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第三:赧王(上)

 修远兮 2021-11-19


赧王(上)

元年(丁未,前314)

1.秦国侵犯义渠,占领二十五座城池。

(修远之思评:公元前318年,齐、宋、韩、魏、赵五国伐秦,秦惠文王担心后院起火两面受敌,接受臣下“赂之以扰其心”的建议,“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并不买账,还是趁五国伐秦之机,“因起袭秦”。这次五国伐秦以败北收场,反倒是义渠趁虚而入,“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此后双方攻战不休,李帛之役后的四年,秦军征伐义渠,攻占了义渠的25座城池,义渠国土大大缩小。)

2.魏国反叛秦国。

秦国发兵攻魏,占领曲沃,送回魏国人民。

又在岸门打败韩国,韩国派太子仓到秦国做人质,向秦请和。

(岸门之战,秦胜,斩首万人。)

3.燕国子之执政三年后,国内大乱。

将军市被和太子平计划攻打子之。

(市被,燕王子之麾下先锋。绛袍朱发,赤马红缨,可谓是一个“大红人”。手把三尖两刃刀,腰上双悬水磨锏,十分骁勇。曾与齐国猛将袁达两度打成平手。后来,孙膑在阵上指责燕王子之是簒君之位、酷虐燕民的暴无道昏君,指责市被是“助桀无道”,市被于是下马投降了齐国,并引齐兵入城。)

燕太子平,燕王哙的长子,燕昭王的哥哥。

齐王派人对燕太子说:“我听说太子将要整顿君臣的大义,彰显父子相传的君位,我齐国虽小,愿意全部听从你的指挥。”

于是燕太子结合党羽,派市被攻打子之,结果没有成功。

市被反回来攻打太子。

造成好几个月的战乱,死亡数万人,百姓十分恐惧。

齐王派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借着齐国北境的民众,来攻打燕国。

匡章, 战国时齐国名将。又称 田章、 陈璋、章子、匡子。

燕国士兵不肯迎战,也不关闭城门。

齐人逮捕了子之,剁成肉酱,最后把燕王哙也杀死了。

齐王向孟子请教说:“有人要我不可占领燕国,又有人要我占领燕国。我想,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能攻下,这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如果不占领,必会遭受天谴。不如占领了吧?”

孟子回答说:“占领燕国而燕民喜悦,那么就占领,古时有这么做的,武王就是例子啊。占领燕国而燕民不喜悦,就不要占领,古时有这么做的,文王就是例子啊。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他的人民准备饮料食物来迎接行王道的敌军,哪里有别的原因呢?为的是要躲避如水似火的苛政啊。如果所迎回的更加暴虐,如水更深,如火更热,那么人民必定又会转而去迎接他国了!”

此时,诸侯各国打算营救燕国。

齐王对孟子说:“诸侯各国打算攻打我国,应该如何应付呢?”

孟子回答道:“我听说,曾有以七十里土地而执掌天下政权的,就是汤啊;却不曾听过有土地千里,反而会害怕别人的。《书经》上说:'等待我的贤君来,贤君来了,人民就可以死而复苏了。’现在燕王暴虐人民,君王去征讨他,人民都认为将可以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因此,准备了饮料食物去迎接君王的军队。如果反过来去残杀他们的父兄,缚绑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迁移他们的国宝,这怎么可以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盛了,现在又增加一倍的土地,而不施行仁政,如此,必将招来天下的共愤。请君王迅速下令,归还燕国的老幼,安置燕国的宝器,并且和燕国民众商议,设置君王之后离开,如此,还可以及时阻止天下的讨伐啊!”

齐王不肯听从。

不久,燕国人民果然反叛。

齐王说:“我实在愧对孟子。”

陈贾说:“君王不必担忧。”

于是去拜见孟子,说:“周公是何等人呢?”

孟子说:“是古时的圣人。”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监视殷商,后来管叔竟然依恃殷商的遗民来造反,是不是周公本已知道他将反叛才派他去呢?”

孟子说:“这个我不知道。”

陈贾说:“那么说来,圣人也会犯错喽?”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所以周公犯错,不是很正常的吗!况且古时的君子,犯了过错能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则依错而行。古时的君子,他的错就好像日月之蚀,人人都看得见;等到一旦改正,人人都会仰望他。现在的君子,岂止是不加改正,还会托辞掩饰自己的过错!

