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周德安教授治神学术思想发挥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1-11-17

一、周德安教授治神学术思想发挥

马 琴

[作者介绍] 马琴,女,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为周德安教授学术继承人。1996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曾就职于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2012年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同有三和中医深入学习五行针灸,目前就职于北京正安医馆和正安文化。擅长针灸治疗面瘫、头痛、失眠、耳鸣耳聋、三叉神经痛、痛经、更年期综合征、各类骨关节病、小儿多动症、中风及其并发症等。现同时进行中医、针灸的中英文教学。

周德安教授学术思想可概括为六治,其中“治神”思想为重中之重。现就周德安教授治神思想学术渊源、治神思想的内涵、治神取穴特点和治疗次第等分别展开论述。

1.治病之始,治神为先

周德安教授治学严谨,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其针灸理论基础大多根植于中医学术经典。尤其是“治神”学术思想的提出,源于《黄帝内经》中对于“神”的多篇论述。周德安教授根据《素问·宝命全形论》的“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灵枢·本神》的“凡刺之本,先必本于神”等论述,充分认识到“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灵枢·本神》中的论述:“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认识到人体之神对于脏腑生理、病理功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诸多的单纯身体的症状背后可能存在着机体神志不调的潜在原因。临床上,不仅可以通过调治神志,达到改善人体精神、情绪甚至心性的目的,更可以通过针灸“治神”影响气血,从而帮助机体调整、恢复脏腑功能。忽略神志因素,只针对躯体症状治疗,即便躯体症状很快消除,也可能会出现症状反复或再出现其他症状的情况。在周德安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治病先治神,对于各临床病症(包括精神、情绪尤其是躯体症状)的恢复有着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也正是因为对治神的重视,其针灸临床疗效显著,这使得周德安教授对于针灸治神格外重视,潜心钻研,遂有“治病之始,治神为先”的学术思想的提出和一系列治神处方的问世。

周德安教授根据《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灵枢·口问》“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的论述,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到精神内守、情绪安定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前提。继而认识到通过针灸治疗使患者的精神安定,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前提。据此在临床中逐渐摸索出“镇静安神”的针刺方法,首先创立了由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组成的针灸“四神方”,不仅是治疗与精神、情志因素有较密切关系疾病的主方,而且临床对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均在“治神”基础上进行治疗,常获满意疗效。其原理在于通过针灸“治神”,令精神安定内守,真气从之,脏腑功能得以调整与恢复,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针灸“四神方”是体现针灸“治神”理论的重要基础性方剂。

周德安教授还拓展了传统的“开四关法”及金针王乐亭针灸“五脏俞加膈俞”方、“督脉十三针”方的应用范畴,用于针灸“治神”。周德安教授对于针灸“开四关法”有深刻的认识,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和《灵枢·根结》“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的理论,指出四关穴的合谷与太冲分别是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原穴,二者分别属阳主气、属阴主血,一上一下、一阴一阳,合而用之,可调阴阳,使神内藏。临床可有效地用于镇静、止痛、急救,发挥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功效,常可配合“四神方”应用。周德安教授还深入挖掘“五脏俞加膈俞”和“督脉十三针”两个针灸方剂的内涵,通过调节脏腑功能、调节脑和脊髓的中枢神经功能,达到“治神”的目的。针灸“五脏俞加膈俞”方属于王乐亭治疗中风病的“中风十三治”之一,原本治疗卒中后遗症,五脏虚损,阴阳、气血俱亏诸症。周德安教授根据《黄帝内经》“五脏藏神”和“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通过调整脏腑功能,达到治神之目的,将其广泛用于久病、虚证为主的精神、情志疾病,形成了“补益安神”法。“督脉十三针”方是王乐亭治疗瘫痿病的主方,也是“中风十三治”之一,也可用于癫狂痫、痹证等。周德安教授根据《难经·二十八难》督脉循行“入属于脑”理论,将督脉十三针扩展应用于癫痫、帕金森病、失眠及儿童多动症、抽动症、自闭症等治疗,发现可有效改善心烦、失眠、多动和癫痫等疾病症状,发挥“重镇安神”作用,形成“重镇安神”法。

