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下可怕的“共情”,做一面镜子就好

 新用户9927He5n 2021-11-17

2020.03.12 / Thursday    

妈妈会经常微信上发来一些信息,不是养生保健,就是心灵鸡汤,还认真的叮嘱我一定要看啊,还会在话语后面加上!!!我每次看到,都会楞住,然后不知道怎么回答。最后往往不是嗯嗯,敷衍一下,就是发个表情,表示好的。

读过很多书,走过很多路,见过很多人,学了很多技巧,都显得挺苍白的,甚至是经常被提及的“共情”我也做不来。我为什么要表示非常理解和支持,就是因为妈妈是为了我好么?可我就是不喜欢她给我发这些啊,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吧。

我们渴望的是那些永远也不会满足的“满足”

很喜欢乐嘉老师讲的性格色彩学,把人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性格,我更容易记住他们的特点,比起DISC,大五,九型什么的,四个色彩更容易理解,记住了才有用是吧,尽管我十分关心思想上的东西,可我同样也是个实用主义者,哪种分类方法不是核心,有用才是。记不住,再好也白搭。

红色性格的小朋友,上街看到一个魔法帽,立马提出购买,老母亲不肯,于是扯开喉咙耍无赖,若是老母亲硬下心肠一走了之,红孩儿一面指缝里偷看,一面假装声嘶力竭 ,确认无果时,只好作罢,灰溜溜的回家,没想到家中有套新买的乐高,喜笑颜开,早把之前的事儿扔到九霄云外。

蓝色性格的小朋友,上街看到一个魔法帽,驻足观望,老母亲催促,小家伙口应腿不应,等老母亲靠近,于是说,你上次说过,考试班级前三名有奖励的,这个帽子我喜欢。老母亲施以缓兵之计,说身上没带钱,下次再说。于是回家,却半月不发一言,大家都慌了,老母亲这才反应过来,上次帽子的事儿还没完啊。

黄色性格的小朋友与老母亲上街发现魔法帽,会说“太后,买一个,我同学都有,就我没有,很没面子啊”“没钱?”“我刚才看到你给自己买了口红”如果老母亲走了,黄孩儿会不哭不闹,在原地等,如果还是不给买,会回到家里想办法找父亲要钱,迂回进攻。总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绿色性格的小朋友上街,看到帽子,表示艳羡,老母亲看出了本意,于是说不是生日刚给你买过乐高?哦,好的,再也不回头的继续跟着妈妈向前走了。

   我相信“性格”就是天生带来的,而“个性”是后天的,这种买玩具时候的巨大差异,从来没人去教,一切都是那样的浑然天成。我们一生都在面对无数的欲求,其实大部分处理还是小时候的方式,从来没有改变过。

我们都有非常多没被满足的欲望,最遗憾的就是已经成为过去式的无法满足,人们还是总想做一起补偿和追忆,我见过很多人在游戏里花了很多钱,我曾经和一些人聊过,很多人就是感觉小时候没有玩儿够,小时候没有钱和时间去无限制的玩儿,现在自己有可支配的资金和时间了,就可以玩儿的更痛快一些,去重复当初,或者体验当年没有过的体验。可是真的能补偿么?

我们在和很多人沟通的时候,也是在重复小时候没被满足时的感觉,脑袋里的小人仿佛在说,你怎么就不能理解我呢,你怎么就不能感受到我的感受呢。这种感觉让我们特别不爽。所以那一刻,我们特别希望别人能与我们的悲欢相通,能够理解我的感受。就像不给买帽子的父母一样。

我们被“教育”的是做一个“好人”,好人的一个标准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于是我们去学习共情,又发现这个确实很难,因为比起去满足别人,我们更渴望的是被满足。

如果真的“共情”来了,是我们要的样子么?

