会尴尬。那时候,亚马逊的云业务发展得很不错,贝佐斯很关心它的发展。

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贝佐斯产生了一个新想法:打造一款20美元的设备,处理器在云端,却可以完全由人的声音来操控,既可以回答人们的提问,又能播放音乐。形象一点,就是把一个跟可乐罐差不多大的设备变成人类的一个聪明助手。这样的智能音箱,你家里很可能就有一个,但在2010年左右,这样的产品还是很颠覆的创新。

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贝佐斯也会强迫自己的团队勇敢想象不可能。比如,他担任亚马逊CEO时,负责带领S团队,这是亚马逊的领导委员会。每年,贝佐斯都会和高管们一起参加头脑风暴会议,强调“大胆思考”的重要性,激发新想法。贝佐斯要求每个S团队的成员,都要提出一个帮助亚马逊扩展新业务的点子,并且写成文件。

亚马逊发明系统的第二个特质是敢于想象产品或服务的规模。

贝佐斯对智能音箱这个想法很有信心,评估这个项目时,他会从这样几个问题出发:“如果这些新想法可行,它们能做大吗?如果公司现在不积极实施这些想法,会错过机会吗?”贝佐斯还授权公司给这个项目投入数亿美元。他对智能音箱内置的虚拟助手Alexa的期望更大,他希望它不只是用在音箱上,而是可以无处不在、无所不能。

贝佐斯几乎在所有创新项目上都很追求规模。比如,他经常在深夜给云计算服务AWS团队的负责人发这样的指令:“空间必须扩展到无限大,而且不设停机时间。”

为什么他这么追求规模?我在《创造和漫想》里看到了答案。贝佐斯认为,在商业竞争中,规模大是非常巨大的优势,能让一个组织拥有强健的体质,承受竞争对手的攻击,随着一个组织规模扩大,体质就会越来越强健。

亚马逊发明系统的第三个特质是,敢于承担创新的代价。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说过:亲吻王子之前要亲吻无数的青蛙,亲吻青蛙就是不断试错,是创新的代价。

为什么要不断试错?因为,长时间持续不断的试错,可以提高创新成功的概率。贝佐斯也说过一句类似的话,“亚马逊的成功,秘诀就是每年每月每天不断进行实验。”

亚马逊公司亲吻过的最大的一只青蛙,可能就是 Fire Phone 这个智能手机项目了。你可能对这款手机毫无印象,没错,它根本就没卖出去多少台。这个项目是亚马逊有史以来遭遇的最大的失败之一。但贝佐斯事后对该项目的负责人说:“你不应该对 Fire Phone 感到哪怕一分钟难过。答应我,你不要为此难过。”贝佐斯并不介意失败,他曾经公开说:“我做成的每一件事,不管是有趣的、重要的,还是有益的,前期都经历了无数实验、错误和失败。我身上全是失败的烙印。”

失败当然代价巨大,可成功的代价也不小。还是拿智能音箱Echo来说,亚马逊需要通过收购来获得相关的技术和人才,一场收购的花费往往在两三千万美元。可贝佐斯并不在乎,一旦认定了一个方向,他就会坚定不移,从不在乎它是不是不切实际,他会雇更多人一起花时间解决问题。

现在一说起美国的创新公司,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谷歌、英特尔这样的公司,提到亚马逊更多还是会想到电子商务,但亚马逊在研发上的手笔,比那些公司还要阔绰。《贝佐斯传》里介绍了一组数据,2017年,亚马逊在研发方面花了226亿美元,比谷歌母公司Alphabet、英特尔、微软这些以技术闻名的巨头公司都要高,它们的研发开销都不到170亿美元。

拥有巨大创造力的亚马逊,不仅通过创新开辟出来一条条新的赛道,还能以后来者的身份在谷歌和苹果都领先的领域中,超越了它们。比如,在虚拟助手和语音技术方面,亚马逊原本比谷歌和苹果都落后,但它们通过创新,弥补了这个鸿沟,拔得头筹,推出了第一款智能音箱。

创新其实也是贝佐斯的一个竞争策略,他在《创造与漫想》里说,你不会希望在相同水平的场域竞争。所以你才需要创新,尤其是像太空和网络这些领域。想要保持领先,继续享有竞争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

第二部分

除了爱迪生,贝佐斯还有一个偶像——迪士尼的创始人沃尔特·迪士尼。他其实更崇拜迪士尼。这是为什么?在贝佐斯看来,爱迪生的发明更多,但迪士尼的发明更有远见,比如,迪士尼主题乐园,这样的项目没有人能凭一己之力完成,而迪士尼能让一大群人相信他的远大见识,能让庞大的团队齐心协力地做事情。

