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让你更懂血液和血常规 来自 有海先生

 皆独秀 2021-11-18

一、前言
❗❗❗本文旨在科普,实际问题应以医生诊断为准。
字数约3800+,阅读时间约8分钟

当我们生病去医院做检查时,医生时常会让我们去做一个血常规。那么血常规是什么?简而言之,血常规就是对血液成分及含量的检查,它们的数值反应我们有没有感染,有没有贫血等情况。血常规检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基础化验检测项目之一,但却能为医生诊断和鉴别疾病提供诸多重要的信息。

血常规检查单

看到上面的这幅图,是不是已经蒙了。白细胞、红细胞、中心粒细胞等等项,这都些些什么玩意?别慌,学过高中生物的同学可能对部分比较眼熟……那我们就来简要复习一下
二、血液
1.作用
血液,就是流淌在血管里面的红色液体。它们在我们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起着运输物质的作用(主要作用)
它能运输什么呢?
①从肺运输O2到全身各处组织,并运出CO2
②运输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
③运输需要排出体内的代谢物
可以看出血液还是在我们身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一名健康成人体内约有5L血液,占体重的7%
2. 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其中血浆占55%,主要成分是水,其余是血浆蛋白、脂蛋白、激素等。
血细胞由三种不同功能细胞组成,即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和血小板。
在抗凝处理后,静置。血液可分为三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的薄层为白细胞和血小板。不想看字的可以看图

血液组成

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
白细胞:分为中心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
血小板:参与生理性止血,修复受损血管,也具有防御功能

简要了解了这些,就可以尝试看血常规了。
三、血常规
对上述血细胞的检查就是我们所说的血常规检查,传统的血常规只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及其分类。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白细胞分类及血小板计数等。
1.采血方法
血常规的采血方式一般有两种,采静脉血和末梢血。但经过实验论证,静脉采血检验结果较稳定,且数值较末梢血准确。故现在医院做血常规检查都采静脉血
2.需不需要空腹
血常规检查一般是不需要空腹的。血液内的血细胞水平受是否空腹影响小,不过如果要检查生化指标就是需要空腹的

接下来看一看具体的数值,以下参考指标值可能会随教材和年份更新,甚至医院不同,参考值也不同。请以医院诊断为准!

(一)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为什么这个正常参考值还男女有别呢?有一种物质叫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是一种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体液因子。而雄激素可以提升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浓度,促进红细胞生成。男性的雄心激素水平较高,于是促进骨骼造血水平较高。

红细胞和促红细胞素

1. 红细胞计数增高
生理性增高:
① 高海拔地区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由于在高海拔由于缺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导致红细胞数量增多
②血液浓缩(由于水分丢失):常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
③ 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 、冷水浴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病理性增高:
①疾病导致慢性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简单来说,就是骨髓功能亢奋,不断地产生红细胞,超出正常值。
2. 红细胞计数减低
生理性减低:
①生理性贫血:婴幼儿及15岁以下的儿童因为血容量增长较快,骨髓造红细胞的速度赶不上血容量增长速度
病理性减低: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常见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
②红细胞被破坏,如溶血性贫血、组织损失导致出血
③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尿毒症、肝病等造成或伴发的贫血。
④缺少造血原料,如缺铁、维生素B12

红细胞

血红蛋白浓度(Hb),指单位体积(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
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50g/L
成年女性:110~140g/L
和血细胞相似,血红蛋白也存在生理性和病理性变化。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血红蛋白

1. 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生理性升高:
①当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冷水浴刺激均可导致血红蛋白暂时增多
②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
③长期居住高原
病理性增高:
①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②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 血红蛋白浓度减少
生理性减少:
①3 个月的婴儿至 15 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 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②缺少造血物质。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 B12 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病理性减低:
① 出血,如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
②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③钩虫病

红细胞还有压积(HCT)、平均体积(MCV)、沉降率(ESR)、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比容等指标,这些指标也可以对诊断起很大作用,但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主要是我一刚学生理的医学生也不会)cos滑稽cos滑稽

