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怎样的学校行为中,重建什么样的教师?| 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开幕

 大奔h1wmjlcm1r 2021-11-18

各位在线入场的“同学”,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新老朋友们:

下午好!欢迎来到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云端会场,今年这个“会场”无比辽阔,跨越无数的城市无数个校园,所以,请大家自由入座!

当然,我真正要说的是一声“特别抱歉”。今年的会议,组委会历尽千辛万苦,还是没能最终提供一个盛大的、可以真实就坐的现场。我们只能以云端相聚的方式“开学”,讨论重建我们心中的教师,呼唤培育一个时代的明师,致敬那些默默无闻解决问题、打磨课堂的良师,看见在无数的校园里忠于职守、甘守平凡的人师,看见他们以精神的能量,人格的热度,投射在一届一届学生的生命中,我们就可以说,在这样一个跨时空的会场,有你们远处真实的身影,就已经堪称盛大。

数十万人此刻云端相聚,因为我们相信,唯有不断的学习,才是不断成长的依据——很多时候,校长的大脑也会“饥寒交迫”,老师的心灵也会“荒芜枯竭”,我们都需要一个能不断供给精神能量的“厨房”。当教育改革在大海的表面掀起波涛,当我们寻求推动教育教学现场那份深层次的同频涌动,当我们要找到那条建立在新目标前提下的新路,可以说,沒有一场选择不会遇见如山的难题,不需要以创新的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需要在更大的背景下相互启发,彼此共建——事实上我们早已明白,学校里一切的办学矛盾和教学问题,放在更大的时空里,一定对应着一个未经打磨的好思路,好方法;所以,我们需要这场相聚,来实现一场相互的打磨与启发。

朋友们,基础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中小学校的最大难题,越来越聚焦在一个点上——不是方向感,也不是方法论,而是教师的成长能否真正同步。我们一天比一天认识到,学校教育同样有它的“第一性原理”,那就是“教师第一,除此别无它途”。站在这个点上,我们需要一层层去拨开事物的表象,看见其中深埋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地往上建构——这就是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试图达成的研究使命。

图片

重建教师——学校行为学,这个概念不太常见,我代表组委会来破一下题。

我们都知道,如果说“教师质量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今天的中国教育还必须追问的一件事情就是:什么又决定了教师的质量?蒲公英教育智库在无数的个案研究中证实,区域教育生态、学校组织行为对教师生长环境的设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越来越需要正视的问题是,教师的职业生涯与专业成长,同样的“种子”撒在不同的“土壤”里,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产出”?这个“土壤”究竟该如何去优化改良?

图片

各位同仁,基础教育呼唤更多更好的人才,但多数时候,人才不是靠培养得来的,而是给他们“合适的土壤”,他们自己长出来的。我们看到,学校行为系统由多个链条所构成的生长环境,就是这个“土壤”,它被文化机制、组织结构、空间环境、资源状况、工具基础、技术准备、工作与学习关系、课程与学习方式、评价与激励制度等一系列的要素影响,所以我们可以说,“土壤”的成分基本可以由学校的组织行为来决定,它影响甚至决定了教师的发展空间与成长速度。

还有一个关键作用是教师的内在素养与认知结构,我把它比喻为“种子”:比如职业动机、生涯目标、知识积累、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周边关系带来的认知逻辑,等等——这方面学校可以影响和引导,却无法决定。但无论“土壤”还是“种子”,二者总是相辅相成,甚至相互转化。

图片

所以,站在这样的角度,洞察学校里的教师生长力,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认识:当我们展开对组织行为与人的成长更科学的探究,让系统赋能人的优势,环境激活人的动机,关系推动人的行为——这里的“人”无论指向教师还是学生,都内在相通——学校教育必将打开一扇通往无限潜力、开启多样生态、教师充分发展、人民真正满意的“任意门”。我想,这才是今天的基础教育直面时代挑战,应对行动困局的最优道路和最近发展区。

各位同仁,本届年会将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建什么样的教师?2021年我读到这样一句话,算得上这个时代的“灵魂拷问”:我们将会留什么样的下一代给未来?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能留什么样的自己给下一代。

