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探北宋官窑

 liangdatushu 2021-11-18

我们今天所说官窑主要是指南宋官窑,那么北宋有没有官窑呢?是有的,《垣斋笔衡》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这样看来,北宋官窑和汝窑烧制宫廷御用之器的时间大致相同。

那今天的官窑为什么多指南宋官窑呢?

北宋官窑是在北宋都城汴京烧制,汴京属于今天开封市地区,开封市地处黄河下游南岸之滨,所以历史上开封城被黄河洪水淹没6次,被称为“城摞城”。而北宋都城汴京也被淹没,所以北宋官窑窑址淹没在黄河河道下,所以北宋官窑出土瓷器几乎没有。

既然北宋官窑和汝窑烧制时间大抵相同,那么北宋官窑烧制时间也有20年左右,汝窑现存世虽说稀少,但也有70件左右,为何北宋官窑只有寥寥几件呢?

这就不得不说官窑的规格要比汝窑高,汝窑其实在唐代就开始烧制,只不过到了北宋时期未来迎合宋徽宗,烧制出非常精美的天青色瓷器,宋徽宗非常喜欢,所以被选为贡瓷,择优进贡送入宫中,而质量稍差一般会作为民窑瓷器进行售卖,属于官搭民烧。

《武林旧事》记载:高宗赵构,一次路过清河郡王张俊家,于是就去张俊家做客,张俊受宠若惊,在临别之时送给高宗酒瓶、洗、香盒、盏等16件汝窑瓷器,这个记载也从侧面十分清晰地说明了汝窑不但烧制宫廷贡瓷,也会烧制普通瓷器在民间售卖。

而官窑瓷器是专门为宫廷烧制的御瓷,《垣斋笔衡》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确了这一点。当时宋徽宗亲自参与官窑瓷器的设计,稍不如意就命人砸碎掩埋,而且制作不惜工本,宫廷用瓷又很少流落到民间,本来就比汝窑瓷器少的多。

随着金人入侵,迁都南方,宫廷瓷器大抵被损坏,而汝窑民间也多有收藏,所以到如今汝窑瓷器要比北宋官窑传世瓷器多。而到了南宋宫廷又在修内司继续大量烧制官窑,所以现今传世官窑大多是南宋时期烧制,所以我们今天的官窑多指南宋官窑。

北宋官窑特征

北宋官窑为了追求釉色的极致,对瓷器进行反复施釉,釉质比胎体还要厚。釉质如凝脂一般,莹润细腻,堪比美玉。在宋徽宗的审美指导下,多采用素面,只用凸起或弦纹来装饰瓷器,使得瓷器庄重挺拔又不失素雅。

开片为金丝铁线与冰裂纹同存,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器小开片与小器大开片都是难得之物,开片纹自成体系。不开片器物应是北宋官窑中的极品,是因为胎釉膨胀系数一致所造成。采用支钉烧制,但有的瓷器支钉和垫饼烧制,支钉痕迹比较大。

据说当今北宋官窑瓷器存世只有4件。

北宋官窑弦纹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宋,高33.6厘米,口径9.9厘米,足径14.2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

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形体高大,造型端庄古朴,线条优美,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器体有“紫口铁足”的官窑器特征,为官窑瓷器的上乘之作。

官窑弦纹瓶

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釉面纹片粼粼,愈显高洁古雅。釉色以粉青为主。釉面开片本因釉与胎的收缩率不一致,冷却时形成一种釉裂胎不裂的现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错落有致的开片,顺其自然,形成一种妙趣天成的装饰釉。这种装饰主要出现在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青瓷表面。或称“开片”、“龟裂”。

参考文献:

《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一级品·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12月。

198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曾经举办了一次宋官窑特展。后来出了一本厚厚的书。基本上把台北故宫收藏的大多数宋官窑瓷器文物都展示出来了。可惜那时候没有数码相机,反正照片清晰度不高。但是,如图中所示的这件官窑器文物(是不是官窑?大家仔细看看),当时定为北宋官窑粉青三登方壶,现在的台北故宫已经不再定为北宋了。

那么,为什么在北宋官窑窑址尚未被科学考古发现之时,台北方面就重新审视这几件瓷器文物,而撤掉了北宋的标签呢?再者,这个三登方壶的命名是否准确,是谁命名的?又是什么意思呢?让笔者为你细细道来。先来说说这件瓷器的来历吧!

高14.4cm,口径9X12.5cm,足径9.3X12.4cm。口沿外撇,长方器身分作三层相接,器壁层层外鼓,平底,矮足,垫烧法烧制,足端无釉涂酱色护胎釉。胎骨稍厚,内外均施青釉,釉色米黄微带灰,局部釉面有褐色开片纹路,足内面刻乾隆皇帝御制诗《咏官窑三登瓶 》: “修内成秘器,年陈陶气澄。 那余下筞ce火。祗裂细文冰。 葆有精神足,疵无髺垦曾。耤回闲玩古,即物祝三登。”诗末署“乾隆甲午季春御题(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后钤印“会心不远”、”德充符“印章款。-台北故宫《贵似辰星》青瓷特展

看来这件瓷器命名者极有可能就是乾隆皇帝。在《乾隆御制诗 四集 卷二十》记录了这首《咏官窑三登瓶》,除了这首诗,还有一句备注云:”是日耕耤还宫,将以明日幸南苑,取道近也。”说的是写这首诗时乾隆皇帝所为之事。

所谓耤ji,现在这个字用的很少,指的是用古代的耒耕种,后来特指皇帝所为的亲耕农亩。说明此诗是乾隆皇帝参加完亲耕之后写的。

那么,什么是髺垦kuoken呢?指的是器物受损折足,形体歪邪。《周礼·考工记·旊人》:“凡陶旊之事,髺垦薜暴不入市“也就是指陶瓷器歪斜变形残缺不全。

那么什么是三登呢?这也是有典故的!第一种意思是指连续二十七年皆丰收。亦借指天下太平。出自《汉书·食货志上》:“三考黜陟,餘三年食,进业曰登;再登曰平,餘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还有一种说法是:五谷一年三熟。出自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耒水》:“﹝ 便县 ﹞县界有温泉,在 郴县 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顷……温水所溉,年可三登。”

我们今天熟悉的成语五谷丰登就是从三登演绎而来的。

这样,乾隆皇帝这首诗就很好解释了。作诗的背景是乾隆皇帝参加完亲农,在行宫看到了这件瓷器文物,兴之所至,写了这首诗。当时乾隆皇帝称为官窑三登瓶。意思是这样的:修内司烧成了秘色瓷器,年代久远了这件陶瓷气色高古。哪里还看得到烧瓷的火气?只看到细细的冰裂纹。这件瓷器精气神十足,虽然有瑕疵但并没有大的歪斜不正和残缺不全。我参加完亲农礼回来闲暇之余把玩它,用此物祝我们国家五谷丰登,天下太平。

