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都有一个“受伤的内在小孩”?别逗了,听听老祖宗怎么说的

 新师道 2021-11-18

作为心理咨询师的其中一个使命,就是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已人生的使命,并激发他实现使命的勇气。

~小明语录


中国古代道教所认为练习的最终成果就是要产生元婴,这个概念被荣格拿去之后,荣格没有学懂,荣格把它变成了内在小孩。
变成内在小孩之后整个含义就全部变了。
因为荣格的内在小孩的原始目的是想把内在小孩做一个原型。就像我们说的沙盘的一个秩序一样来疗愈的。
但是市场上几乎所有学心理学的都没搞懂这一点,他们把内在小孩做成了一个自恋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导致越做内在小孩的训练,这个人就越自恋,而且无法适应社会。甚至很多人被诱导出一种自恋人格障碍的特点。
许多你们参加的市场上的萨提亚培训(中国传播的萨提亚和西方原始的萨提亚训练并不一样),包括你们参加的舞动培训。还有等等一些类似的内在小孩培训工作坊,都在做这些事,但是他们不懂原理,现在知道心理学有多深了吧。

我在《新精神分析核心概念100》这本书里面,专门增加了一个章节专门讲道教的元婴和心理学里面人格中的核心自我之间的关系。


Vol.1

人格核心--自体
我们一般认为自体是自我的一个核心,也就是说自体在内核。
用人格图来描述的话,自体在中间,自体的外围包含着有客体,例如爸爸或者妈妈,再外围是我们的其他若干重要他人。
这些重要他人在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沙利文看来,还可以包括类似老师、警察这样的人,他们都可以放在人格的外围。
这样我们就构成了层层嵌套起来的一个人格图形
这个人格图形很像曼陀罗的样子,最核心的是佛像,在我们人的自我结构里最核心的是自体。
另外,自体作为自己本身还含有一些自己自体的状态,也就是科胡特在自体心理学里所谈到的婴儿自体所必须具备的三个需要:镜映的需要、理想化的需要、孪生的需要。
这三种都是一个自恋的典型状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这三种需要被满足了,他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就不需要再去过度地补偿了。这是我们所说的自体的状态。

中国古代有没有类似的说法?有没有关于婴儿成长期所必须需要的东西?在道家传统思想中,有一个“元婴”。


Vol.2

中国人的文化人格与自体
婴儿长大是身体的长大的同时,精神上也要长大,而精神上的长大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自我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人如何去发展他的自体部分
自体的发展在东西方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西方走的道路首先把一个人的自体和客体做了分离。
当自体和客体分离的时候,就有了你和妈妈之间的分开。这种分开的哲学在西方不停的发展,他们把每件事情都完整的分开,不断的分离。
自我会分成自体、客体,自体又分成多个部分,客体又分成很多个部分。总之,就是不停的细化、不停的分离、不停的分开。
最终,西方把心理成长定义为一个人能够不断的分离,能够处理分离,能够独立,把这些作为一个人最终成长的标志。
中国哲学走了另外一条路。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和母亲合二为一的,和世界是合二为一的,我们有天人合一的理念。
换句话说,中国自体的成长,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成长,是不断发展与不同的人进行联系的过程

中国老祖宗的假设是世界是一个整体,甚至宇宙都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之间都不是分离的。