概括言之,周德安教授“治神”的常用针灸方剂之中,“四神方”是在实践中创立的;“开四关法”是周德安教授对广大针灸医师常用的四关穴在临床应用于“治神”方面的深刻、独到的体会;“五脏俞加膈俞方”“督脉十三针方”是根据《黄帝内经》《难经》理论,在继承金针王乐亭临床经验基础上的发扬创新。这些针灸处方着眼于调整人体神志,先安定神志,继而机体脏腑功能自然各归其位。

2.形神互根,以神御形

治神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效果如此显著,周德安教授进一步思考的是,调整神志的治疗对于精神、情绪症状的恢复可谓是针对性治疗,取效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诸多以躯体症状为主诉的疾病中加用了调整神志的治疗,疗效比单纯针对躯体症状治疗显著而迅速而且疗效稳定?其答案最终仍在《黄帝内经》中找到。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段文字清晰地告诉我们,形神俱备是健康标准,形神可谓是人体的最大的一对阴阳,形神俱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完整的人,这也是养生、治疗的终极目的。那在这对阴阳关系里,神的问题通过调养神志可以解决,形的问题如果首先对神进行调治为什么形的问题会更快速有效地解决呢?周德安教授对于形神这对阴阳关系的解读是“形神互根,以神御形”,这正是他“治病之始,治神为先”这一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

(1)何谓神志,清晰内涵

现代精神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由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组成。心理过程又分为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个性心理特征即各种个性或人格表现。中医对人体精神活动的认识包括以上内容,只不过翻译成中医语言就是“五志”(神、魂、魄、意、志)、“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行人”(木、火、土、金、水行人)。五志的含义,在《灵枢·本神》中有详细的描述: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五志为人认识、感知世界的思维、记忆、意识等高级精神活动,类似于现代医学所总结的心理认知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七情更偏重于认知活动和意志行为活动后所产生的情感活动或情绪体验。现代医学认为人类所有精神活动都为大脑所主,中医则都归为五脏所主。即《素问·宣明五气》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形成了“五神脏”理论。有学者认为五神之“神”乃人类独有的最高层次的自觉意识,在精神活动中发挥主宰作用。魂是较神低一层次,在进化和发育过程中先行形成的本体意识,是心神的基础。魄是最先产生的,也是最基础的动物感知机能。三者在进化过程中逐次演化而成,而在生命活动中却是越低级越基础,越高级越具有主宰之能,因此神能制魂魄,魂魄是神的基础。就魂魄而言,则魂属阳而魄属阴,魂动而魄静,魂能制魄而魄为魂之基。意与志则是人类独有的精神活动,是思维过程的关键环节。

上述精神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情绪体验及脏腑活动,正如《灵枢·本脏》所言:“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此“五志”和“七情”是《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到的治神的内涵之一。亦是周德安教授治病先治神之中所言的“神”范畴。

(2)以神御形,阳主阴从

形神是一对阴阳,“阳化气,阴成形”,即神为阳,形为阴。形,为人体一切有形的、可感知的,如气血的多少、肌骨的强弱、脏腑的盛衰,神则是以此为基础的生命功能活动的外在体现,包括五志、七情。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为用。在《灵枢·本神》中详细描述了形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说,神根于形,形承载着神,形对神的影响为“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但在阴阳关系中,除了阴阳的互根互用外,不容忽视的是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即“阳主阴从”的关系,阳在其中是起主导、引领、决定作用的。阴平阳秘也是以阳为主导的阴阳动态平衡关系。在《周易》中,以讲解乾、坤的内涵明确了阴阳关系中阳的主导地位,“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在论述坤元的时候,提到“乃顺承天”。明确了乾阳的主导地位和坤阴的从属地位。在《黄帝内经》中,重阳思想也充分彰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这样一种状态。后世郑钦安医学明确提出了“阳主阴从”的思想,发展出了“扶阳派”,对后世中医临床影响深远,目前仍广泛应用于临床。周德安教授认为在形神这对阴阳关系中。神为形用,但神可御形,对形有主导、决定和引领作用。《黄帝内经》多次描述了神对形的影响,如“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 [插图] 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就是因为形神这样的一种关系,在形神关系中,形可影响到神,但神的状况决定形的状况,可以理解为所有症状皆是心灵的呼唤,这是治病先治神的内涵之所在。周德安教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治病先治神,成为其鲜明的学术思想之一。