乾隆皇帝把这件瓷器文物命名为官窑三登瓶,但按照今天的命名学来说,此器不是瓶而是尊。称为壶也勉勉强强。所谓三登,确实比较形象,瓷器分为三节,从下往上逐级变小,有节节高之意。乾隆帝用汉书三登的典故,命名为三登瓶还是有相当的汉文化造诣的。

这件瓷器乾隆皇帝定为修内司所烧官窑。但他并没有指出是北宋官窑还是南宋官窑。以我们今天辩证的眼光来看,此器是否为官窑器文物,尚值得研究。只能肯定的是,这件瓷器最晚在乾隆时期已经进宫了。但它的来历依然是一个谜。

这种三登方壶文物不止一件,貌似有两到三件,具体数目我记得不太清了。但也属于特例,目前仅见台北故宫有藏。此类器型宋瓷中其他窑口未见,在杭州老虎洞修内司窑址发表的那么多器型中也没有发现此类器物的残片。早年郊坛下官窑遗址的很多瓷片都流失到了日本,好像也没见到发表过类似瓷器的残片。(窑址物乃是确定瓷器是否真品的最关键证据),或许这种瓷器真的可能是北宋东京修内司官窑?

再者,此器器身和底部釉色不同,底部很白,而器身色调米黄。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本身就有色差,再一种可能是器身有了年代久远的包浆,而器底由于一直被压着而保留了原貌。

因此,此器绝不可能是清仿,也和明初宣德成化仿品差别很大。

北宋(960—1127年)167年中,起码有120年以上的时间几乎没有较大的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庶,此时陶瓷烧制已发展到了顶峰,十个以上的大名窑赫赫有名,斗技争鸣,登峰造极,竞贡宫廷。越、邢、柴、耀、定、钧、哥、汝等窑都是较早烧制,也许北宋晚期宫廷觉得指定(如:汴京官窑王家造、汴京官窑张家造、清凉寺官窑李家造、鲁山官窑段家造等)烧制官窑产品还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朝廷(或)在宣政年间下令设置官窑(如:汴京官窑、东京官窑、大宋官窑等)烧制宫廷与纳贡用瓷(包括祭祀、摆设、生活用具、外交需要等)。

按照目前的资料显示,官窑的设置起码从唐代开始,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早期)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年--983年),泒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赿州窑务。唐代是否就是最先设置官窑?每个朝代是否都有将官窑沿袭、传承下来?目前尚未查到确切的资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考证。

不过,在民藏中的藏品发现官窑烧制(宫廷定制或贡御)应该早于唐代(三国、晋朝一部分青瓷高大上,南北朝相州窑、洪州窑陶瓷有的也很精美)。同时,每个朝代都有将官窑设置(宫廷定制或贡御)传承下来。当然,一些朝代在传承上会中断一段时间。

官窑的涵义,其一是指民窑烧制贡瓷、或接受官方定制而烧制高品质、及大多数带有官方款式的陶瓷。其二是指官方或者朝廷出资创办、专门烧制官方、宫廷需要及朝廷纳贡用瓷的陶瓷窑场(厂)。其三是指官方或宫廷指定、或收购民间窑口,或抽调各大名窑的顶尖技术人员,集中到官方出资的窑场,专门烧制宫廷及官方用瓷。官窑瓷,以百里挑一的高品质“拣而供御”!官窑除烧出了官釉瓷外,从一些有“官”或“大宋官窑”款式的汝、哥、定、钧釉陶瓷器物,推测是官窑烧制汝釉瓷、哥釉瓷、定釉瓷、钧釉瓷等(清凉寺、段店出现各大名釉等产品)。

在此只对官窑(官釉瓷)作些初步的探索,以求引来同好对官窑的精品论著,为的是能早日揭开北宋官窑陶瓷之谜。以及早日证实民藏中肯定有北宋官窑陶瓷器物的存在!

鉴于为“三斗米折腰”的特殊性,约用二十年中的业余时间,走访了全国各地一些收藏家,上手了不少宋代官窑瓷器。同时,查阅一些不同时期的资料,结合多年来民藏中收藏到的旧改等工程中,出窖的宋代官窑瓷器特征,初步确定是北宋官窑瓷器,更贴切的称谓是“北宋官釉瓷”。“北宋官窑”是习惯的称谓!在此,还是遵循习惯称谓好些。那么,什么是北宋官窑瓷器呢?将从全国各地走访一些收藏家的所见所闻(馆藏几乎很少有展示过北宋官窑藏品),以及参阅一些文字资料介绍的北宋官窑瓷器归纳一下: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征

北宋官窑烧造陶瓷集众窑之长,形制、釉色、工艺与汝窑等窑口有一些共同之处。北宋官窑瓷器作工非常讲究,器型规整、釉色众多、“紫口铁足”、工精质好,有垫烧、支钉烧等。

开片纹是北宋官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片纹有大片纹、中、小片纹,鱼鳞片、冰片、梅花片、百圾碎等片纹,小件开大片、梅花片、小冰片是较为珍贵的品种,片纹形成“归于天成”。

“紫口铁足”也是北宋官窑瓷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因在烧制的时候,釉受高温熔化稍往下坠,使器物口沿的釉较薄,露出灰色、褐色、黑色等胎色,而大多形成了一圈深颜色的口沿,俗称“紫口”,圈足、底部露胎处呈深灰、黑褐等色,是因胎质含铁等元素较多,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铁元素等第一次氧化还原形成的。当然,也有一些器物没有“紫口铁足”现象,这是胎体较为浅色的缘故。

一些颜色较浅的胎,工匠将其涂上较深颜色(如黑色、深灰色、深褐色等)的护胎液体(釉),而使其看似“铁足”的特征。追求“铁足”效果,是在营造器物的稳重气氛!

“拣而供御”是统治阶级“百里挑一”的特权,“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说明平民百姓只能使用带瑕疵的东西(见图1)。同时,也说明宫廷没有大搞特权浪费钱财而打烂有点瑕疵的官窑陶瓷器物。因此,有些官窑器物釉面上有一些棕眼(或称蟹爪纹)、束釉或小窑裂等、应该是有点瑕疵、又不影响使用或摆设的产品便流向民间。作者当时在民间看多了这类带瑕疵的器物,误认这是北宋官窑的主要特征,实际没有“小凹坑、小黑洞”等瑕疵的精品都被挑到宫廷里,一般人难以看到或得到。

这点我们可在后朝一些学者的文章记述中得到肯定!如:“官窑质之隐纹如蟹爪”、“汁中棕眼,稳若蟹爪”,据考证“蟹爪”正是釉面上束釉形成的小凹坑、小黑洞,“小黑洞”似“棕眼”、类“蟹爪”的破泡孔。在古代写书人大多是喜好闲事的布衣,因此,最厉害也只能接触带瑕疵的官窑陶瓷器物。即使是官员并非能随时进出宫廷,就是能进到宫廷,大多数是战战兢兢,根本没办法正眼观看、更谈不上能随手触摸宫廷的官窑陶瓷等各类用具或摆设!在宫廷能接触到官窑陶瓷器物,除了皇族的人和烧造的工匠,还有大部分是太监、宫女,一部分是一二(三)品的大官;太监宫女大多不识字,一二品大员高官俸禄,他们整天忙忙碌碌,到了晚上太监、宫女已经累得趴下休息,大官们到了晚上讲究的是找茬享受去了,根本就没想到将这些陶瓷器物的特征记述下来;而烧造的工匠,只是言传身教地传承烧造工艺,生怕记述下来会泄露烧造技术,被别人抢去饭碗。

