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王乐群:老师讲台上的那摞书

 昵称33899627 2021-11-17


文/王乐群


刘桂琴老师是我小学六年级的班任,又教语文课。
她当时二十几岁,一身蓝色的工人服装,扎两条短辫儿,脸上充满青春气息。
每次上课走进教室,她手里都托着一摞书。把书轻轻放在讲台上后,她就开始讲课。她并没有刻意介绍这摞书,讲课也没有引用这摞书。
我是上课好溜号的学生。老师讲的什么一点儿印象也没有,两只眼睛光顾盯着那摞书的书脊,至今还能说出书的名字:《地下的笑声》《古丽雅的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下课了,我挤到讲台前去轻轻抚摸那摞书,心里激动得怦怦直跳。后来,我试着问老师可以看看吗,她答应借我看。我就捡一本书到教室外面去看。刘老师还关心地告诉我,不要在阳光下面看书,以免伤害眼睛。



刘老师看到学生们对这摞书很感兴趣,就说,从明天起,放学后留下一小时,我给你们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长篇小说。她话音刚落,教室马上轰动起来。就这样,刘老师每天读一章,读了将近二十个课外晚上。我是走读生,家在五里外另一个屯子,每次听完小说,天色早就黑下来,路上常有野狗在后面追我,刘老师和几个学生还要送我一段路。
小说读完之后,刘老师又增添了新内容,上语文课前,利用十分钟,读她的短散文。她的散文很抒情,把农村火热的生活场景描写得令人陶醉。她写农民上工扛着的铁镐,像轻轻晃动的钟摆,闪着银光。听她读的散文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每篇作文她都密密麻麻写满了批语。
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志愿军的战斗故事,那是听我家对门的赵叔从朝鲜战场回来后讲的亲身经历。刘老师写了一页批语,并鼓励我继续努力,将来成为文学巨匠!(她的期望有些高不可及,至今我连个文学小卒也没有达到,但她的鼓励确实让我兴奋不已,虽然这是一个美梦)在刘老师的精心培育下,我们六年一班全体同学毕业了,走进升初中的考场。是刘老师用她尽心尽力的教师职责,把我扶上了初中的知识台阶,并为我后来攀登高中、大学两个知识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刘老师让我养成了读书习惯,并且把读书当成一生的必修课。



现在,我家里也有一摞书,其中有中外文学名著,也有本地和外地作家写的书,有我的同学写的书,有我的学生写的书,当然,也有几本自己写的书。有时,我也写一点散文什么的,用来记录那些不能忘怀的生活经历。
刘老师当年告诉我,作文一定要从生活出发,要写活生生的人,感动人的事。我升高中的作文,写的是农村青年突击队抗旱的事;升大学作文写的是当过老红军的生产队长带领知识青年夏锄的事。这些都是刘老师的教育在我身上潜移默化的结果。
一个人成就什么样的人是他的造化,但我想说的是,是刘老师把我引进文学殿堂的门口,虽然我是个槛外人,但每天每天,过着有书籍陪伴的日子,让生活增添一些诗情画意,也就知足了。
感恩教师节,感恩刘老师,感恩刘老师讲台上的那摞书……
(2021.9.10写于教师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