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讲了】温健康想讲就讲第21: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健康晓语 2021-11-17


前几天,女儿给我出一字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打一字是——

先不说谜底,谜面的八个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就非常熟悉。它出自《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这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是说人做事、修行心不在焉的。

其实“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最早应该说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学》是对《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化用,不仅形式作了化用,意思上也有了很大的差别。

《道德经》第十四章,以抽象性理念,从道的属性,进而讲到运用道的规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命名人的感官对道无法触摸到的抽象性概念。诘,盘问、追究。致诘,在这里就是不可盘问夷、希、微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属性。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眼睛看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夷”,耳朵听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希”,手触摸不到的可以说它是“微”。这三种东西没法把他们区分开,便混为一体了。

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给人们讲了“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极其抽象的,是不可明讲的,但他又想给人们讲清楚,在本章开始,他就用了三个抽象的概念夷、希、微来给道命名。在命名之前,先用形象的“视之不见”(无形)“听之不闻”(无声)“博之不得”(不可触)三个角度来阐释。

现在看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东西很多,比如细菌、病毒那一类很小的东西,又比如磁场、微波、宇宙射线等不由普通粒子构成的物质,再比如电脑软件等数码信息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能够通过一些特别的工具或途径让人们可以普遍地认识到它。

在老子的时代,这些工具或途径都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不能想象老子每天是如何面对他眼前的这个世界做了多么深入的思考,他竟然能从庸常中找到了“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道,当然现在的细菌、病毒、场、微波、宇宙射线等尽管也无形、无声、不可触,但它们却不是道!

其实,对道的执守,难免会受到庸常之人的非议、讥讽,“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未尝不是得道之人智慧反击,这样的话,那些非议者当然就“博之不得”了。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皦,清楚、明白。昧,昏暗。

这两句的意思是:它从哪里起源不太清楚,但它的作用却不蒙昧。

夷、希、微,是讲道的属性的,接下来的这两句讲道的起源和作用。道不知起源于何时何地,但它对后世的作用是须臾不离显而易见的。天地万物都离不开道的支配与主宰。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绳绳,连绵不绝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道的命名是无法穷尽的。惚恍,形容人对道开始深入思考,有所认识,但又拿不出具体的实体来观照,这种状态就叫惚恍。

这几句的意思是:道绵延不绝、层次无穷、包罗万象、无法形容,最终又回归到难以把握具体本质的空灵状态,被称作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形状,没有具体图象的图象,称为恍恍惚惚、微妙莫测。追寻过去,无法找到它的源头;直搠将来,看不到它的终止。

这一层,讲道之应用的广泛性。正由于它的应用太广泛了,所以很难来形容、描述它了。外延太大了,所以就没有内涵了。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是没有影象的影象,整体都在一个似有似无的不见首不见尾的状态里了。

《论语 子罕篇》中颜渊感叹老师的学问与修行时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在学生看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与此处的“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道,何其一致!在学生看来,孔子真得道之人了。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有,指目可视的具体事物。古始,万物的起源。纲纪,纲要、规律。

这几句的意思是:掌握着自古就有的天道自然规律,来驾御当今世界万物。应该明白最万物起源,这才是道的纲要。

最后四句强调道是是最高层次的宇宙宪法,它统帅的是当今世界的一切——“有”。在这个宇宙中的一切物质也都要服从“道”的规则。

因为守道,我们就可对一些害道违道的行为与言行就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了。

最后,回答开始的谜底:祈

附:《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温健康,中学教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