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成语今日析--一鼓作气

 新用户3951uudG 2021-11-17

一鼓作气

抄喷学说:一股气不行,要再加把劲,不要一头撞死。

这个成语人们比较熟悉,肉食者谋之的东西,老百姓也可以参参言,而且一参言就大获全胜。曹刿还比较漏毬能,肉食者鄙,即现在人说的下智与上愚,聪明的人都觉得别人是愚蠢的。

这个故事的对立面竟然说的是春秋五霸的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阻,刚即位就想炫耀武力,先欺侮小的吧,齐、鲁都是山东的地界,不用借道,直接就能打,让小小的曹刿一鼓作气,于是一败涂地。而且指挥战争的还是那位著名的没有他就没有管仲的鲍叔牙,看来,鲍叔牙这方面不行,不耽误他成为世间最好的伯乐。

据说外国人看《三国演义》第一回,就看出了毛病,其中说贼将领兵五万来犯,刘备领兵五百迎敌,最后大破敌兵,后人还写诗赞叹。这五百破五万,说什么也是故事,有人便辩解道,说刘备领兵是五千,或者敌人是五千。

这强齐与弱鲁的兵力怎样,书上没有说,咱也不好推测,但不会是五百对五万,但有人考证,巨鹿之战的项羽破秦是2万对40万,破刘邦的彭城之战是3万对56万,刘秀的昆阳之战是不足2万对42万。这些历史人们也真能吹。说是以一当十,不会悬殊那么大,漫山遍野的士兵,二十个揍一个还揍不过。说是正义和非正义之战,历代的争霸哪有正义的,聪明的更能笼络老百姓罢了。

据说淮海战役胜利后,斯大林一听解放军用60万打败国民党军80万,而且歼敌55.5万后,连说奇迹。因为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哪个战役是以少胜多的。这也是据说,真实的呢?战争是残酷的,而且虚虚实实,就是亲历的也不一定能难窥其貌,还不说经过艺术的加工。

斯大林对付末日的关东军也是调动了大批的军队,据说有150万,关东军最多许多人说也不过70万,更超不过100万。

不过这些都是学者们考证的事情,至于他们能不能考证的出来,就不是咱能左右了的。还是想想这一鼓作气,战争中最讲究这个,不管是哀兵必胜还是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些人的潜质被激励了出来,不过有的将帅实行起来却作茧自缚,落个后人笑的下场。让人评论,还能说出失败的理由。所以岳飞说的好: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就在于你当时走对了没有。刘邦大小战败了多少回,一次垓下之战,奠定了汉代的江山,让多少人感到不可思议,后代牛逼的人们说他怎么怎么应该的赢,好像江山就是为他准备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人说战争中人心的相背是主要的,项羽成功时是人心向了,失败时是人心背了。灭鲁国的不是近在咫尺的齐国而是远道而来的楚国,为什么呢?网上有回答:因为鲁国是西周在东方的文化中心,齐国虽然经常欺负鲁国,但是碍于礼仪仁义,一直不好意思下黑手,而楚国起于蛮荒之地,自然不会顾忌那么多。齐人不是不想一鼓作气,而是想玩玩这个小耗子。鲁国内部还“季氏将伐颛臾”呢?内乱使它一蹶不振,就是振也只是一棵小树,难成大事。一个一鼓作气的战役挽救不了弱势的地位,正像三国的赤壁之战一样,最后统一的还是魏国,不过是人们处于水深火难之中更长而已,富庶之地的蜀国十室九空,战争使然。有人唯恐天下不乱,等乱倒自己头上,方知“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确切含义。“亚洲四小龙”也只是小龙,成不了大龙。

孔子的“春秋无义战”那是觉得都不符合他自己的道德。一鼓作气的鲁方是不是“义战”呢?看看它的历史背景、放在大的历史条件下,恐怕应该也不算。

再而衰,三而竭,鲍叔牙指挥士兵向前冲,应该是没有一鼓作气,就是鲁兵用箭射,也勇敢向前,毕竟敌弱我强呢?一鼓作气说的可能就是他鲍叔牙了,看来他真不是当将军的料,他“一鼓作气”的这样支持管仲,这个知人成就了他的一生,也足可以笑慰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