3.针刺通神,究其根本

从《黄帝内经》可看到针灸治疗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局部治疗;第二,调气治疗;第三,调神治疗。这就是针灸治疗的层次之分,如果着眼于形的层面,也就是气血层面,针灸治疗是有其局限性的。《伤寒论》中明确提出:“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也就是说,对于气血阴阳俱不足的病症,如果在调整气血的层次进行诊治,只能先借助于中药,气血阴阳补充足够,仍不调时,可借助针灸通调经络。但如果能着眼于神的层面,进行调神治疗,则可借助天地运化之道,无治疗盲区可言,而且治疗起来穴简而效宏,大大扩展了适应证,这是周德安教授在针灸临床临证必先调神的原因。此为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的精华所在。

(1)针刺调神,重中之重

在《素问·刺法论》中提出:“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明确提出针刺治疗并不仅仅是治疗身体症状的,可以调治七情五志,有全神养真之用,最终达到“守神固根”的作用。正式提出了针刺的确具有通神的作用,可以起到调整神志的作用。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亦有:“用针之道,下以疗疾,上以养神,其养神者,长生久视,此大圣人之意也。”所以,针道其实就是“真道”,是一条全神养真的通道,针刺能够解决的不仅仅是患者躯体症状,更可以转移到患者的心性,影响到五志七情,从根本上解决产生症状的根本原因,尤其在目前心身俱病广发的时代,调神治疗尤其难能可贵。

(2)调神治疗,通天为本

如果说调气治疗需要借助机体气血的盛衰来产生疗效的话,那调神治疗则可借助于天地运化之道。为什么说调神治疗是可以借助于天地之道呢?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也就是说天地和人体之神是一个频率,跟上天地的节奏,则人体之神自然可调,即人神合于天地之神,同频共振,天人相应则人体健康,失之,则疾病丛生。人体之神要靠天地之神来调养。这是人为天地之所化生的真正含义。正因为天地无时无刻不在长养着万物,故对于人体从调神的角度来治疗,则无治疗盲区可言,任何证型皆可从调神入手,从而调到形,从情志入手,调到躯体。这是周德安教授在针灸临床每证必先调神的原因。

4.针刺调神,次第为要

上面论述了所谓“针灸治神”中神的内涵、形神关系中神对形体及对躯体症状的决定作用(此为治病先治神的意义所在),论述了天地之所以可以生人,是因为天地之神时刻在感应着人体之神,论述了针刺具有打开人体之神与天地之神接洽的通道的作用,为人体修真养神之道(解释了针刺为什么可以调神,针刺调神对于形神症状的改善为什么如此迅捷并且无治疗盲区)。具体在临床应用中,针刺治疗都是通过针刺腧穴来落实治疗作用。也就是说,腧穴是实现针灸治疗作用的一个重要媒介。为更好地理解针灸治神,有两点需要区分。其一,腧穴,《黄帝内经》中有不同命名,称其为“气穴”时,是在“针灸重在调气”这个层面,它承担的是调整机体气机的作用;《黄帝内经》中对它的另一个定义为:为神气止所游行出入也,在这个层面时,它承担着成为修神养真的通道这样一个作用。这两个层面的治疗结果,有可能是对不同腧穴的选择来实现的,更有可能是同一个腧穴,对它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时,配合不同的手法发挥的是不同层次的治疗作用。如期门,在调气层面,它具有治疗肝胃气机不调的作用,在调神层面,具有打开人体期望之门的作用,对于抑郁焦虑症、神经症患者对于生活绝望、空虚、无目标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二,在调神方面,根据腧穴穴性的不同,有次第的选择腧穴治疗非常关键。下面就第二点详细论述。