图片

对每个人而言,自己,原本是一个如此复杂的自己——矛盾对立,变动不羁;我们天生就一面在创造美好的世界,一面在世界万象中迷失,一面在心灵内外去寻找;我们不断地需要一场又一场朝向明亮那方的身心重建。

对每个人而言,时代,原本是一个如此高变量的时代。当今天的中小学教育人,站在一场时不我待的社会变革和教育转型中,重新打量这个世界的时候,现实是看见问题的人太多,找到路的人太少;我们还没有学会把迎面相遇的一切,变成顺势而为的自我建设和教育契机。

诗人说,“漩涡本来只是水滴,迷宫回身就是出口”。回归教育的本质,“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转身朝向它,教师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面向复杂的世界,走向有生命的课堂,教育人的心智需要什么构成?面对转型时期的教育核心难题,在学校现场,我们该坚持什么?走向哪里?我们怎么办?我想,这应该是本届年会面对学校教育最重要的建构内容。这场会议的200多位演讲嘉宾,从9岁到90岁,给出了超乎预期的精彩实践、智慧构思和方向引领。

图片

面向未来的教师,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重建?

我在这里,也补充一点自己的看见:

01

图片

首先,我们需要重建有自我价值感的内驱力

有人说“教育最大的悲剧就是一切皆目标,教育最根本的幸福叫一切皆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在这个“永远为学生铺路搭桥”的岗位上,绝大多数教师如果不与他人比分数,拼职称,没有机会登上各级荣誉榜,自己的人生价值该如何衡量?我想,这才是我们一切行为能否回归教育本质的首要前提。

这样的价值感、内驱力,有人在宏大的教育使命感中获得;有人靠专业领域的不断登高获得;有人从学校愿景中自己的最佳站位而获得;有人在真实温暖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有人因通达的生命觉察,学会了“策展自己的人生”而获得,有人单纯地就是“把孩子当作心头肉”而获得……各位同仁,此刻不妨问问自己,我从哪里获得?

02

图片

其次,重建面对复杂科学的专业智慧和研究力

教师最大的困难在哪里?拿起简单的学科教材,实现复杂的生命成长——这是一个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没有圆满答案的难题。

教育是世界级的复杂科学,需要面对复杂科学的专业智慧和研究能力,让我们尽可能靠近最优解。复杂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恰恰就是我们今天学校教育最核心的三个趋势:第一涌现,无论教研还是学习,好的研究成果永远是“人多力量大”,整体高于部分之和;第二统一性,也就是不同学科与领域复杂性的背后,一定存在着统一性的规律,抓住规律,分解步骤,教育就变得简单;然后是跨学科,打通学科边界,学习品质最高。

03

图片

第三,重建有人文情怀,懂意义,尚美学的精神力

科学、理性、技术、方法……是一切文明进步不可回避的建构;但另一方面,所有那些我们无法从技术与方法层面抵达的美好,都可以追溯到情感之源、意义之根、文明之美对每一个生命持续的浸泡。

所以,我们需要以人文传承中的情感、意义和美,安放自己的心灵,再从心灵到行为在校园弥漫;也需要帮助自己看见并爱上教育的美,放任自己迷失在以教育编织未来的美好探索中……如此,也才能够把那种永恒的、壮阔的,远远超越于我们生命的物象,用诗词歌赋、文化经典、沉浸表达,用同行者的故事,用我们心中会凛然的那些话,编织进孩子们的情感、意义与美的系统。

04

图片

第四,重建不断学习、不断超越的进取力

怎样向他人学习才是对的?一个终生学习的教育人,90%以上的时间,是在向他人学习;少有的时刻,才是被自然万象所启发。我们必须也应该向他人学习。只是,怎样学、学什么才是对的?我的建议是,学他这样做事、这样说话、设计这堂课、研究这个课题的底层逻辑。学会看到一件事情背后的逻辑,而不仅仅是表面的形式,才算真正的学习,才能不断地超越。

05

图片

第五,重建直面挑战而不是回避问题的抗挫折力

什么叫重建?我的一个认识是,只有看见崩溃,甚至学会凝视崩溃,我们才开始明白什么叫“重建”。

疫情发作的这两年,也是蒲公英教育智库和我自己不断自我重建的两年。我们所遇到的困境和老师们一样,不仅仅是每一项工作的专业突破与品质标准,更难以对付的,是品质带来的失去,是身份带来的敌意,是付出带来的怀疑,是巨大的善意常常带来巨大的伤害这一类困境。