Vol.3

元婴
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自体的成长,有一个具体的修炼方法----元婴论。
中国古代传统修炼认为我们应该去修炼自己的自体,修炼自己的元婴,而修炼的最终状态是达到天人合一。
那么,什么叫做元婴呢?
想要很好地理解中国古文化所说的元婴,首先就要理解;要想理解元,就要理解什么是。必须强调的是,中西方文化里面“一”这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文化里面的“一”,指的是初始的(就是元),一切从这里发展;
西方所提出的“一”,是为了对应、区别另外一件事物,所以提出了“一”。
所以西方哲学很难去理解中国人所提出的“一”和元。还有气、空、无,在中国的哲学里面都是一件事儿,它意味着整个世界的本源其实是一个整体,因此,中国的哲学整体论、系统论
西方哲学在这里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认为世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它是把世界分成很多个部分去分别理解的。
同样,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西方人的人格成长和自体的成长是以不断的分离、分化为一个人成熟的标志的。
中国文化中,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自体的成长,是以一个人不停地能够建立起更多的联系,并处理好这种联系
比如说,与自己的父亲、母亲的联系,与自己的家族、与自己的集体、与自己的文化、与天、与地、与世界上万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是中国文化里面一个人自体的成长过程。
可以看到,这两种成长是完全相反的。
实际上,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果一个人把自己完全活成和自己的集体、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家族、父母、其它的人际关系,变得过度清晰的话,就会带来社会适应不良的后果。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不应该以他与多少人分享为标志,重要的标志是社会适应性。一个人不能适应他所处的文化土壤,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他是病态的。
所以,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过度地去强调每件事儿都要分得很开的这种思维,就是想用西方的思维在过中国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一种社会适应性不良的体现。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其实很多人就是因为无法正常地处理好自己与群体的关系,才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同样,相对于西方哲学一开始把世界分成唯物和唯心的分法,中国并不认为物质和精神是需要这样分开的,而认为物质和精神是合二为一的
因此,当西方的哲学还在争论物质第一还是精神第一时,中国老祖宗的哲学却认为物质和精神互相在不同的条件下,彼此发生着转换,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在中国,无论是儒、释、道哪一家,或三教合一,他们的修炼方法,都遵从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把有形的物再转化为无形的气,所以有了一个说法叫做炼精化气
这些气练习成功之后,在身体里面聚气,就可以化为形,当它们化为形的时候,又会转化为物质。我们把很多假如说炼精化气,化为的气再聚集为一种形的时候,那么人们就会有一个元婴,这个元婴就像是人们会转化为返回一个婴儿般的状态。
这个婴儿般状态,它甚至是可以有形的,但是这个有的形,它是从空、从无、从气转化而来的。
所以中国哲学认为,最开始是空、是无,由无转化为了物质,当然,这个路径也可以反过来做,即由物质再回到一个无的状态,回到一个气的状态。
因此,在中国哲学里面、心理学里面,传统的一个人修炼、成长的过程,不是去分离和分化,而是去连接、结合让所有的事情最终在心里面全部通透,最终合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性观念,用这个观念来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这是中国人视角上的自体和自我的成熟的标志。
必须强调,就新精神分析的实操技术而言,在当下中国文化背景下,我们去治疗来访者,并不一定非要去参照西方的标准。
重要的还是让一个人如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最好的社会适应性,并不要不断地把一个人推向和他作为关系的分离和分裂,那样会使得他最终产生社会适应不良,产生与自己文化、自己土地、自己集体的一个分裂、分离,产生存在感的危机和绝对孤独的体验,这些都不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同理,一个成熟的精神分析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在治疗中国来访者的时候,也要特别用成熟的观点去做心理咨询,不可用肤浅的方法或完全套用西方文化背景下所产生出的这种心理学上的观念简单粗暴的做咨询。
其实,西方文化在这方面也有很多反思,可以看到最新的一些西方心理学,都在试图向中国靠拢,包括荣格谈到和强调的“感应”、“联接”等观念。

特别指出的是,大家所看到的像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电影里面所反应的主题,就是西方文化和文明对于东方文明的冲突,西方人正在做反思。

阿凡达电影的第二集里面可以看到,西方文明是怎么样去思考东方文明和他们的不同的,以及一定不会再用过去简单粗暴的、拆迁队的方法,去简单地把自己的文明套用到别人的文明之上,这都是一种不成熟的标志。


任何社会大家发明的理论,都不及世界自然呈现的事实。

心理咨询任何成果都不能是咨询师空降的高深论断。

这一点对任何科学或不科学的心理理论都是通用的,对任何心理大师或初入行者也都是公平的。

~小明语录

小明老师著作
内容简介:

自19世纪末弗洛伊德创立精神分析学以来,精神分析经过了其后继者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发展到今天的新精神分析阶段。那么,新精神分析和传统的精神分析有什么区别?各精神分析流派对于精神分析的继承和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赵小明导师

【专业成长经历】

心理学、管理学双硕士

12年临床精神分析受训经历

【学会任职】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文化心理组委员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

【专业著作】

《聚英国》

《拆掉心里的墙》

《互联网心理学》

《文化艺术符号治疗技术》

《本土化音乐治疗与技术实操》

心理小说《寻宝图~南红教父》

《第三代儿童心理教育》

《和妈妈一起学逻辑学》

《心理安全员》

《新精神分析:心理咨询师必知的100个核心概念》

【业界头衔】

今日头条2017年度心理自媒体金处方奖

今日头条2018年全国科普类自媒体排名12

央视财经频道《职场健康课》栏目嘉宾

央视少儿频道《极速少年》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异想天开》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少儿频道《萌娃运动会》栏目心理专家

央视旗下网络媒体央视频,疫情期间特约连线心理专家

作者:赵小明
图文整理:岳程鹰
审核:段艳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