在组织协作方面,贝佐斯并不比这位偶像逊色。接下来,我们走近贝佐斯在亚马逊搭建的管理体系。

《贝佐斯传》的作者把亚马逊称为“一台美丽的协作机器”,不仅能不断创新,还具备高执行力。贝佐斯本人是亚马逊文化的架构师,他努力用机制代替温情脉脉。

曾经有一位高管写了一篇报告,叫作“尊重人”,里面借鉴了很多丰田公司的思想,主张要“公平待人”,建立“经理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信任”,领导者要有权力激励员工,而不是充当纪律维持者。但贝佐斯很讨厌这篇报告,之后还跟那位高管产生过很多争论。

贝佐斯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他恐惧这样一件事:亚马逊变成“第二日”公司。

贝佐斯认为,世界上的公司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 Day 1 ,“第一日”公司,另一种就是Day 2 ,“第二日”公司。前者充满活力,后者会停滞不前。“第一日”理念在亚马逊很神圣,代表着不断创新、快速决策,以及对更广泛的技术趋势的热切拥抱。贝佐斯所在的办公楼就叫这个名字。而“第二日”公司指的是那些“先是陷入停滞,在行业中变得不重要,之后经历极度痛苦的衰退,到最后死亡”的公司。

贝佐斯要求亚马逊永远都要做“第一日”公司。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关键环节,维持“第一日”公司的活力和避免“第二日”公司通常都有的官僚化。

怎么维持“第一日”公司的活力?作者介绍,为了推动团队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创新,贝佐斯很推崇重复性流程和强制性机制。

我们以亚马逊的云计算业务AWS为例。AWS团队的文化是亚马逊企业文化的缩影,他们的特点是:坚韧、坚持不懈,聚焦不可能实现的高标准。有一位AWS前高管说:“我们真的很擅长一边接受金牌,一边抱怨它还不够耀眼。”

每周,AWS团队的工作都会围绕一些机制、流程或仪式展开。其中有一个最重要的流程就是六页报告。六页报告也被称为“叙事报告”。根据书里的讲述,我觉得六页报告在亚马逊至少有两重功能。

先说第一重功能,六页报告是亚马逊所有会议的起点。亚马逊的员工,不管是有新想法,还是想要调整产品价格、制定营销计划,都需要写六页报告,展示给上级。这些报告需要做到思维缜密、数据丰富。

第二重功能是承载新业务的启动。在亚马逊,启动一项新业务就像一群人编辑同一篇新闻稿,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市场反应,会充分讨论新产品给客户创造的价值,每个词语的含义。讨论得这么细致、充分,我们可以想见,一份六页报告需要多次修改。确实,智能音箱Echo的六页报告就先后写了几十个版本。

说回到AWS。作者在书里说,“AWS这个部门聚集着众多天才”,大家总在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但如果有谁犯了错,或者回答不上来领导的问题,就会受到重罚。没错,这个部门里也聚集着“各种恶魔般的仪式”。

什么叫恶魔般的仪式?书里提供了一个细节。每周三上午,AWS团队都要举行运营回顾会议,评估每个相关服务的技术性能。在会议室里,40多位副总裁和总监坐着,另外几百个人要么站在两边,要么通过电话会议加入。

房间里有个彩色轮盘赌轮,上面标着亚马逊各个相关服务。每次开会,这个轮子就会旋转起来,被选中的人就要讲讲自己负责的业务运营状态如何。讲得好的话,前途可能一片光明;假如有数据错误,或者言语含糊,就会被会议主持人毫不留情地驳斥。更严重的,可能会因此被辞退。

AWS曾经的负责人、亚马逊现任CEO安迪·贾西说,这种仪式是为了确保经理们“每个星期都花足够的时间在服务的关键指标上,因为知道每个人都可能被问到非常细微的问题”。

即使在以创意为主的文化娱乐领域,贝佐斯也会把流程和机制引入其中。比如,亚马逊有个影业公司,贝佐斯替他们总结提炼了好故事的12个构成要素,像是经历成长和蜕变的英雄主人公、强大的对手、愿望实现、道德选择等等。亚马逊影业的高管向贝佐斯汇报项目的开发进展时,附件中的表格要清晰地描述,每个节目对这些故事元素的使用情况,如果少了一个要素,他们就必须解释原因。

如何避免成为“第二日”企业,陷入停滞?一个重点是破除官僚化,这当然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可在亚马逊这类措施往往都很残酷。

亚马逊是全世界最大的雇主之一,但贝佐斯不希望自己的公司被评最佳雇主。在他看来,最佳雇主公司提供的那些福利,比如,大方的薪酬、不加限制的假期天数、免费的工作餐和按摩等,与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目标并没有多大关系。亚马逊都不应该有,他还对人力资源的高管说:“如果我们出现在美国100个最佳雇主的名单上,就意味着公司被你搞垮了。”

