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慧 · 读 | “西泠八家”中的“并蒂陈”

 白鹭吟 2021-11-19

图片

缘   起

由毓慧老师撰写的专栏《慧·见》(共100期)已经和大家告别好几个月了,一些热心印友总是恋恋不舍,希望有机会能再看到毓慧老师的文字。经过金石君反复努力,毓慧老师终于同意再开专栏,继续和大家一起交流印道。新的栏目名为《慧·读》,两周一更,主要分享毓慧老师的读印心得,试图从方寸之间的印文或边款,去探寻作者创作的根源及背后的故事,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鉴赏能力。如毓慧老师所言:“读方寸印,观自在心。”,就让我们一起用“心”和“眼”去寻找方寸之间的大美吧!

——金石君

54

图片
“西泠八家”中有两个人的存在很有意思,并蒂二陈,即陈豫钟和陈鸿寿。

陈豫钟与陈鸿寿是继“西泠四家”而后起,他们所处的时代,前四家已先后谢世,所以,在当时的江南,陈豫钟和陈鸿寿可以说是印坛举足轻重的人物。

图片
△陈鸿寿

陈豫钟与陈鸿寿的篆刻创作,同样地根植于秦汉,同样师法丁敬。对于“西泠八家”中人,如果没有深入的研究,一些面目相同的印作是很难准确地辨别究竟出自谁人之手,用来描述他们印风的词藻似乎评价哪一方作品都恰到好处。“西泠八家”的成就更多是抱团取暖的结果,其团队精神的建设在诸多流派中是最为成功的,但同时也阻碍了创作者更多的个性表达。我也曾一度傻傻分不清陈豫钟和陈鸿寿,他们不仅同为“浙派”中人,名字也颇为接近,丝毫不考虑后人怎样咆哮着情何以堪。还好,在他们的篆刻成就之外,还有“秋堂款”与“曼生壶”。

陈豫钟,字秋堂。在“西泠八家”中,是印款更胜于印面的篆刻家。陈豫钟出身书香世家,诗、书、画、印无所不能。他于篆刻边款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在“希濂之印”边款中曾对前人刻款有这样的思考与总结:“制印署款,昉于文、何,然如书丹勒碑。至丁砚林先生,则不书而刻,结体古茂,闻其法斜握其刀,使石旋转,以就锋之所向。”他的边款字法宗法晋唐小楷,静雅秀美,行刀在前人的基础上,变“以石就刀”为“以刀就石”,能够更好地表达他的书写意趣,后人称之“为笔写所不能到,真神工鬼斧也”。陈豫钟秀美的印款多数面长款,宛如印石侧面上一幅幅生动的小楷书法作品,当时的索印者多能以索其长跋而欣喜。

在“最爱热肠人”(见图一)这方印作中,陈豫钟这样记录着对于边款的研究与探索:“盖余作款字,都无师承,全以腕为主。十年之后,才能累千百字为之,而不以为苦。或以为似丁居士,或以为似蒋山堂。余皆不以为然。今余祉兄索作此印,并慕余款字,多多益善。”这是他对自己在边款创新上的自喜,同时也可以看出他的骄傲与自信。

图片

图片

图一
△最爱热肠人(附边款)

陈鸿寿,字曼生。“曼生壶”是他另一个耀眼的标签。

制壶业中著名的“曼生壶十八式”就是陈鸿寿设计的,由当时的制壶名师制作,并由陈氏亲自撰写壶铭,并操刀在壶上作画、题款、刻上诗句。陈鸿寿将诗、书、画、印上的成就融入紫砂壶的制作之中,使它们成为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曼生壶”同陈鸿寿的篆刻作品一样,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陈鸿寿篆刻得黄易真传为多,“绕屋梅花三十树”(见图二)是陈鸿寿为友人林小溪所作,曼生记两面款,除此之外,另有一面行书款。说来有趣,此行书款乃成印60余年后,由“皖派”篆刻大家吴让之所补——“林小溪亦字季旃,为吟轩尊公父执。此印陈公佳作,故吟翁尤重之。甲子仲春让之观,为之记”。熟悉吴让之篆刻的人都知道,吴让之是制印极不喜署款之人,竟跑到他人印作上去补款,不失为印坛佳话。可见他对于这方印作,极为服膺。正如他在款中所言,此乃陈公佳作。

图片

图二
△绕屋梅花三十树(附边款)

