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我妈,见面就掐”:相爱相杀的亲子关系,是谁的错?

 乐康居 2021-11-30

今年春节档一骑绝尘的《你好,李焕英》,让主演张小斐成为了新晋的“国民妈妈”。

但这部赞扬母爱,表达母女情深的电影,对一部分人来说,不但未能起到调和自家亲子关系的作用,反而还加剧恶化了原有的关系。

孩子埋怨亲妈不够温柔、包容,远没有“李焕英”那么可爱。

妈妈又埋怨孩子远没有贾玲那么孝顺,感恩。

于是原本一见面就吵架的亲子关系,又因为“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妈妈”添了新的导火索。

有趣的是,双方都觉得对方犟,同时自己也并没有做到好好说话,吵得不可开交后又都委屈巴巴地问大家“我错了么?到底是谁的错?”

来自壹心理小蘑菇的提问: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原问题详情)

26岁女生和母亲总是起矛盾,是谁的问题?

从小和妈妈关系就很紧张,遇到小事情就会大声吵架,总是说一些互相伤害的话,一起在厨房做饭,我总会觉得她弄得乱七八糟,对她发火,然后就会吵架。吵完架我自己就觉得很低落,没办法缓和情绪。我现在感觉越来越强烈,她不在家里我就觉得自己情绪很平和,她回来 ,我俩一吵架,我情绪就会很紧张。是谁的问题?

图片

图片

跳出旧有的相处模式,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对自己的负面情绪负责,用坦诚的方式沟通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无需刻意
优质答主

能够理解你与母亲发生冲突后那种难受的感觉,从描述中可以看到,你选择了回看自己,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失控”,并没有想当然地指责母亲,而是“想知道是谁的问题”,可见你是一个愿意选择改变的人。

因此我会直接告诉你两个“真相”:

一是,”当我们问出是谁的问题的时候,其实我们想说的是都怪他“。

首先,当人在面对压力时会产生应激性的情绪反应。如果这个压力长期地超过了自己承受的能力,人会产生逃避的应激。


压力出现,就会想要逃避——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面对压力的方式没有改变过,一直是以同一种方式来应对,也会形成习惯性的应激——即“条件反射”

题主在与母亲的相处中便是形成了这样种【习惯性的应激反应】—— 母亲作为一个你长期处理不了的压力源,你一直采取同样的应激方式:同她吵架,并产生了逃避的应激反应:见不到她心里就平静。

题主没有具体描述自己与母亲究竟因为什么产生过冲突,也没有描述过你们彼此的个性与你对母亲的看法,所以不能简单地就评判是谁的问题。

唯一肯定的是,面对压力时对压力的负面评价是人之常情,你心里对母亲的不满是存在的,而这一不满没有得到过合理的宣泄,只是一直采取单一的应激方式去应对,看起来好像是在无所顾忌地宣泄情绪,其实真正的情绪都被压抑在了内心深处。

所以,在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身边值得信任的朋友面前,与专业的人士进行沟通交流时等,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倾诉出来,从而释放压抑的不满,其实才有利于自己看清楚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自己总是看不惯母亲,要跟她吵架背后自己真正的需要。

也才有机会在发生同样的情况时,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但要提醒的是,不建议自己独自去面对自己的不满,有时候愤怒会掩盖内心深处的伤痛,反而会让自己积累愤怒,使自己的行为在愤怒下失控。

二是,“一个人能对另一个人发脾气的背后,是安全感”

通俗的说,我们只会对比我们弱势,并且是对他发火意味着安全代价小的人发脾气
——而这一般发生在亲密关系中,即我们只会对自己亲近的人发脾气。

关于这一点不多做赘述了,只做一点提醒,在题主合理地疏导情绪之后,不妨冷静下来梳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看一看每次在与妈妈爆发冲突的时候,是否有什么生活工作学习上的压力,先让自己情绪出现紧张,进而产生了情绪失控?