图1-1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图1-2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图1-3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图1-4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图1-5釉面有小黑孔的破泡,是瑕疵产品。

1. 官釉

北宋官窑瓷器以简单又典雅的釉色、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制瓷工艺而享誉于世。一般北宋官窑陶瓷器物的釉面厚度大多在1毫米到4毫米左右,因传世近千年,釉面大多是不大光亮的哑光,当然,也有一些较为干亮,一些是润亮、一些是油亮,这是器物放置的地方不同而使釉面产生不同的光感。有的釉料加入玛瑙等,使釉面更加莹润。有些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有些器物釉面玻璃质感较强;玻璃质感较强的一般品质都很好、氧化和老化都会很慢,因而釉面会较为明亮或亮润,经常会被一些人误认为是新东西。

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一种釉色,或称单色釉。不过,古代工匠发挥他们的聪明智慧,将另外一种色釉,规整地填在其他色釉的器物上,因而有些器物内部便出现二种色釉,如:官窑釉填上另一种颜色的官窑釉,汝窑釉填上官窑釉,钧窑填上官窑釉等,填上的基本是开冰片纹的色釉。还有些器物外部装饰有其他釉色的图案,如:粉青釉瓶子上填上桑叶等图案,填上的釉色为绿色,烧好后瓶子实物的外观与一叶新鲜的桑叶贴在瓶子上一样,使其单色釉的瓶子显得更加漂亮和更有生机!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记述北宋官窑瓷器“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汝窑釉色有天青、天蓝、粉青、嫩绿、粉红、红、橙、黄、绿、蓝、紫、黑、白、金等等几十种釉色,每一种颜色都有多个色阶,实际釉色达几十种。而北宋官窑釉色目前已知有天青、粉青、灰青、淡青、虾青、豆青、深绿、嫩绿(见图2)、翠绿、蓝色、深蓝色、紫色、红色、黄色、青黄、姜黄、灰黄、炒米黄、熟栗黄、月白(见图3)、米白等等多种色调。

图2 嫩绿釉斗笠碗,开冰片纹。这种釉色很少见,一般不敢相信。

2. 片纹

狭义官窑瓷器一般都开片,没有开片(见图3)极少见。开片纹有:百圾碎纹、大、中、小片纹,鱼籽纹(哥釉常见),梅花片纹(哥釉常见),层层交错叠加的冰片纹,冰片纹有大、中、小冰片纹之分(目前发现冰片纹的器物较多);值得一提的是,新发现一件类似玉壶春的弦纹敞口瓶,其片纹有五分之四比较有规律,就像用砖块垒墙一样有竖有横、一层一层的隔纹,这种片纹特别少见,暂先称为:“垒砖纹”。也有些片纹类似芝麻花或雪花片纹等,还有带官款的器物,开双色(金丝铁线)片纹,这是官窑烧制哥釉产品、或是哥窑烧制贡瓷、哥窑烧制官方、朝廷的定制产品。

还有一种纹片一件器物只开出寥寥几片,片纹痕一般长而稍粗,不规则,有的器物的片纹自上而下开到底,这类片纹有的会被误认为“冲线”或“贯通伤”,其实,这是不伤胎体的釉面大片纹。

北宋官窑片纹的颜色有:深灰(黑)、浅灰、鳝血、柠檬黄、橙黄、油灰等等,以深灰(黑)色居多、古书说以“鳝血为上”,觉得橙黄色更是片纹上品。大、中片纹的器物较为稀少,有些资料介绍“小件开大片”比较珍贵,寥寥几条片纹,将器物釉面隔开不规则的片区,成了一幅简单古朴抽象构图,意境万千,清秀典雅,极度吸引眼球。

明清仿宋官窑器开小片、百圾碎纹者居多,片纹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浅黑色、鳝血色。

片纹一般是在出窑前完成,有的在出窑的时候形成,当窑烧好封火后,温度降至100多度时开窑,让窑里的陶瓷器物尽快接触窑外的(冷)空气,此时,陶瓷器物的釉面遇冷产生收缩而爆裂(片开),釉面爆裂(开片)时发出的声音非常清脆悦耳。

一些北宋官窑釉、哥釉、汝釉陶瓷器物上有双圈圆印款“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这里“归于天成”就是指开片纹和片纹颜色都是自然形成,并非染色,因此器物就打上了这样的印文。当今仿的东西,因没办法掌握古代的制作配方和烧制技术,一般出窑后采用人工染色。这,在500倍显微镜下,就能看出染色与非染色的门道来!

3. 胎体

北宋官窑陶瓷的胎泥大多淘洗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有的泥中含较多铁等元素成分,在烧制过程中,高温让铁等元素还原,使胎色为深褐色、褐色、深灰色、也有浅灰色、土黄色、淡黄色、黄白色等,有的满釉裹足支烧,器底有支钉痕、大多是圈足、有的是底足整体露胎无釉,修胎大致上薄下厚,规整光洁,一般器物口沿胎体厚度在2-5毫米、底部厚度8毫米左右,也有一些胎体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的器物,这类推测是柴窑传承的器物。一般是支钉、垫圈等烧制,采用支钉烧制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呈圆形的细小(小米状)支钉痕,数量在3、4、5、6枚或以上。

4. 造型

北宋官窑瓷器造型端庄古朴素雅,制作规整精巧,韵味大气不凡。器型较多一部分是仿古青铜礼器,推测这类器型用于宫廷祭祀、摆设、赏赐、其他一部分是生活用瓷和文房用品,祭祀礼器数量较大。有些馆藏的官窑器物,如:故宫的圆洗,平底往上稍向外折墙,器身近直微外撇,沿(墙)高在4厘米左右,整器满釉,有细小支钉痕。汝窑、哥窑等窑口也有烧制这种器型。