这两年,我每一次从信念中爬起来的时候,我都希望我的孩子也知道这个过程,我甚至希望更多的孩子都明白它的必然。人可以经历挫折甚至苦难,一次又一次也没有关系,但是我们一定需要一个信念,叫“生生不息,依然去爱”,因为,没有一件事情的圆满不需要无数次的重建。

这个过程有一句话给了我巨大的安慰:“如果你一直渴望有一个人能敦促你走上这条道路,能够在诱惑袭来时拉住你不放,不许你胆怯,不许你沉沦,不许你随波逐流,不许你就此沉睡,那么现在,你自己就是这个人——熬出意义,是教育人生千年不变的宿命。”

06

图片

第六,重建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公共力

我们需要把自己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保持与他人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展开反思,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那些看上去有想法的人,不是大脑里天生装着想法,甚至过去贮存的认知也是远远不够的;他最大的长处恰恰是,能随时随地放下自己的想法,不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擅长把信息和过去的认知结合,化为解决当下问题的构思与创意,以及习惯性地应用到工作与生活中。

教育人,要学会做“公知”,不是公开展现自己的知识,“拿它山之石攻身边之玉”;而是关注社会发展和公共需求。我们认为,教育人缺乏社会感与公共性,也许才是“为师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根源所在,也是家庭与学校、社会与学校总是难以彼此沟通的根源所在。

07

图片

第七,重建“放下自己、成就学生”的品格力

有人说,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主持人。主持人,虽然有个“主”字,却不能喧宾夺主,他的责任,是穿针引线,是推波助澜,是“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只有放下自己,才能成就学生。这样的教师,师德师风一定是过硬的,内在品格一定是坚定的,对学生的爱一定是饱满的。

图片

最后说一说,重建教师,学校能做些什么?

一所学校,究竟该如何去真实地支持每一位老师?我能想到的“支点”有三个:

1、学校回到教育的本来,教师才能朝向儿童的未来;

2、学校行为的根本意义,不是培养、引进甚至留住名师,而是让土壤变得适合每一位教师生长,让每一位生长着的教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在一个完整的学校教育生态中,校长是学校生态系统的编程大师,老师是学习生态系统的编程大师,父母是成长生态系统的编程大师——而这所有的人,都首先需要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展开编程,校长越是成功编程,老师和家长就越能成功编程,就越能在深度的教育行为中连接世界。

人类的进化,文明的前进,靠的就是无数人用自己的一生去试。关键在于,人类的命运必须关联在一起,而不是彼此独立地盲目去试。因为, 全部教育史就是“一本书”。

所以我们今年的年会从大先生出发。我们知道,当他们在岁月中远去,并不意味着有一个章节从书中消失,反而意味着他将会穿越时光去流传;同样如此,我们期待,每年一届的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也是一本书,当每一位演讲嘉宾讲述完毕,并不意味着这个故事已经结束,我们期待的是,它将被无数的学校和老师们,在自己的讲述中翻译成了更好的语言,生成了更美的故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大先生”

2014年11月,我们创办了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这场让人耳目一新的专业盛会,从此成为中国现象级的教育大会。它以“未来”为标签,以“创新”为姿态,以令人震撼的场景,和直击当下教育核心课题的内容策划,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年度思想力、实践榜、风向标”的发布平台。它不仅汇集了这个时代中小学教育最好的行动样本,也搅动了新一代教育领导者、实践者追求办学理想的心。

此时此刻,我们想说,理想如月,不是用来触摸把玩的,而是让航海者借其光而航行。“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才是心上人”,从来没有哪一年像今年这样,突然之间,我们对这个时代、对这个国家的责任,变得如此真实而急迫。我们要向自己致敬,既为来路,也为当下,更为立杆于未来。

所以,我们邀你相聚,假如你依然相信,学习是有能量的,思考是有道路的,教师是有标杆的,学生是有可能的,学校是有生命的,教育是有灵魂的,中国是有未来……

我们邀你相聚,致力于在今天的时代,为耕种者育土,为行远者铺路——让想得到的教育,成为看得见的风景。

图片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的开幕致辞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