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办婚姻传统流传至今,父母安排苏雪林嫁不爱之人,多年不愿同床共枕

 综合历史 2021-11-17

包办婚姻并不是个例,它从古至今依然存在的,它是从古时的传统中,一直传承至今的一种顽疾。当然,世事无绝对,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肉,当然希望他们能过的幸福,也怕他们识人不明,没有足够的阅历而受到伤害,从而有了包办婚姻这词。竟然是包办的,男女相方之间当然没有你情我愿,所以当发生这样的事,多数都是悲剧。

虽然在清末民初,中国受西方文化思想影响,有了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但那时这个的观念并不普及,多数中老百姓还是处在,男的要娶门当户对,持家贤惠的妻子,女的要嫁忠厚老实,能付托一生的男人。

而今天要说个是一位,民国时期的才女苏雪林,在她的身上同样发生过,这样一段包办婚姻的悲剧。这位才女出生的家庭也不是,什么书香门第之家,祖辈流传下来的思想观念,较为传统保守,按古代的思想就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差不多年纪就该嫁人了,也是存在一种重男轻女的观念。

苏雪林家庭条件,在当时来说尚可,读书还是读得起的,但是家里并不愿意她去读书,她幼年时跟着亲戚家里的孩子,偷偷跑去私塾听课学习知识,虽然常常一知半解,没有老师亲自指导,然而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为了学到更多知识,会向兄弟姐们借他们的,各种书籍自学,就像我为书狂的境界,只要是书她都想学习。然而这样学习杂而不精,怎么可能成为民国才女呢?

后来还是在一位叔叔的帮助下,对家里父母的劝导,得到学习的机会,可是好景不长因母亲,要搬回岭下村休学在家。据苏雪林的回忆“那时的她,只要想到学习知识,便茶饭不思,每天都想着上学,而差点就压抑的想自杀。”最后还是说服了父母,去当时的初级女子师范上学。

苏雪林在学习上的天赋没得说,很快就学有所成,但噩耗将至。在她28岁那年终于,扛不住执幼的父母安排,走进了包办婚姻的坟墓。其实她早已有了,有好感的追求者,但是还是和一个,不爱的男人结婚了。

有件事不得不提,据说结婚多年,他们两个并没有,同床共枕的生活过。事实上作为夫妻,性情不和,互相之间不爱,是很难相处的,没有有思想上的沟通。他们之间可以说一点感情,正是由于两人之间巨大的差距,他们对任何事情的观点看法都不一样。所以小编认为,即使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拥有了上学的自由,但失去了人生的自由,在婚姻上是可悲的。夫妻之间没有交流性情不合,又没有感情基础,如何走一辈子?

事实上,他们结婚前还没见过面,只知道是个商人家的孩子,婚后的生活,却是形同陌生人,一直都是各自过各自的生活,可以说互不打扰。虽然丈夫家里条件不差,生活上不缺吃穿,但相对苏雪林的性格,她并不注重这些东西,并不像现代,”有些女子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生活中常常不欢而散,因此便和丈夫做了个约定,生活上可以各过各的,也可以互相帮忙,但同居而不同房,这是她的唯一要求。但是这样的婚姻在外人。看来始终是非常奇怪的,但非要给个评价咱们无从说起。我们不是当事人,这世界上也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

在她从来没有爱过,的男人病故后,也没有离开曾经生活的地方。她一直在那里生活了很多年,可能大家会带有疑问,为何不爱并且丈夫离世,却不离开这个伤心地呢?就算不离开,或许还可以再婚,但后来她说了一句话。一个女人生来,并不是非要成为男方的附属品,而是应该多要求自己,让自己更独立。哪怕不能追求爱情,但还可以追求学术的梦想。也许她的心中对自己丈夫,没有感情但有感恩,他丈夫其实也不容易,给了她空间,和追求梦想的自由。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每个人认为的婚姻都不一样,有时可以像穿衣服一样简单。但其实他们都没有错,不论男女方他们,当时都没有选择的权利,相方都是包办婚姻。这是一个时代的错误,而苏雪林错生了时代,她的思想她的灵魂更适合这个时代的自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