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主要有:方形琮式瓶、椭圆形琮式瓶、八卦纹琮式瓶、带座琮式瓶,贯耳瓶、六方贯耳瓶、八方贯耳瓶、椭圆形腰部贯耳瓶、六棱细颈贯耳(平口)瓶,长颈瓜棱瓶、凤耳花口瓶、细颈棒锤瓶、折沿棒锤瓶,葫芦瓶、方葫芦瓶、凸括号纹葫芦,双鱼瓶、梅瓶、带盖素面梅瓶、带盖弦纹梅瓶、大敞口兽耳梅瓶,戟耳蒜头瓶、带座龙耳六棱瓶、二叠瓶、长方口三叠瓶、玉壶春瓶、圆敞口方座脚龙耳瓶(寓意是天圆地方)、敞口兽耳瓶、敞口月牙耳瓶、盘口双凤耳瓶、盘口弦纹瓶、盘口五管矮瓶、六棱长颈瓶、碗口双耳瓶、花口蒜头单弦纹瓶、盘口六棱长颈瓶、盘口双龙耳瓶、敞口玉壶春瓶、敞口弦纹瓜棱瓶、杯口双耳瓶、双龙耳方口尊、花口双凤耳瓶、双凤耳葫芦瓶、蒜头束颈鼓钉兽耳瓶、椭圆口双筒耳出戟瓶、双耳扁葫芦瓶、长方口二鼠耳出筋瓶、仿生桑叶双耳方口瓶、花口瓜棱瓶、敞口弦纹双耳瓶、洗口腹部镂空瓶、细颈方耳瓜棱瓶、长方口象鼻耳瓶、六方圆筒耳瓶、折沿三弦纹长颈瓶、六棱圆筒斜耳瓶、六边瓜棱花口瓶,八卦纹六棱簋式炉等多种簋式炉,多种三脚二耳炉(如长脚、短脚、空心脚等、n耳、方n耳等)、三脚二耳炉阳纹八卦炉、三脚二耳出戟鬲式炉等多种鬲式炉,折沿三脚炉、折沿三脚双耳炉、平耳四孔出戟束脚熏炉,多种提梁壶、多种皮囊壶、僧帽壶、凤首壶、带盖凤首壶、带盖折壶、长方口圆腹方扁壶、带盖二系折壶等多种折壶,三足奁、弦纹三足奁,花口洗、方口洗、圆口洗、鼓钉洗、桃形洗、莲瓣洗(见图4)、折沿洗、弦纹洗、双层花口洗(见图5)、单边折沿洗、宽口石榴洗、三脚铛型洗(碟)、圆口四方琮形洗、葵口折沿瓜棱洗、兽耳宽口石榴洗等,多种渣斗、四脚椭圆水仙盆、长方水仙盆,五峰(山、凸)笔架、方口四倭角笔筒、六方镂空笔筒、六方笔筒等多种笔筒,斗笠碗、菊瓣碗、花口大碗、花口小碗、圆口高墙碗,盏、花口盏、托盏,三牲尊、花口小盘、高脚盘、圆口大盘(口径近50厘米)、花口大盘(口径50厘米或以上)、四倭四凸小方盘、花口折沿小平盘、小折沿莲瓣小盘、鱼型盘、折沿菊瓣贴花露胎双鱼(龙、凤)小盘、还有盘内露胎的祥云团龙图案小盘等贴花工艺露胎纹饰的多种小盘等等,圆口花觚、方形花觚、长方口花觚、束身花觚、凸腰花觚、玉兰花型等多种花觚,斜口短颈天球带座双龙耳尊、匜、小杯、小碟、龙首杯、凤尊、豆尊、双龙吸水(提梁)双联瓶、盖罐、鸟食罐、凤首杯、倭角小杯、立龙、立凤等动物、六方倭角盆托等等。

北宋官窑陶瓷器型多得不胜枚举,一些器型与其他窑口相同,即是汝、官、哥、钧等多个窑口都有相同的造型器物,就连尺寸也基本相同,这类器物几乎作工都是精美规整,推测是官窑烧制汝、官、哥、钧釉等的产品,也不排除是宫廷在各窑的定制产品,在此更支持前者。古代陶瓷器物造型非常多,造型只有现代人想不到,没有古代人做不到。

再提一下,造型不是鉴定的标准之一,如果说一定将造型列为鉴定标准之一,那么,造型奇特与不常见的器型,更能证实是到代的器型!不常见的器型,也就是没有“标的物”可仿!更不是臆造品!

近些年来,一些收藏家收到一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大多比较精美,一些陶瓷器物的口、边、底还扣上金、银、铜片,有的器物身上还贴上花卉、动物、人物、文字(以辽朝916—1125年契丹文字较多见)等图案的金、银、铜片,其中以金色金属片的纹饰与作工最精美。

北宋官窑的一些器物还镶嵌一种或多种颜色的宝石,宝石有多种形状,硬度一般在6-10度左右。也有一些硬度较低,只能称为彩石,偶见一些镶嵌红珊瑚。一件陶瓷器物一般镶嵌一种或多种颜色、多种造型的宝石,一般将宝石镶嵌在有纹饰的金、银、铜片上,再贴在陶瓷器物上,也有一些直接贴在陶瓷器物上。直接贴在陶瓷器物上的,一般在宝石周围阴刻或彩上一些几何图案,上彩的有些彩料看是金银等色,吸光(晒太阳、灯照)后能在黑暗处发出浅青、浅蓝等色的荧光,这是彩料里添加了夜光宝石或荧光材料。这类东西,目前,争议较大。一旦得到证实,能充分说明一千年前的科技含量极高!

有些北宋官窑器物上面有:珐琅沥线、珐琅沥线彩金、珐琅彩、粉彩、金彩等彩色画面,纹饰有山水、人物、动物(龙凤纹多见)、花卉瓜果等。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器物上的彩料,发现有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不同时期的彩绘;后加彩的器物不少,这是在收藏、鉴赏、鉴定中值得注意的环节。

还有,工匠在一些北宋官窑(、汝窑、哥窑、钧窑等)陶瓷器物上刻出一些几何纹饰、以及一些战争、狩猎、马车等画面,线条较粗,一般的在2至3毫米以上,马匹与人物身体的纹饰线条较为粗壮,有的达到15毫米左右,几乎整个身体框架内的釉面都剔掉,然后在凹下与凹线上炝金,使整个器物的纹饰在强光下金光闪烁,而增加了不少豪气。这类器物同样是老气感特别好,脏泡、破泡都有,大多是到代之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收藏爱好者、收藏家中发现有一类造型和纹饰都与商周青铜器造型基本一致的青瓷藏品,作工规整,阴刻(剔地)阳文、阳文较宽大、刻工流畅、非常精美,如果将器物放到架上,远些望去,一些人会误认为是一件青铜器,如:青瓷四羊方尊、青瓷彝等。这类藏品基本都是深灰色胎或称黑胎,即是黑胎青釉,青釉颜色有深有浅、玻璃质感较强,气泡稀疏、稍大、明亮透彻,釉面比较亮润,开片,且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釉面有脏泡、破泡等老化的现象,老相感较好,这应该是北宋官窑的另一个品种!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青铜铸造技术到了北宋已经严重退化,几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陶瓷烧制的兴盛,专门用于宫廷祭祀的用具,不再是青铜礼器。此时陶瓷烧制已经发展到了鼎盛期,仿青铜礼器的造型已是轻而易举的事。宫廷祭祀用陶瓷代替青铜礼器,一方面为了节省开支,另一方面是为了显示陶瓷烧制的高超工艺,并以陶瓷烧制工艺的兴盛,来掩饰退化没落的青铜铸造。