那么,亚马逊是如何“保证”员工的工作热情的?《贝佐斯传》里介绍了两个举措:刻薄的淘汰机制和独特的薪酬方案。

2015年,亚马逊的市值首次超越沃尔玛,成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零售商。可《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重磅文章,描写了亚马逊里的“等级排序”,定期针对员工工作效率进行“末位淘汰”,给员工造成一种令人恐惧的工作环境。

亚马逊的高管反击说,这扭曲了亚马逊,可根据《贝佐斯传》的说法,贝佐斯的确提倡采用等级排名的做法,这样可以迫使经理人员提升团队人才的素质。他希望,不管是在招聘还是在内部管理环节,员工都应该被分成不同的等级,而经理要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评分,绩效最低的要被淘汰。

贝佐斯担心,如果对绩效平庸的人宽容,会威胁到“第一日”的理念。亚马逊前人力资源总监尼耶克说:“人们认为这是一个刻薄的机制,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这样。但总的来说,它让亚马逊保持了活力和创新。”

作者说,贝佐斯似乎还相信,过分舒适或富裕的劳动力会耽误亚马逊的前途。为了避免员工赖在公司不干活,他拒绝能让员工占到便宜的任何财务安排。贝佐斯在这方面的考虑,都反映在亚马逊的薪酬方案上。

亚马逊典型的薪酬方案是这样的:15万美元的基本年薪标准,一份合同奖金,以及按5%、15%、20%和40%的比例分四年赠送的股份。如果员工来了亚马逊,因为前几年的业绩不好被裁掉了,就不能获得约定好的全部股份,也拿不到按比例分配的合同奖金的剩余部分。如果亚马逊的股价表现很好,一年的涨幅超过15%,那么员工当年收到的股份就会变少,可能会放到未来发,也可能就没了。亚马逊的股价已经连续多年涨幅超过15%,这意味着,公司越来越值钱了,贝佐斯越来越富有,而员工超额完成了业绩目标,总薪酬却不断缩水。

亚马逊在2020年迎来了史上最赚钱的一年,而许多在这里有赫赫战功、任期很长的高管在悄悄离开。他们离开的原因,要么是筋疲力尽,要么是赚够了钱,要么是因为他们想寻求一家小公司更有活力的空间。

如今的贝佐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即使他不再担任CEO,亚马逊依然拥有创新的文化和习惯,依然在为客户的永不满足而服务。而保持“第一日”状态这个重任,移交到了他的继任者,以及他创建的发明系统和管理体系那里。

结语

《贝佐斯传》的精华内容就为你介绍到这里,假如你对贝佐斯和亚马逊有兴趣,可以在得到站内找到《一网打尽》的听书和这本《贝佐斯传》的电子书。

亚马逊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替用户发明,贝佐斯在亚马逊建立了一个发明系统。这个发明系统的创新流程很简单:想出点子,改良它,找人否定它,再排除否定。它还有三个特质:敢于想象不可能、敢于承担风险和代价、敢于扩大产品或服务的规模。客户神圣的永不满足,为亚马逊永不熄火的创新引擎,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贝佐斯希望亚马逊能够永远维持“第一日”公司的活力,他很推崇重复性流程和强制性机制,六页报告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为了避免公司滑向“第二日”公司,贝佐斯用机制来取代温情脉脉,刻薄的淘汰机制和独特的薪酬方案,很残酷,却有助于亚马逊的高速增长。

我们一开始提到,作者在《贝佐斯传》中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对于商业竞争、现代社会乃至我们的地球而言,亚马逊和贝佐斯的存在是不是件好事?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显然秉持怀疑态度,他把亚马逊称作“拥有全球最高统治权的公司”;他注意到贝佐斯的身价不断飙升,而亚马逊仓库里的蓝领工人却在艰难度日;他在书里引用许多离职员工对贝佐斯的质疑,比如,“他继续聚敛无尽的财富,却很少做一些服务公众利益的事情”,等等。

最让他担心的是,亚马逊似乎真的进入了无敌之境。有批评者说,亚马逊聚敛财富的同时,加剧了收入不平等;八卦小报传播他的私生活丑闻,媒体发表关于他和亚马逊的负面报道;美国政府对亚马逊发起反垄断诉讼。可这些,都无法撼动亚马逊前进的步伐。

作者在书里说,“亚马逊到底是在推进世界走向精彩未来,还是在消灭支撑了它自身成功的公平竞争和自由企业精神,完全取决于你怎么看”。

对于商业竞争、现代社会乃至我们的地球而言,亚马逊和贝佐斯的存在是不是件好事?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

撰文、讲述:杨蕾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划重点

1. 亚马逊的核心理念是“以客户为中心”,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替用户发明,贝佐斯在亚马逊建立了一个发明系统。
2. 想要保持领先,继续享有竞争优势,唯一的办法就是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