(1)针刺调神,原穴为要

疾病既生,如何再借助天地运化之道使之跟上天地的节奏驱除疾病恢复健康呢?天地之神和人体之神所接洽的通道在哪里呢?《素问·刺法论》给了答案,十二经之原穴,此为人体与天地之气相感的通道之一,可刺之。《素问·刺法论》曰:“黄帝问曰: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穷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明确提出十二原穴有归根的妙用,《道德经》中讲:“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以说十二经原穴有使人体回到本来节奏的重要功能,使人体之神与自然之神同频共振,是针刺调神的一个常法。周德安教授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尤其注重原穴的治疗。因为这是调神治疗的启动,是最根本的治疗。另外,能够沟通天地与人体之神的腧穴还包括五腧穴(尤其是五腧穴中之时令穴)、背俞穴等。分属某一经络的原穴和特定穴、背俞穴是天地长养该一脏腑之神(也可理解为识神)的通道,为治神的起始治疗。这些腧穴均为周德安教授临床应用的重要选穴,在调神治疗的早期都可以用。

(2)神穴神用,事半功倍

人体腧穴的名称有其特定的含义,人体所有命名中带“神”的腧穴,对调神治疗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神庭、神门、本神、神阙等。周德安教授在临床中对于这些腧穴的应用颇为得心应手。比如“四神方”,由百会、神庭、本神、四神聪、神门组成,具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的作用,不是针对某一脏腑而是针对元神的治疗,故不仅用于精神、情感类疾病,同时也用于躯体疾病而影响到情志的疾病,治疗范围颇为广泛。其他类似的腧穴还有神阙、巨阙、膏肓、神堂、魄户等,对于一个精神疲弱、神不守舍的患者,可以选择其中一个腧穴针刺或艾灸,可以起到即刻积精全神的作用,对于机体各项功能的恢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类似于“擒贼先擒王”的道理。

(3)天窗之穴,适时而用

人体还有另外一大类腧穴,因其命名中含有“天”字,在治疗上有帮助机体与身外世界相通,开阔人之视野的作用而被称为“天窗”穴,比如小肠经之天窗、天容,膀胱经之天柱,心包经之天池、天泉,三焦经之天牖,肺经之天府,任脉之天突,等等。当患者情志失调,陷入自我之困,如此想如此做很痛苦,但仍然不能停止,失去对外部环境的重新评价与认识,在思想的死胡同里纠结时,上述天窗穴可以帮助患者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为其提供一个入口,以此开始更客观地看待事情,从而精神平衡,失眠、纳差、脱发、心悸等躯体症状随后应之而解。这些腧穴在平衡之人,可根据情况自如开闭,接受超过身体处理能力的信息时,心神可关闭;当需要更多光线来看清事物从而有下一步时,则打开心神,天窗穴可使心神的开闭功能自如。如果机体在长期压力或某方面受到重创从而长久的关闭了心神,陷在自我的泥潭里时,可选择天窗穴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天窗穴的效力非常强大,不可轻易使用,一般不在治疗之初选用,需要先培补患者正气,使其身心能够承受新的光线时再使用。就如长时间身处黑暗中的人,突然看见光明会损害其视力是一样的机理。如果患者逃避现实已久,突然看到很多艰难的现实不仅不能帮助患者担当起来,反而会让患者更痛苦。周德安教授在临床中不经常使用天窗类穴,但适时使用,对患者重建信心方面疗效显著,不可不察。

以上为周德安教授治神学术思想在临床中应用的阐述。周德安教授治神学术思想的形成历经潜心钻研、临床应用40余年,学生愚钝,所能理解其精华不过一二或三四,不揣冒昧,诉诸笔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行的指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