根据一些收藏爱好者、收藏家发现的一些蛛丝马迹,推测这种类似青铜器的青瓷藏品是鲁山段店烧制的。这,有待于进一步查阅资料和实地考证,也有待于考古证实。

一些收藏家和个别业界专家把这类藏品定为龙泉窑产品,有的将这类藏品归在耀州窑产品,有的认为这是段店青瓷,还有个别业界专家认为是臆造品。在没有查阅到记载资料、尚未发现有馆藏藏品可比对、也没有考古发掘证实这类藏品之前,各种猜测都是正常的,猜测是否对?这需要看看这人的道行,眼力好、经验丰富的收藏家,肯定能猜出八九不离十。

从这类藏品的造型、纹饰、胎质、釉色、开片和气泡特征等方面认真比对和分析,觉得与龙泉窑和耀州窑的特征有别,因此,认为这类藏品是龙泉或耀州窑的,都值得商榷和继续研究!认为这是段店青瓷的,我们进一步探讨。而认为这类青瓷藏品是臆造品的,建议继续好好学习,尽快提升自己的古陶瓷鉴赏水平。

从这类青瓷的造型、釉水、纹饰、胎体、修胎工艺等分析,都具有北宋官窑特征与品质,初定为北宋官窑陶瓷的一个特殊品种(专仿青铜礼器器型)更为贴切!等有机会将对这类藏品进行量子检测。同时,也等待考古证实。

有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身上刻有诗词、款式、文字、印章、也有的陶瓷器物刻有人物半身头像、全身坐像,线条简单、力度深邃,形象与书画里的宋徽宗类似、推测是宋徽宗自刻像,这类藏品大多器型规整精美,釉面氧化明显、微观可见脏泡、破泡、老相感非常了得,推测这类藏品曾经使用、传世一段时间后,再窖藏几百年。

以前看过一些文章介绍宋代所有皇陵,在元代期间,被元军有组织地盗掘,所盗之物大多被军方卖给民间,所得款项用于军方开支。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肯定有一部分在民间使用(摆设)传世一段时间(推测在元朝传世几十年 ),因后来改朝换代的战乱等事件,再被窖藏或埋藏起来,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被重新陪葬;也许还有一些一直传世到清代,被乾隆或一些收藏家收藏、把玩、摆设、使用一段时间后,到清末民国战乱的时候再入窖。如今,被改革发展的大兴土木,让她们又得以重见天日。

当今是个资源再分配的时代,加上一些业界专家“走穴”鉴定,幸亏有这些“走穴”专家装逼,否定了出现在市场上的大部分故宫没有的、也没有资料记载的古陶瓷器物,才让这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流落民间,而被一般人收藏人所拥有。

在这里想借喻一下刘禹锡《乌衣巷》的一句诗:“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古代只有宫廷、皇族才能拥有的东西,如今就像“堂前燕”一样“飞入寻常百姓家”,也被一般收藏爱好者、收藏家所收藏。

图3“紫口铁足”六棱月白釉花觚,釉面没有开片,底部是六方圈足、修胎规整、有“官”字阴纹刻胎款,官釉没有开片纹的极少见。

必须感恩当今这个资源再分配的伟大时代!让我们有幸赶上了,很多收藏爱好者、收藏家都能收到古代官方或宫廷用瓷。在古代,平民百姓是看都没看过、想都不敢想的,因为一些物件是“臣庶勿用”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感谢那些“走穴”鉴定的“砖家”,是他们认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物件是“赝品”的所谓“鉴定”,一不小心让很多收藏爱好者都“秒变”成收藏家,甚至,“秒变”成收藏大家!

现代收藏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也需要讲究经验、眼力、魄力和财力;能看到好藏品是缘分,能摸、拿、吃、喝到高端的藏品是福分,能收藏拥有珍贵、稀有、御用的藏品,更讲究的是福报!

图4“紫口铁足”月白釉莲瓣圆口洗

图5“紫口铁足”灰青釉双层花口洗

5.款式

北宋官窑的款识有阳文方印款、阳文长方印款、倭角长方印款、单圈圆印款、椭圆形剔地阳文款、双圈中间加一圈s的阳文印章款、阴文刻釉款、阴纹刻胎款、阴文印款、阳文印款、剔地阳文方印款等等。字体有楷书、隶书、篆书、九叠篆、行书、草书、瘦金体。字数从一个字到二十多个字或以上,还有一些器物刻满了文字(汝窑、钧窑有的器物刻字字数多的在一千字左右)。款文有:官、宋、蔡、奉华、政和、宣和、大观、建中、靖国、元祐、御书、建福宫、修内司(北宋、南宋都有)、甲申殿、大宋官窑、汴京官窑、东京官窑、修内司窑、建中靖国、悦生殿用、安吉居专用(宋真宗天禧元年即1017年)、大宋皇家御用、成王阁王后殿、汴京官窑王家造、汴京官窑张家造、崇宁五年汴京官窑御用、崇宁元年、崇宁元年清凉寺御制(开大片白釉六方贯耳瓶)、崇宁元年皇宋官窑御制、崇宁二年汴京官窑张(王)家造、崇宁三年汴京官窑张(王)家造、崇宁四年汴京官窑张家(王)造、崇宁五年汴京官窑张(王)家造、大观元(二、三、四)年汴京官窑张(王)家造、鲁山官窑段家造、清凉寺官窑李家造、慈宁宫古华轩用等等。

有个特殊的款式:“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东京官窑归于天成宋徽宗御贡”这类款式在《北宋哥窑之我见》提及过,这类不再赘述。也有不大符合逻辑的“北宋官窑”,这个款式的东西,是否到代?还必须继续考证。还有一些官釉、汝釉器物上刻有“白浒孤窑”四字方印款,推测这个款式是北宋期间烧过贡瓷或是烧制过南宋官釉产品,有些资料介绍“白浒孤窑”在唐代已经开始烧制陶瓷了,这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也有待于考古证实。

目前,还发现二个最特别、最珍贵的款式:其一、瘦金体刻釉款:“苍州建青窑珍崇宁元年制、'奉华’(倭角长方印章款)”,这个款式时间、地点都有,非常难得;如果查证属实的话,将揭示一个尘封千年的、应该烧制过贡瓷的大窑口!这个窑口起码在978年或以前就已经烧制过官窑哥釉(或哥窑哥釉)的贡瓷。在《北宋哥窑之我见》中提过的四方羊尊与这件六棱花口瓶的釉色、胎色、片纹、紫口颜色等基本一致,推测这两件器物为同个窑口、不同时期所烧的器物!其二、瘦金体刻釉款:“丁亥御扎御书'天(手刻二横下面一个人字的头抵住下横、捺笔内敛而拉长了许多,是宋徽宗自创的字,有'天下一人’之意)”;这个款式代表宋徽宗自己刻瓷!有些人对宋徽宗自己刻瓷抱反对意见,说什么皇帝是九五之尊,不是一般官员,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只能说这些兄弟对宋徽宗皇帝不大了解,不知道宋徽宗是想在艺术天地里当他的“天下一人”,他很清楚在纸上、绢上书写作画,最多也只能保存一千多年,而在陶瓷上留下作品,那是千年不损、万年不坏、永世流芳!所以,宋徽宗自己在陶瓷上刻印、刻字、刻像!在艺术天地里特别勤奋欢愉地遨游,诗、书、画、印都非常拿手,还自创了瘦金体,至今无人能及。这也说明宋徽宗将全身心扑在艺术上,以致忽略理朝政、治天下。他还觉得自己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皇帝,正所谓当局者迷。因此,史官脱脱记述有:“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这,史官实际说他是干活能手,而不是当皇帝的料!