我工作上也经常会遇到苦闷和焦虑,除了看看书,听听音乐,还有打一打游戏,但基本很少要找家人倾诉,在我的意识里,这件事儿,根本就是我的事儿,说了半天,最后还得我自己解决,我只需要处理这个情绪就好,它很快就会过去的,而如果这个时候,妻子看出来我的情绪想表达关心的时候,我反而更加尴尬。

   首先我并不想回忆,回忆会加深我的不快。我看过一个报告,讲强奸罪有很多并没有被提起诉讼,除了担心面子,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想在别人面前回忆自己的痛苦经历,就感觉别人根本无法理解,而自己还要给自己的伤口上撒一把盐。

其二,我为什么要把焦虑和不安传递给她呢,我和她说了之后,她就会感觉舒服么,不会,她也会跟着不舒服,也会跟着难过。我为什么要让她挺好的心情难过呢,本来也不需要她来解决什么是吧。

情绪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叠加的,弄得不好,没有被消解,反而被放大,叠加成了几倍。要知道,你在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处理起问题来可就不能那么冷静了,很容易形成冲突,好吧,那这个负面的情绪可能影响和传递了越来越多的人,弄得大家都不爽、不安。

这里要说的是男人和女人还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女性对于情绪更敏感,对于情绪呼应的要求也更多,这里的好处是,女生更容易“共情”很容易就能感知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当然副作用就是如果自己不能处理,又很敏感,就是自找麻烦,让自己每天也是心慌。

说到这个,大家可能也感觉到了,这个麻烦是真“麻烦”一方面我们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而这种需要,在不理解不“共情”你的人身上,感受和需要是最强烈的,而那些能够感受,和能够与你“共情”的人,真的在你面前,看着你,期待着你的倾述时,你反而不想他“掺和”进来。

共情”只是沟通的方式,问题是需要

自己解决的

我们学习,我们思考,我们实践,我们反思。究其根本,我们想要的都不是道理,而是那个能够解决问题的行动,而行动必然要符合某种规律才能起效,才能换一个时空还能适用。我们得到的只是知识,只有能够被运用起来的,才是真的“道”也就是“知行合一”

再来看下,我们在情绪不被尊重和认可的时候,我们要的是“共情”么?我们要的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我现在的情绪的方法,可能是幸运的遇到一个有效的沟通,或者是自己习惯的其它方式。多数情况我们都是自己在处理自己的问题,从小到大,就是这样过来的。

我知道有很多女生喜欢去学心理学,觉得学习了心理学,了解了很多关于自己的心理知识,应该就能活得更潇洒一点儿。我也想学心理学,似乎天赋测试也挺适合学,于是这方面的情况也了解了不少,和很多相关人士谈过。他们给我的意见是,确实,系统的学习了心理学知识,你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和与别人沟通,甚至解决别人的心理学问题。

那么副作用来了,你要去了解别人的内心,解决别人的问题,你动用了“共情”你会发现,你的心里也复制了这种情绪,原来你只要处理你自己的情绪,现在你要处理更多人的情绪了,而医者不自医,知识和技巧知道的越多,就像消炎药有了抗药性,当别人给你用的时候,你因为知道,所以不容易进入状态,效果也就不会好。

确实听说很多心理医生做得时间久了,自己也要去看心理医生了,甚至精神变得不太好,于是慢慢离开这个职业。

 “共情”并不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都可能会在看到某个故事某篇文章或者某个电影的情节的时候跟着掉眼泪,可我们没必要时时刻刻使用这种能力,我们需要的是解决问题。而能力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服务的,我们可以选择性的使用各种各样的能力。

—用心如镜,和“非暴力”沟通—

前段时间,和一个群里的朋友聊天,聊着聊着,一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小姑娘,突然上线,并说了一句,实在是太欺负人了。我发现这个情况不对,我知道一个平时总是好好的小女生能冒出这么一句,那肯定是非常生气了,不然也不会在我们面前讲,于是我让她喝口水,并说一下情况,她想了想,还是把情况说了一下,是如何在工作上遇到了上司的不公正待遇,故意刁难的情况,并且不是第一次。于是我说,这实在是太欺负人了,*&……%,后面没说几句,她突然说,我知道了,我好了,我会处理好的,我刚才已经处理过了,谢谢你。

我还没说什么呢啊,她说,你说第一句话,我突然就像看到了那个怒气冲冲的自己,我一下子就冷静下来了,我不能让我自己老在这种愤怒里,不值当,我可以处理好的。

我只是重复了一下她说的话,就有这样的效果。

康永哥在他的情商课里讲了一个案例,说一个男性朋友和他说,新交的女朋友可能是全世界最懂他的人了,老天真是对他太好了,给了他这样一个人选,他很开心。康永很好奇,能得到这样一个评价的是什么样女子,于是找机会约到了那个女朋友,然后问起那一次重要印象的谈话的情况,女朋友说,我全程基本没说到话啊,三个小时,一直是他在说。