4.这一年,齐宣王去世,他的儿子湣王地即位。

修远之思评:“齐湣王”一般是指“齐闵王”。齐闵王(本名:田地,又称齐湣王,妫姓,出生于临淄,齐宣王之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六任国君。齐闵王即位后,依仗齐国强大的实力,穷兵黩武,想一统天下。但他傲慢自大,刚愎自用,不听谏言,令好不容易发展壮大的稷下学宫渐趋衰落。他后期任用奸相,不讲策略,使君臣不和,百姓离心。公元前284年,乐毅率领五国伐齐,齐军无心恋战,齐闵王仓皇逃离。后楚顷襄王派淖齿救齐,不久齐闵王被淖齿弑杀。)



二年(戊申,前313)

1.秦国派名叫疾的右更官员发兵攻打赵国,占领蔺,并俘虏将领庄豹。

2.秦王想发兵攻打齐国,又担忧齐楚二国合纵相亲,于是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楚王,说:“如果大王真能听从我的话,和齐国断绝邦交,毁坏盟约,我愿献上商於六百里土地,并派秦国女子做大王的洒扫侍妾,秦国嫁女,楚国娶妇,二国永为兄弟之邦。”

楚王很高兴的答应了。

所有臣子都向楚王道贺,独有陈轸忧伤不喜。

(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纵横家、谋士。许多成语从他而来,比如画蛇添足、卞庄刺虎等。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

楚王生气说:“寡人不出兵就得到六百里的土地,为什么不高兴呢?”

陈轸答道:“事情不是这样的,以我的看法,不但得不到商於的土地,还会导致齐、秦二国合作,齐、秦二国合作,就必有外患来临了。”

楚王说:“这怎么讲呢?”

陈轸回答说:“秦国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有齐国啊。现在我们和齐国断绝邦交,毁弃盟约,楚国局势已陷孤立,秦国哪里会在乎一个孤立的国家,还要送给他商於之地六百里呢!张仪回到秦国,一定会背信。如此,就造成北面和齐国断交,西面产生秦国的外患,两国的军队必都来攻我。现在为王打算,不如表面和齐国断交,而暗中仍然合作,然后派人跟随张仪,如果真的给我们土地,再和齐国断交也不迟啊!

楚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你的尊口,等着看我得到土地吧!”于是把宰相的大印颁授给张仪,并厚加赏赐。

封闭关口,和齐国断绝邦交,毁弃盟约,派一名将军到秦国去。

张仪假装从车上跌下受伤,三个月不和楚国的将军见面。

楚王听说此事,私下想道:“莫非张仪认为我和齐国断交,做得不够彻底?”于是就派武士宋遗借用宋国的符信,北上齐境,大骂齐王。

齐王非常生气,改变往日的亲密关系,而臣事秦国,使齐、秦二国邦交顿时和睦起来。

这时张仪才与楚国的将军相见,说道:“你为什么不去接收土地呢?从那里到那里,大小共有六里。”

楚国使臣大怒,回来报告楚王。

楚王非常生气,想发兵攻打秦国。

陈轸说:“我可以开口讲话吗?认为攻打秦国,不如送他一座都城,与他合力去攻打齐国,这样我们损失于秦国的土地,可以在齐国得到补偿。现在大王已经和齐国断绝邦交,还要再责备秦国欺骗我们,这样将促使齐、秦二国和好,而招来天下的讨伐,国家必会大伤元气。”

楚王不听,派屈匄率领军队攻打秦国。

(屈匄,一作屈丐,《战国策》记载为屈盖。战国中期楚国将领,于丹阳之战战败身亡。)

秦国也派魏章任庶长官发兵迎击楚军。

(魏章,战国时期秦国将领。公元前312年,得樗里疾之助,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北),俘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夺取了汉中之地。秦惠文王卒,太子秦武王立,秦初置丞相,与张仪一同被逐,启用甘茂、樗里疾分别为左右丞相。)

三年(己酉,前312)

1.这年春天,秦、楚二国的军队在丹阳作战,楚国大败。

杀死楚兵八万人,俘虏了屈匄及列侯执珪的朝官七十多人,最后占领汉中郡。

楚王发动国内全部兵力,再度攻打秦国,大战于蓝田,结果楚军又败。

韩、魏二国听到楚国被困,向南袭击楚国,直到邓。楚人接到消息,才率兵回国,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