有个浅酱色釉荷叶小盘,开“金丝铁线”片纹,釉面干润,经500倍显微镜观察发现釉里气泡较为疏朗,有些间隙没有气泡,气泡不大,偶见较大气泡,晶莹剔透,有脏泡,破泡,釉面老化特征明显,是件到代之物!这个荷叶小盘刻有瘦金体的一首诗,诗名4字、诗28 字、落款“宣和殿御制并书”7字、共刻有39个炝金字、头尾各刻一印章,共2个朱砂红印章款:御书、天下一人。小盘在《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的《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为1116年、瘦金体刻字1116年、印章1116年。经查1116年是政和六年。这个时候,是皇帝宋徽宗想当“天下一人”时候,请问有谁敢仿皇帝的瘦金体呢?除非是不怕砍头的人!如果“瘦金体”不是宋徽宗自创,而是模仿其他人的“瘦金体”,那就另当回事了。

有些器物浸釉后,在身上划出一个几何图形(几何图形多种多样),剔釉露胎,有的是在露胎的底部,刷上含铁等元素较高的护胎釉(液体),并在胎上刻上款式,大多阴刻四字款:“汴京官窑”,然后再入窑烧制。

“汴京”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相继在此定都,就北宋(960年-1127年)而言共九帝167年;尽管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窑器》记载:“宣、政年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觉得“宣、政年间”(宣,即宣和1119年-1125年,政,即政和1111年-1118年,1111年-1125年,共14年的时间,)南宋顾先生在记述时也没弄清准确时间,觉得这个“京师自置烧造”在“宣、政年间”的时间值得商榷。加上目前发现有些官窑陶瓷器物,感觉是早于政和1111年烧制的。那么,“汴京官窑”何时设置?何时创烧?有待于继续探索!

也有一些刻上:“宣和庚子(1120年)、京师制器、臣庶勿用、后袭此制”,有的还刻上日期,如:“丁巳日”等,这类刻款字迹稍微潦草,有待于继续查证。

见过一些器物底部刻有篆书“寿昌五年”、其身刻有隶书“随安室用”,“寿昌五年”是1099年,辽朝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的最后一个年号,寿昌共计近七年。1099年也是北宋哲宗赵煦元符二年。这类官窑陶瓷器物稍高大、且作工规整,一般器物在三十多厘米或以上,推测这类器物是北宋纳贡物品(这类“寿昌五年”的陶瓷器物本人在第十八届全国民间收藏文化高层论坛获二等奖的《关于北宋哥窑纳贡的探讨》文章提及过)。同时,也不排除是辽朝到北宋定制的陶瓷器物。当然,还需提防是现代仿品。而“随安室用”是谁的“随安室”?是哪个朝代的?仍需继续研究和求证。

在收藏家的藏品中,见过天青汝釉狗钮盖折壶,底部有“大宋官窑”四字篆书阳文方印款,推测这类是官窑烧制汝釉器物,或是汝窑按朝廷要求烧制带官款器物。

见过一些北宋官窑陶瓷的底款与铜钱类似读法,底部露胎行书阴刻款,得读十字顺序的款式,如:上“宣”下“和”、左“庚”右“子”、多了中间有个“制”,即是“宣和庚子制”,这类款式比较少见,见:黄釉冰片纹鼓钉洗。

还有一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刻上乾隆的诗、词、款式、印章,推测这类有的是乾隆收藏过的藏品,如是乾隆的藏品,一般由宫廷造办处工匠刻款的,或许乾隆有将这类藏品部分用于赏赐;相信有些北宋官窑陶瓷是乾隆时期或后期的官宦之家和文人墨客收藏后刻上的。当然,不排除还有一些是现代仿品!想入藏的朋友需要擦亮眼睛!

6.气泡

北宋官窑器釉下气泡大多清澈莹润、大小都有,最小比最大有的相差几十倍、大多玻化较好,有的器物的气泡非常明亮,那是长时间氧化的现象,有些气泡重叠,有的气泡与气泡之间较为疏朗、不密集、有些地方没有气泡、有较多器物的口沿釉中气泡更稀疏、大的更大、更加清澈透彻(见图6-1)。

图6-1这是北宋官窑花口洗的微观气泡图

图6-2这是北宋官窑花口洗的微观气泡图,左上角是变色破泡

北宋官窑瓷器因烧制与传世时间较长,大多老相感比较好,有脏泡、破泡等老化特征,脏泡大多破口(见图6-2);也有一些器物的气泡氧化非常好、特别晶莹剔透,越是晶莹剔透就说明接触空气的时间越长,也说明氧化就越好,同时,老相感就越好。不过,也有一些器物找不到脏泡、破泡,这类器物品相特别好,宝光明亮、包浆醇厚,说明储存环境极佳。这类物件在鉴定上难度会大一些,一不小心就会被定为新仿。

北宋官窑陶瓷的气泡大体稀疏、清澈一些、不像南宋时期的官窑、哥窑、龙泉窑瓷器的气泡类似“聚沫攒珠”,也不像汝瓷一样“寥若晨星”(见图6-3)。

图6-3这是北宋官窑花口洗的微观气泡,稀疏、淸澈。

7.科鉴

随着文物考古需要、古玩市场的发展和越来越多的交易,不同的传世方式,不同的贮存地点,以及造假的出现,使一些陶瓷器物表象不一,光靠眼鉴已经不能满足考古与市场的需要。于是,人们想到了科技,鉴定科技应运而生,当然科技鉴定主要也是为考古服务,能为考古解决很多问题和揭开一些历史未知之谜。如今,已经有不少鉴定仪器服务于考古界、文博界和收藏界。一些仪器以器物的微量元素为鉴定依据,但数据的提取,还是不尽人意,毕竟很多窑口烧制历时很长,不同位置的取土,以及胎釉的不同配方,不同柴火与烧火方法等,都会影响成分数据,有的窑口烧制时间跨度超越千年、地域广、窑头零星分布、窑数众多、数据难于提取齐全,而造成鉴定不准确;科鉴与眼鉴一个样,千万别“看(及提取)一当万”!遗憾的是,在过去的近二十年中,“以一当万”是文博界、鉴定界、电视寻宝鉴宝经常出现的瑕疵!