(二)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计数(DC)
白细胞(WBC)是具有抵抗外侵细菌的能力,为身体组织和细胞间起到防御、免疫作用
根据白细胞胞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分为有粒白细胞和无粒白细胞。前者简称为粒细胞,又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白细胞则有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值:$(4.0~10)×10^{9}$/L

1. 白细胞增多
生理性: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激动、饮酒、餐后等,新生儿和婴儿高于成人
病理性:主要见于各种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或坏死、白血病、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有机磷农药、催眠药等化学药物的急性中毒
2. 白细胞减少
疾病,主要见于流行性感冒、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用药,应用磺胺药、解热镇痛药、部分抗生素、抗甲状腺制剂、抗肿瘤药等
特殊感染,如革兰阴性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病毒感染(风疹、肝炎)、寄生虫感染(疟疾)等
影响白细胞计数的因素较多,必要时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和白细胞形态等指标综合判断

白细胞分类计数(DC),是指将血液制成涂片后进行分类,并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
不同因素可导致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变化,因此白细胞分类计数变化比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3%
嗜碱性粒细胞:0%~1%
单核细胞:3%~8%
淋巴细胞:25%~30%

然后我们就分别来看看受虐滑稽受虐滑稽(又可以水字了bushi)
1. 中性粒细胞

中心粒细胞

增多:表示急性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败血症、脓肿等,多有核左移或有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等恶性肿瘤;广泛组织损伤;各种中毒如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
减少:多为病毒性感染或患者体弱,急性感染或中毒反应不够,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度恶病质。
2. 嗜酸性粒细胞
内含许多颗粒,能消化吞噬细菌和异物,具有杀菌作用
正常值:$(50~500)×10^{6}$
增多: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 敏等)、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 宫颈癌等)、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减少:多为伤寒、副伤寒早期和长期应用糖皮质类固醇等。
3. 嗜碱性粒细胞
它可启动针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也参与过敏反应
增多: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出血、严重烧伤、重金属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及类白血病反应等
减少:常见是脾功能亢进症、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非白血性白血病及磺胺药中毒等。
4.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主要的免疫细胞,在机体防御疾病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增高: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肾移植术后等
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细胞免疫缺陷病、某些传染病的急性期等
5.单核细胞
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在进入组织后可分化成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增多: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异常增殖综合征、恶性组织细胞病、结核病活动期、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三)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

错了,是下面这张(bushi)喝茶喝茶

血小板及其凝血功能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

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可有助于血管壁的完整性,血小板质量和数量在集体正常止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小板止血兼有机械性的堵塞伤口和生物化学性的粘附聚合作用。

(多说一点,关于血小板在凝血和止血方面。当血管内皮破裂,血小板迅速黏附、聚集于破损处,凝固形成血栓,堵塞裂口。在这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颗粒内容物,其中,5-羟色胺能促进血管收缩,血小板因子Ⅳ能对抗肝素的抗凝血作用,凝血酶敏感蛋白促进血小板凝聚,PDGF刺激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修复。)

正常参考值:$(100~300)×10^{9}$
增高: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近期手术后(尤其是脾切除后)、急性大失血、烧伤、急性感染、肾功能衰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某些恶性肿瘤、感染、缺氧等
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iàn)、脾功能亢进、尿毒症、巨幼细胞性贫血、癌的骨髓转移、某些传染病或感染、某些药物过敏等

结语:
很感谢你能看到这里小嘴滑稽[针不戳]
我是一名刚上生理的医学生,学了血液想了解血常规,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自知学识浅薄,写不出高深的文章,如有错误,请大佬批评指正,万分感谢。

参考资料:
陈丽芳.末梢血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对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8):2462-2463.
何昭霞,李灵,陈杰.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学,2012,18(10):1504-1506.
艾书娥.血常规检测指标正常值及临床意义[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S1):13-14.
杨诗妍.血常规检验中数值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390-391.
李继承,曾园生.组织胚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8-42.
王庭槐.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2-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