当然,不一定会有。只是有时候我们在外遇到压力时,会倾向于对我们潜意识中觉得宣泄压力代价最小的人宣泄,并且希望对方是宽容的,如果对方没有采取忍让的态度,往往会引发双方的矛盾与冲突。

还是那句话,没有具体的回看都不能下定性说题主怎样,你的母亲怎样。

如果题主潜意识中期望母亲能无条件地承受自己的负面情绪的话这就需要去学习一下【边界感】—— 即使是一家人,亲密如父母,我们也是彼此独立的个体。

由于个人的成长环境与认知局限,你的母亲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女儿是缺乏容忍度的,或者她在你的心中造成过创伤。


这会在客观上造成你对她的期望只能失望。

没有谁可以无条件地接纳另一个人,我们能接纳的只有自己。

虽然是说的“真相”,只能做一些参考。作为亲密关系中天然具有共生关系的母女,要打破僵局比起其它的亲密关系其实更难,如果可以的话,做一些关于原生家庭创伤的疗愈,会比知道知识点有效的多。

图片

图片

设立边界,不过度干涉彼此

循序渐进,和妈妈一起成长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红雨
世界永远按规律运行,不因你而改变

从你的描述里,你和妈妈主要是在沟通方面存在问题,遇到小事情就会大声吵架,总是说一些互相伤害的话。

1.你和妈妈可能有共生绞杀关系的部分。

在婴儿时期,我们和妈妈处于共生关系,我们会认为我们和妈妈是一体的,我妈妈无条件的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当我们一天天长大,就渐渐的发展出自我意识和能力,慢慢的和妈妈实现分离,成为独立的人。

但是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这种共生关系会有所留存,以至于成年后我们和妈妈之间的关系还过多的纠缠在一起,和妈妈形成共生绞杀关系,既互相依赖又相互伤害。

所以我们很难说是母女之间到底是谁的问题,谁对谁错?

2.有意识的让自己做出改变,实现和妈妈完全的分离。

在你和妈妈的关系里,你处于比较有能力的一方,你首先能够意识到和妈妈之间关系,带给你的不舒服,你也是最有可能做出改变的人,如果你希望她能够改变,最重要的是你要改变对待他的方式。

实现和妈妈人格上的完全分离,就是要保持和妈妈的边界感,意识到你们是两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你可以让他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不要过多的干预,妈妈也一样,对于你做的事情,让你独立的完成。

3.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带情绪的去和妈妈沟通问题。

带着情绪的沟通是无效沟通,因为人在情绪里不能够理性的看待和处理问题,所以当你感觉到自己生气或者比较情绪紧张的时候,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管理,等到情绪平复下来,再把问题摊开来进行沟通,这样效果就会好很多。

4.循序渐进,和妈妈一起成长。

和妈妈朝夕相处,从小到大形成的这种习惯和模式,要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你是能力逐渐增加的一方,你的改变是可以期待的事情,希望你能够把你们学习的这方面的知识和妈妈分享,带着妈妈一起成长。

有一天等你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可能就要面临着和妈妈的分别,所以好好珍惜和妈妈共同生活的时光吧,祝你幸福!

图片

图片

看到矛盾背后的真实需求

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

壹心理优质回答者@湘遇成欢
凡事尽力而为,顺其自然~

仔细看了你的描述,非常理解你的感受,感觉到你并不想和妈妈争吵,也不是真的想伤害妈妈,但似乎到特定的场景,你就会控制不住自己,之后又会在心里对妈妈有一些愧疚,对吗?

你说妈妈不在家,你就会感觉情绪平和,而她一回来,你们一吵架,你的情绪就会很紧张。紧张是说明你并不想这样,但你又不得不这样,那你是在抗拒什么呢?

是不是对于很多事情,你想自己掌控,而妈妈也想掌控,但你们的想法却不一致,于是,就发生了冲突,面对冲突,你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争吵的方式来解决,却最终并没有解决,是吗?

给题主以下建议:

1、看到争吵背后的需求。

我感觉到你希望自己能够独立、独自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但你的独立性需求,在妈妈在家的时候,没有办法实现和满足,是不是她总是会去干涉你做事情呢?

因此,当她不在家的时候,你会觉得情绪平和,而她一回来,你想争夺自己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会和她争吵,发生矛盾,是不是这样呢?

2、采用非暴力沟通和妈妈交流。

沟通,不是只有争吵这一个方式,也不是为了证明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而是为了你们可以更加了解彼此,理解彼此。

非暴力沟通的步骤是:陈述客观事实,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需求,请求对方行动。

比如,下次再发生冲突,你先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非常平和地向妈妈陈述这个事实,注意不要指责和批判(否则又会开始吵架了);

然后,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舒服、委屈、难受、气氛等等);

接着,表达自己的需求(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得到妈妈的尊重和理解等);

最后,请求对方行动(发生冲突,可不可以站在我的角度去想想,尊重我的感受,理解我的想法等)。

你也可以邀请妈妈照着上面的步骤,说一说她的感受和需求,相信经过不断地非暴力沟通,你们的关系会更加和谐,你们会更加了解和理解彼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