只有检测烧制的时间(年份)(见图7至图10),才能解决窑头众多、时间跨域极大、微量元素不同、地域广成分数据提取不易、数据提取难全的缺陷!

上面提及一些草书、瘦金体的刻字刻款、以及宋徽宗自创的“天下一人”刻款,这类刻款的器物,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大部分器物与刻字是同年所为,一些器物在一至二年后再刻上字款印,(同时也发现宋徽宗在他的收藏品上也刻上瘦金体等,)这些基本都在宋徽宗年间,按理说那时瘦金体是宋徽宗自创,肯定没人敢冒着生命的险去仿他的瘦金体!在皇权的古代,谁敢仿皇帝的字,都会被视为图谋不轨而被砍头的!

有一些北宋官窑陶瓷器物的落款是乾隆御笔(书)的楷书、隶书等刻字、刻款的官窑陶瓷器物,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认为这些官窑陶瓷器物是北宋时期烧制,刻字、刻款是乾隆时期所为。

同时,还检测到个别是近些年烧制的现代仿品与仿款。

因此,古市有风险,收藏需谨慎!

图7-1本件二耳三脚炉大多初看认为是南宋官窑,在《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为1112年,是北宋政和2年烧制的。

图7-2这是《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的《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现场,检测这件二耳三脚炉的烧制年份是1112年,也是政和2年。

图8-1官窑花口大盘,口径达到50厘米,内行藏家一眼认出是北宋官窑,器型硕大,极稀少。

图8-2在《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这件的烧制年份是1115年。

图9-1这是官窑长颈瓜棱瓶,开特有冰片纹,初看大多认为是北宋汴京官窑。

图9-2这是《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的《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现场及检测出来的年份是1120年烧制的,经查1120年是宣和2年。

图10-1本件簋式炉扣金口和扣底足,开大片是珍贵品种。

图10-2这是《厦门寒江雪艺术馆》的《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现场,屏幕显示的1123是检测出来的年份,即是1123年,北宋宣和5年烧制的。

参考资料:

1.http://www.ce.cn/culture/gd/201302/21/t20130221_931901.shtml

2.https://baike.sogou.com/v7678937.htm?fromTitle=%E5%AE%98%E7%AA%91%E7%93%B7%E5%99%A8

3.https://baike.sogou.com/v7904237.htm?fromTitle=%E5%AE%8B%E4%BB%A3%E5%AE%98%E7%AA%91%E7%93%B7%E5%99%A8

4.https://baike.sogou.com/v7971703.htm?fromTitle=%E5%8C%97%E5%AE%8B%E5%AE%98%E7%AA%91%E7%93%B7%E6%AC%BE

5..https://baike.sogou.com/v74479887.htm?fromTitle=%E7%8E%8B%E6%A6%AD%E4%BC%A0

6.https://baike.sogou.com/v528989.htm?fromTitle=%E4%B8%A4%E5%AE%8B%E5%AE%98%E7%AA%91

7.http://blog.sina.com.cn/s/blog_ca8430460102ws47.html

8.《归田录》宋欧阳修著

9.《燕闲清赏笺》明高濂著

10.《格古要论》明曹昭著

11.《贵似晨星》清宫传世12至14世纪青瓷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馆编

特别鸣谢:

1.《厦门寒江雪艺术馆》董事长邱季端

2.《厦门寒江雪艺术馆》馆长金夜明及所有工作人员

3.潮州市收藏家黄广明提供实物照片

4.揭阳市收藏家冯佳炉提供实物照片

5.深圳市收藏家唐万三提供实物照片

6.以及微信朋友圈收藏家提供实物照片

北宋官窑陶瓷实物冲击资料记载

唐健伟202106

读南宋顾文荐的《负暄杂录·窑器》记载:“宣、政年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觉得“宣、政年间”(宣,即宣和1119年-1125年,政,即政和1111年-1118年,共14年)这个“京师自置烧造”在“宣、政年间”的时间跨度14年,太长了!南宋顾先生在记述时,语气不坚决,这是因为他没弄清楚官窑设置的确切时间,所以,才“宣、政年间”模棱两可、犹豫不决,推测他这“宣、政年间”的时间节点是他自己估摸出来的。

南宋叶寘在《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也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政和1111年-1118年,八个年头,这虽然比顾先生记述的时间短了点,但,还是长了。同样,说明叶寘先生也没弄清楚设置官窑的确切时间。

这二则记述北宋官窑的设置时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也是最接近北宋时期的记述,都没有弄清楚北宋官窑设置的准确时间。那么,其他(明清)时期记载北宋官窑设置的时间,时隔久远,基本是人云亦云,更没弄清楚。

所以,北宋官窑确切的设置时间从南宋起就已经成谜了!

在收藏、学习、探索、研究宋瓷几十年的过程中,从起初相信北宋官窑设置时间在南宋顾文荐记载的“宣、政年间”,到后来觉得北宋官窑的设置时间,不大可能在“宣、政年间”的转变。

因为,北宋官窑陶瓷实物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兴土木,而不断涌现出来!在全国各地的一些收藏家中,上手过许多带官款的官窑陶瓷实物后,总觉得上述记载有些不妥,心中时常纠结。

当然,这并不影响继续收藏学习探索研究宋瓷。一直以来坚持时时留心、处处留意,终究发现一些带官款的官窑陶瓷器物。

依据上述南宋二则记载,大胆地将“宣、政年间”以最前的政和元年,推测为设置官窑的时间,这个年份是1111年。

那么,北宋官窑是不是“宣、政年间”设置的呢?

几十年来,在民藏中陆陆续续发现一些宋代官窑陶瓷,感觉应该早于政和1111年烧制的。

但,苦于眼鉴没能准确地确定北宋官窑陶瓷器物具体烧制的年份!而且,一时半会也找不到确切的记载资料和实物资料,想推论实物出现早于记载的“宣、政年间”设置官窑时间的念头,以及探索的劲头好像逐渐被时间磨去......

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候,忽然间,能鉴定陶瓷器物烧制年份的《量子文物年份鉴定仪》出现了!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可以借助科技检测来证实官窑的烧制年份,探索研究北宋官窑陶瓷实物出现早于记载的劲头再一次扬起。

于是,默默地准备着......

皇天不负有心人!