这个一直没有说话的人,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理解他的人。

我们很多时候,不要急,慢慢来才是最快的。不要急着做“好人”不要急着给答案,不要急着给建议。认真听着,如实呈现就好,让对方看见自己就好,据说,如果发怒的时候,能够照到镜子,看见自己张牙舞爪的样子,百分之六十的可能是不再生气,(还有百分之四十可能把镜子砸了)

如果需要和人沟通,这里推荐的是“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是 观察 感受 需要 请求。

是的,从观察开始,从事实开始,从看到的事实开始说起,只说事,只说行为,就并不会让人心理反弹。而判断真的会反弹,比如你一上去就说,你这个傻¥#@,这说起来挺爽的,效果可能就没有了,人家的脑子可能一直停在这个词上,还没绕出来,后面说什么都没听到。

事实上,我们得承认,我们大脑中出现的几乎每句话都是评论或判断。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就是不带评论的观察。

从不带评价的看世界开始,我们就是慈悲的,坦诚的,这是心的坦诚,用当下心来看这个世界,和眼前发生的一切。

感受,我们要表达感受,这个感受就是基于刚才的观察的事实,我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就好,并不需要努力去感受别人的感受,别忘了,我们大脑里经常冒出来的是判断,你以为你在感受,实际上你是在判断,有一个经典的错误表达就是,“我感觉你这样做不对。”虽然用了我感觉,看上去好像是在讲感受,实际上你仔细一看就发现,这还是一个判断,根本与感受无关。

第二个经典的错误,会是小时候的教育传递给我们的,这些教育我们的“权威人士”很擅长用这种勾起内疚感的方式和我们表达,“当你不认真做作业的时候,我很伤心”“听说你打架了,这让我很生气”人们通过教育想让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为他们的感受负责,所以我们感到内疚。

我们要极力避免这么样使用我们的感受,我们生活的核心目的就是生活本身,让爱和喜悦在生活里,生活就美好起来。于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避免“你应该”这种思想,上面的语式,用了观察和感受,表达的却是“你应该”,这是一种指责,于是长此以往积累在心里,每个人都会淤积很多不满,无法排除,他会认为他一直在做他不要做的事情,对于他自己而言,只有他“需要”做的事情才会成为他自己的事情,不会成为负面情绪累积起来。

那么表达时应该站在的角度是“我需要”用我的需要和感受连接起来,是慈悲,也是坦诚。

阿德雷史蒂文森说,了解人们的需要时,需要就已经满足了一半。关注自己需要的人,不太容易受人奴役,我们都上过学,从来不记得有人问过我需要是什么,教育的导向只是奖赏我按照权威们的定义来作出正确的回答。让我们适应权力结构,服从恭顺权威。

书中的一个案例是这样的,一位女士因为她的女儿不愿打扫房间而感到烦恼,问她,这时她的需要是什么,她说,“这很明显,我需要她打扫房间”马歇尔博士说,这属于下一步,这是请求,我现在问的是,你有什么需要。她说不出来,她不知道怎样了解自己的内心,看到自己的需要,她又有一套语言来诊断女儿的错误,这是不幸的。因为只有人们看见别人的真实的需要,才能促使他们由衷的给予。因为我们都能体会需要,所有人都有共通的基本需要。

当我们在需要的角度彼此联系起来,往往会出现惊人的效果,那些夫妻,亲子,族群间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冲突,都得以解决,甚至有时候,当需要被明确的时候,冲突几乎会自己解决。

好了写到这里,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心法,和一个方法,用心如镜,和非暴力沟通。这已经回到了我们的主题上来,我们学以致用,就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生活不需要那么多高大上,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应该”,生活就需要更多的坦诚和真实,那才是真正的善良。

很喜欢朋友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好人,不是不会做恶,而是知道什么是恶,并选择不去做。

一个善良的人,也得先明白,什么是“恶”,语言上的暴力也是暴力,被滥用了的同情,也并不是好事儿。愿大家都能活出“善良”的人生,帮得上别人,对得起自己。

Love and way 

爱是通往光明的道路

写在最后

后来给妈妈说了我的感受和请求,妈妈十分理解并开心,只要做些什么能对我有帮助,她都是开心的,我也是基于这一点来说的,而这一点的需求,我们也是一致的,没有冲突。所差别的不过是形式而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