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什么时候能被唤醒,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一半时差 2021-11-18

             密

为了遇见你,我一直流浪

遇见书舍

           说               

                              时              的

在新华字典里,沉默有两个意思,一是一言不发,保持沉寂,通常指场合氛围或者情绪上引发的沉默;二是不爱交谈,指的是性格上的沉默寡言。关于沉默,有很多的褒义句子,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文豪卡莱尔那一句“雄辩是银,沉默是金”。有些事,是可以无声胜有声,也有些事,需要清醒的发言。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认为王小波必定是其一,并且是近几十年来,中国为数不多在沉默中保持着清醒的作家,这种清醒的理性认知在如今的社会依然适用,而且有时还会有一针见血的效果。二十多年前,国人对王小波的文字后知后觉,一些所谓的文学评论家开始对《黄金时代》拍马屁一样认可,而王小波仍在世时,他的书却是难以出版。二十多年后,我们仍然在王小波的文字中对这个社会后知后觉,生活就是这样低贱,低贱到面对真实无可适从。

承认别人优秀和承认自己优秀哪一个更难?这个选择题放在文学艺术里,好像一点也不难,我不知道外国人之于自己国家的东西(电影,文学,社会...)有着怎样的评价标准。但我很明确地知道国人面对自己的作品时,往往有着双重标准。以上观点,王小波先生早已一语中的,他认为这种想法的背后,是主客观的差异,我们总是卑微到用道德主观地去审评自己,在两者的面前,承认自己优秀,变得十分困难。对此,我认为这并不是一种病态,而是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演变的现象。在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思想变革中,儒家思想后来居上,并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口号式的结局,变为历史书上一种沾沾自喜的评价。我们一直以为用右手客观记载的历史,其实不免渗透着当权者的私心,这不是否定历史的意思,而是在感慨两千多年前,那场思想变革下,死去的智慧。

一直喊着解放

从未获得真正的自由

我们也曾在不同的时期做过尝试,“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甚至是二十多年前那场没人敢提起的“斗争”。历史书上都用正面的语言去捍卫了这些变革的尊严,有多少人知道当年背得滚瓜烂熟的历史意义背后的真实面貌?我们一边呼吁铭记历史,一边在害怕。罗素先生曾有句话击中了中国近现代的核心:我热爱中国人,但是很显然,为抗击凶恶的军国主义,他们的大部分文明就必须被摧毁,他们看来只有被征服或采用他们敌人的各种劣习,别无选择。我们用乐观的坚守扭转了被抗击的局面,却也牺牲了许多,而在如今的世界发展潮流来看,在青年人的身上尤其可见。我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这个国家,热爱绚烂的历史文化,但我认为我们更需要去做主动的选择,而不是沉默。

 我对王小波先生文字的喜爱,除了理性的认知外,还有不拘一格的大胆。这种大胆不要和现代的愤青相提并论,他那是对现实的随和批判,散发着理性的光辉,不是指责,也不是迎合,是一种精神力量。对比某些自媒体撰稿人的大肆宣泄,充满戾气的言论,高低立见。当这些不理智的表现泛滥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醒觉,看似进步的社会,其实是在倒退;当事件发展变成事实,认识错误,面对真实比不切实际的口号更为重要,我们不要变成灿烂的历史下忧伤的代表。

王小波先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情。他认为是知识分子最害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其实,不光是知识分子,我们每一个人都害怕活在不理智的时代。这种不理智可以被理解成道德的坠落,标准的霸道,条规的盲目等等。文革的时代,一味说无产阶级就是好,断绝了讲道理的可能性;大跃进的时候,都承认已赶英超美,并都相信了亩产百斤的可能性;严重到一个君主沉迷于“皇帝的新装”式的追捧,小到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答不出标准答案的无奈。这些都是沉默造就的虚假,进而演变成不敢理智的表现。

我们需要理性的雄辩而不是懦弱的沉默,需要清醒的沉默而不是盲目的雄辩。

有趣的灵魂,其实没有定义,可以为正义发声,可以说自己的无知,但它们会有一个表现,就是不拘泥于形式,保留着独立。我想我也是有趣的灵魂队伍里的一员,不然怎么敢写出以上的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