在民藏中发现许多宋代官窑陶瓷实物,有部分没带款式、也有部分带有官款。没有带款式的,不能充分代表官窑产品。只有带官款的器物,如果到代,才能代表宋代官窑产品。为了弄清这些官窑陶瓷器物是否到被北宋?是否早于政和元年?随意挑些带官款的官窑陶瓷器物专程送检:

1.官窑黄釉冰片纹双筒耳长方口瓶,高23厘米,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篆书方印款:“大宋官窑”,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是1109年烧制的(见图1)。1109年是宋徽宗北宋大观三年,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2年。

2.一块瓶子底部瓷片,长8.3厘米,粉青釉,灰色胎体,刚好上面的方印款完整无缺。印文是四字篆书阳文:“大宋官窑”,经《量子文物年份鉴定仪》检测为1108年烧制的(见图2),1108年北宋大观二年是宋徽宗的年号,早于1111年政和元年3年。

3.官窑天青釉冰片纹锯齿出戟瓜棱花觚,底部有露胎四字行书“汴京官窑”方印款,经检测为1107年烧制的(见图3)。北宋大观1107年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4年。

4.官窑天青釉冰片纹双筒耳葫芦瓶,底部有露胎四字行书“汴京官窑”方印款,经检测为1107年烧制的(见图4)。1107年是北宋大观元年,宋徽宗赵佶的第三个年号。

5.官窑黄釉冰片纹象鼻耳洗口瓶,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隶书“汴京官窑”方印款,经检测是1105年烧制的(见图5)。1105是北宋崇宁四年,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6年。

6.有一件黄釉冰片纹蝉形耳敞口瓶,高22.8厘米,紫口铁足、开冰片,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隶书方印款:“汴京官窑”。经《量子文物年份鉴定仪》检测为1040年烧制的(见图6),1040年是北宋康定元年,宋仁宗赵祯的年号,早于政和元年1111年71年。

7.官窑粉红釉冰片纹双虎耳敞口瓶,高22.3厘米,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隶书“汴京官窑”方印款,经检测是994年烧制的(见图7)。994年是北宋淳化五年宋太宗赵光义(原名赵匡义的年号),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117年。

8.一件官窑天青釉冰片纹官窑五峰笔架,长18.3厘米,底部刻有四字:“汴京官窑”,将笔架送到《汕头市民间艺术品交流协会》作量子检测,经《量子文物年份鉴定仪》检测,确认笔架是985年烧制的(见图8)。985年是北宋雍熙二年,雍熙(984年—987年)是宋太宗的第二个年号!雍熙二年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126年。

9.北宋淡绿釉冰片纹葵口瓶,高22.8厘米,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隶书“汴京官窑”方印款,经《量子文物年份鉴定仪》检测为980年烧制的(见图9),980年是北宋太宗赵匡义太平兴国五年,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131年。

10.一个黄釉冰片纹六方陶瓷笔筒,底部有露胎四字隶书“汴京官窑”方印款,经检测是961年烧制的(见图10),961年建隆二年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150年,推测赵匡胤登基不久便在汴京设置了官窑烧制官窑陶瓷。

上述十件官窑陶瓷器物底款规整、字体规范、笔画犀利流畅、印章规矩周正清晰。除瓷片外,其他器物都是身正釉靓、作工规整,都具有官窑应具备的官窑精工品质!经《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确认分别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2年、3年、4年、4年、6年、71年、117年、126年、131年、150年。

其中,有八件是“汴京官窑”烧制、二件是“大宋官窑”烧制的。

这二个窑口,应该都能代表北宋官窑!上面这十件官窑陶瓷器物,还可以证明从北宋早期到晚期都在烧制官窑陶瓷。

因此,从南宋开始至今,喜好收藏和研究宋瓷的人们,凡是读过这二则南宋关于官窑设置时间记载的,基本都被误导为北宋官窑是在“宣、政年间”设置的。

现在,凭上述十件比1111年政和元年早烧出来的“汴京官窑”和“大宋官窑”的北宋官窑陶瓷实物,即可推翻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窑器》中的“宣、政年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以及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的:“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宣、政年间”、“政和”年间的含糊不清、不敢肯定确切设置官窑时间的记载!

上面十件北宋官窑陶瓷实物,最早的比记载时间早150年,最晚的比记载时间还早2年!因此,北宋官窑陶瓷实物的出现冲击了记载时间!也早于记载的时间!

上述这二则南宋关于北宋官窑设置时间的记载,误导了收藏人达700多年之久!如果没有《量子文物年份检测仪》检测实物年份,真不知道我们收藏人还要被继续误导多长时间?

量子年份检测可以让我们改正错误!理清历史!更新观念!

必须强调一下,这是学术探索与研究,无心贬低古人。古人记载资料,给我们提供很多学习和认知的便利,我们应该感恩古人!

北宋官窑到底是何时设置?(何时创烧?还是北宋历代都有设置或传承烧制?)

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图1-1官窑黄釉冰片纹双筒耳长方口瓶

图1-2官窑黄釉冰片纹双筒耳长方口瓶,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篆书方印款:“大宋官窑”

图1-3官窑黄釉冰片纹双筒耳长方口瓶,经检测是1109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2-1官窑粉青釉百圾碎纹瓶子底部碎片,经检测为1108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2-2官窑粉青釉百圾碎纹瓶子底部碎片,有露胎“汴京官窑”四字篆书阳文方印款

图3-1官窑天青釉冰片纹锯齿出戟瓜棱花觚,经检测为1107年烧制的,到北宋

3-2官窑天青釉冰片纹锯齿出戟瓜棱花觚底部,有露胎“汴京官窑”四字行书方印款

图4-1官窑天青釉冰片纹双筒耳葫芦瓶,经检测为1107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4-2北宋官窑天青釉冰片纹釉双筒耳葫芦瓶底部,有露胎四字行书“汴京官窑”方印款

图5-1官窑黄釉冰片纹象鼻耳洗口瓶,经检测是1105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5-2北宋官窑黄釉冰片纹双蝉耳敞口瓶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隶书“汴京官窑”方印款

图6-1官窑黄釉冰片纹双蝉耳敞口瓶,经检测是1040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6-2北宋官窑黄釉冰片纹双蝉耳敞口瓶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隶书“汴京官窑”方印款

图7-1官窑粉红釉冰片纹双虎耳敞口瓶,经检测是994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7-2北宋官窑粉红釉冰片纹双虎耳敞口瓶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隶书“汴京官窑”方印款

图8-1官窑天青釉冰片纹五峰笔架,经检测是985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8-2北宋官窑天青釉冰片纹五峰笔架底部,有露胎四字阴刻款“汴京官窑”

图9-2北宋淡绿釉冰片纹葵口瓶

图9-2北宋淡绿釉冰片纹葵口瓶底部,有露胎四字阳文隶书“汴京官窑”方印款

图9-2淡绿釉冰片纹葵口瓶,经量子检测为980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10-1黄釉冰片纹六方笔筒,经检测是年961年烧制的,到北宋

图10-2北宋黄釉冰片纹六方笔筒底部,有露胎“汴京官窑”四字阳文隶书方印款。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sogou.com/v64476933.htm?fromTitle=%E8%B5%B5%E5%8C%A1%E8%83%A4

2.https://baike.sogou.com/v529914.htm?fromTitle

3.https://baike.sogou.com/v75891.htm?fromTitle

4.https://baike.sogou.com/v121100.htm?fromTitle=%E5%AE%8B%E5%A4%AA%E5%AE%9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