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讲了】温健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健康晓语 2021-11-17

曾几何时,“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不绝于耳。先不说让我们感恩的对象该不该“感恩”,就从语法角度而论,这种表达就有语病!

“感恩”是个不及物动词,它常作谓语和定语,后面不能支配宾语的,后面常跟补语来说明感恩的程度。

《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感恩感恩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这里,感恩与戴义组成并列短语,感恩无支配宾语。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飞得免诛戮,感恩无地,岂肯走乎!”孙权要处死苏飞,苏飞的好友甘宁向孙权求请,望孙权赦免苏飞。孙权怕苏飞逃走,甘宁说了以上这句话。意思是:苏飞能够得以免除诛杀,他定为感恩戴德,无地自容,哪里肯逃跑呢!这里感恩也不带宾语,它与“无地”构成并列短语。

《水浒》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我等虽是不才,非为草木,岂不见头领错爱之心,顾盼之意?感恩不浅!”“不浅”作“感恩”的补语。

老舍《茶馆》第二幕:“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不尽”是“感恩”的补语。

由此可见,无论是文言,白话,还是现代的规范用语,感恩是不支配宾语的。“感恩父母”,“感恩母校”,“感恩……”正确的表达应该改是:对父母充满感恩,对母校充满感恩,对“……”充满感恩。

还有一些人提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在语法是对的,此处的“感恩”是修辞语,“感恩教育”只是众多教育中的一类教育。至于感恩教育这种提法,我认为也值得商榷。

感恩教育,其实是舶来品,是西方人针对对中国人的提法。西方人信上帝,信基督,有感恩节。中国人不信上帝和基督,他们就认为中国人没有信仰,不知道感恩,所以中国要有感恩教育。

其实,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知感恩的民族,只不过他们的感恩方式是深化为内心,不作肤浅的表达罢了。再说,中国人做事也一向不把让别人感恩作为自己的目标。

冯友兰先生在他的著作《新原人》中指出: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他把人生境界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冯友兰先生,只是对个体的人作了论述,对左右个体的统治者,不敢妄作评论,但在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却分析了统治者的治国之策,并大胆地分出了高下优劣。他的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是《德经》的开端。前人把《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道”字开头,故称《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故称《德经》。天地之“道”,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就是“德”。天地之“道”最公正无私,人间至“德”也是最公正无私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一个德,是名词,第二个德,是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自已有德行,或者可理解为让别人对自己感恩戴德。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上等德行的人不认为自己有很高的德行,不去让人对自己感恩戴德,因此这种人才是真正有德之人;下等德行的人自以为自己没有失德,别人必须要对他感恩戴德,所以这类人其实是没有德行了。

老子主张自然,把做好事、帮助人,当作自然而然之事。做好事,助他人,不是为了让人感恩戴德,这才是直正有德之人。相反,还没有做一点成绩,就让人肯定,让人感恩,这实际上无德之人。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无为,无私,无功利目的。“无以为”后省略“德”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上等德行的人,遵守“道”的规则,无私奉献,所以他们不认为自己有德;下等德行的人,他们无私奉献了,却要让人承认他的无私奉献,让人对他充满感恩。让人知道他的无私德行,这就是“有以为(德)”

上等德行的人,把奉献当作自然而然的,就像天佑生灵地载万物一样,不求名不求利。下等德行的人,做了奉献之举,却要人给他个奉献之名,让人有感激感恩之情。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高层次的“仁”有所作为,而无意去表现自己的“仁”;高层次的“义”有所作为,而且有意去表现自己的“义”。

最高层次的“德”,就是“道”,因为它“无为”,如果“有为”,有了功利性,那就是等而下之的仁、义、礼了。

以“无为”为标准,德有“失德”的上德和“不失德”的下德;

之下以“有为”(有目的地去做)为标准,仁有上仁、下仁之分;

再之下以“有以为”(就是为了表现)为标准,做事就是为伸张“义”,是上义,但为了伸张而声彰,只作表面文章,就是下等的义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攘臂,卷起袖子。扔,强力牵拉。“莫之应”,是“莫应之”的倒装,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高层次的“礼”,是有所作为的,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但如果没有谁响应它,于是那些以礼治国的统治者就卷起袖子,强位强拽,让人按礼来行事。这就是治国以礼。礼就是法,违礼,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受到强制措施。

礼是人的行为规范。“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在现如今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权利与义务,你给我多少权利,我对你尽多大义务!

以上本章的第一个层次,讲了人间之冶的几种形式:以德治国的“德治“,讲仁义的“仁政”,倡廉耻的“义治”。这些虽层次有别,但还都属开德的范畴,只不过有上、下之分罢了。

最下等的就是“礼治”,也就是讲权利和义务来往来的“法治”。德退于次要地位,法登上前台。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薄,不足,稀少。前,先。前识,指无根据的先知先觉的预测宿命之类的活动。华,通“花”,虚华,浮夸。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道性无私是最好的治国修身原则),所以说失于道后,才主倡德治;失于德治后才强调仁治;失于仁治后,才主倡义治;失去义治后,才推行礼治。礼治是最次等的治国主张,是人们忠信衰退稀薄的表现,是乱世欺民的开始。还有那些所谓的先知先觉的预测命运的盛行,这不过是统治者借“道”的外衣,愚昧百姓的端始。

道,德,仁,义,礼,忠,信,命(命运)。这些概念,难道不是统治者惯用的手段吗?这些手段的境界,在老子看来是高低之分的,最高的境界当然是道,其次是德。道与德,是老子所主张的最高水平的治国方式。以上是本章的第二层。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因些,真正的统治者,应身处敦厚无私的境地,不做浅薄背道的事情;治国、做事应该务实,不流于浮夸。所以说要远离那些违道背德的行为,采取中道守德的做法。

最后总结,真正懂得治理天下的人,该如何去做,才符合道合德。

自然无私,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讲实话,做实事。两千年前的老子,就主张这样治国。两千年后,一些人却不讲真话,不做实事,喜欢搞形式,热衷于表面文章。难道现在科技突飞猛进,思想观念却脱化成“侏儒”了吗?

真正的德政,是不需要人民感恩的,真正的施惠者,是不逼近受惠者表忠的。况且举起拳头表忠心的人,不一定就真正地忠心;声泪俱下,表感恩的人,也许心里骂着娘呢!

中国人真正的感恩是在心里的,正如大唐陈润的《阙题》诗:“丈夫不感恩,感恩宁有泪。心头感恩血,一滴染天地。”

大丈夫不言感恩,但心怀感恩,染天动地!这是大唐气象,也应该成为当今中国气象!

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温健康,中学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