同为“西泠八家”中人,陈豫钟和陈鸿寿生活年代相近,他们切磋共进,是艺术之路上难得的知己。在陈鸿寿所作的“问梅消息”(见图三)印款中,陈豫钟的补款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而纯真的友谊:“予自甲辰年与曼生交,迄今二十余年,两心相印,终无闲言。篆刻予虽与之能同,其一种英迈之气,余所不及,若以工致而论,固无多让焉。”上面记录了他们长达二十余年的友情,对友人的赞赏,对自己的自信,你之长我欣赏,但我之长你亦不能所及……

图片

图三
△问梅消息(附边款)

陈豫钟、陈鸿寿,“西泠八家”中另类的“并蒂陈”,他们视彼此为艺术之路上难得的畏友,时光流逝,数个世纪转瞬即逝,万事如过眼云烟,但唯有艺术追求上纯粹、磊落的情谊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

作者其他精选好文

⊙慧·读(001):我持此石归,袖中有东海

⊙慧·读(002):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

⊙慧·读(003):三人三事三十三年——话说吴让之的一方三面印

⊙慧·读(004):“左军痹司马”,一方伪官印的由来

⊙慧·读(005):当“魏嫽”遇见“翁哉”

⊙慧·读(006):人生有穷达,“硬核”德行千年不变

⊙慧·读(007):吴让之与齐白石的天涯对话

⊙慧·读(008):小人物的大境界

⊙慧·读(009):游走于逃禅煮石之间

⊙慧·读(010):从一幅画到一方印,“绿肥红瘦”用了七百年

⊙慧·读(011):索印,也不是那么容易 ——“意与古会”背后的故事

⊙慧·读(012):与“汪氏八分”“壹斋书画”同行,寻踪让翁故里

⊙慧·读(013):思念依然绵绵无绝期——吴让之的与汪鋆的忘年之交

⊙慧·读(014):为了它,改名改字改斋号

⊙慧·读(015):大家闺秀与小家碧玉之“有所不为”

⊙慧·读(016):此生情缘尽现方寸

⊙慧·读(017):从印章治拉肚子说起

⊙慧·读(018):我本天涯一布衣

⊙慧·读(019):“十里荷花”中的“罪”与“德”

⊙慧·读(020):用尽生命呵护的美好

⊙慧·读(021):汉印中的谦谦君子——“寿佗”

⊙慧·读(022):从“假冒”奚冈说起赵之谦

⊙慧·读(023):情有独钟一枝梅

⊙慧·读(024):一只“穷鸟”引起的公案

⊙慧·读(025):非法非非法,无法即是法

⊙慧·读(026):两方惊世的“二金蝶堂”,两种美学观的碰撞

⊙慧·读(027):刘备:祖宗,是我啊~

⊙慧·读(028):旷世绝刻“赐兰堂”

⊙慧·读(029):往听黄鹂声

⊙慧·读(030):三刻“学然后知不足” 

⊙慧·读(031):白石老人称我为君缶

⊙慧·读(032):迷雾重重的“梅隐”

⊙慧·读(033):谁人不爱“偏将军”

⊙慧·读(034):印界“董狐”

⊙慧·读(035):一起来做“骫骳”之徒

⊙慧·读(036):“野狐禅”曾经小巧而别致

⊙慧·读(037):人书俱老的“人长寿”

⊙慧·读(038):要学汉印,是他说的!

⊙慧·读(039):精心刻制的十二方印被人磨掉,试问齐白石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慧·读(040):我就是木匠,说三遍是不够的!

⊙慧·读(041):张九的私印,迷死你!

⊙慧·读(042):各种“假”印,水太深,容易把握不住!

⊙慧·读(043):“特健药”,你的功效是什么?

⊙慧·读(044):千万不能失信于一个印人

⊙慧·读(045):丁敬:一方印刻三年

⊙慧·读(046):绳其祖武寿考维祺

⊙慧·读(047):奚冈:不是童生是“铁生”

⊙慧·读(048):鬻及借人为不孝

⊙慧·读(049):试问小名哪家强

⊙慧·读(050):我的别号“蒋怼怼”

⊙慧·读(051):由两方闲章开启的“垂帘听政”

⊙慧·读(052):粪翁,想说爱你不容易

⊙慧·读(053):黄易,给上司刻印章

关注毓慧老师个人公众号

“遇见毓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