修远之思评:秦楚丹阳之战。秦国击败魏、韩、赵三国后,形成以秦与魏、韩为一方,齐与楚为另一方的两大集团对立局面。秦欲攻齐,派张仪去楚,许诺割商於之地600里,要楚与齐绝交,以破坏齐楚联盟。楚怀王遂与齐断交,派使者往秦索地。张仪背约,只许6里地。楚怀王大怒,派大将军屈丐率军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魏章及樗里疾、甘茂率军迎战,韩国也派兵相助。两军战于丹阳,秦施计离间楚将关系,使其互不配合,大败楚军,俘屈丐及裨将逢侯丑等70余将领,斩首8万人。随后,秦又遣军攻取楚地汉中(今陕西汉中)600里地,置汉中郡。早在公元前316年,秦国灭蜀之后,插在秦国本土和巴蜀之间的楚国汉中郡直接成为了威胁秦国入蜀的要道,是秦国必须要拔掉的钉子,所以秦国不希望有楚国这么一个强大的邻居。于是,秦惠王无时不在算计着楚国。秦国通过通过连横手段,联盟韩魏,发动对齐楚两国的战争。秦国以帮助韩魏攻齐换取韩魏的共同伐楚。这便是连横合纵的最具变数的部分。众所周知,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但是,短短的数年之间,韩魏与楚国反目,反而帮助秦国攻打楚国。这便是张仪曾经说的,“六国强于秦,然多于宿怨,久必分之!”意思是说,六国的合纵攻秦只能是起到一时的作用,六国之间本来就恩怨不断,互相攻伐之事也不少,这就给了连横很大的机会。比如,齐魏两陵之战中,齐国消灭了魏国的精锐部队致使魏国国力一落千丈,无力再与西方秦国争雄,因此,魏齐之间的宿怨是早结下了;在魏韩与楚国之间,从春秋晋楚争霸期间,晋楚两国便相互争霸,彼此之间也是宿怨深积。因此,在当时的连横合纵当中,起关键因素的其实是齐国。也就是说,张仪能够战胜公孙衍的首要帮手是齐国。齐国是当时唯一能与秦国响抗衡的强国,也是唯一不与秦国接壤的战国。比如,当五国联军的时候,魏、赵、韩、燕、楚五国组成了联军,独缺齐与秦,虽然五国的目的是攻秦,但是,也可以随时调转进攻方向,转而向齐国进攻,所以,齐国在五国合纵的时候,也同样会坐立不安。再者,齐国位于东海之滨,也是远离中原,齐国要想向外扩张,燕赵、韩魏与楚都是发展方向。也就是说,对于齐国来说,秦国的强大可以牵制住五国当中的相当一部分力量,简而言之,秦国的强大,对齐国有利,只要秦国在西方一直强大,韩魏燕赵与楚国就不能全力来对付齐国。反之,秦国被削弱之后,魏韩就会将矛头转向齐国。这一点,齐国很清楚,齐魏两陵战争就是发生在这个背景之下的。因此,六国永远不可能统一攻秦,因为除掉秦国之后,其余的六国还得继续的内斗。这种客观条件注定了合纵的制约性,也成了连横的发展基础。在这个背景之下,秦国连横了韩魏对楚国发动战争也就成了必然,至于张仪欺骗楚国的事,不过是整个战略格局的插曲,是秦国为了孤立楚国的战略谋划。这也是连横的一个重要战略,弱化敌国。从公元前316年到公元前312年共四年时间,秦国对楚国足足做了四年的战争准备,在这四年里,秦国不仅对楚国施展外交,还突出了楚国的内部矛盾。楚国,一直都糅杂着封建制度与部落制度,在战国中属于半原始国家,直到吴起变法之后,才给楚国带来了一丝的崛起之意。吴起给了楚国王室构建了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这支力量足以在平时弹压下各个权臣扈吏,也可以是对外的一支强大力量。因此,秦国对楚国的既定战略很明显,那就是,削弱楚国的王室力量,让楚国的贵族势力继续的庞大,然后臣属之间相互倾轧,因此,从楚国对秦国开战,楚国就已经在战略上输了这场战争。此战,秦国重创楚军主力,扩大了势力范围,消除了楚对秦的直接威胁。

2.燕国人共同拥立太子平为昭王。

昭王是在燕国被攻破之后即位的。

他哀悼死者,慰问孤独,和百姓同甘共苦,屈身厚禄以招致贤能的人。

对郭隗说:“齐国趁着我国内乱时,攻破我国。我自知燕国地少力弱,无法报仇;不过,如果真能获得贤士一同治理国政,洗雪先王破国亡身的耻辱,这便是我的愿望啊。先生你看谁是贤能的人,我就亲自以老师之礼,去事奉他。”

(郭隗(约前351年—前297年),战国中期燕国人,燕国大臣、贤者。)

郭隗说:“古时候有位君王派近臣拿着黄金千斤去寻找千里马,结果千里马已死,就以黄金五百斤购买马头而归。君王非常生气,近臣说:'只要是千里马,连死马都买,更何况是活马呢!千里马即刻就会到来了。’果然不满一年,来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君王要招致贤士,如果能先优礼于我郭隗,那么比我更贤能的人,哪里会因千里太远而不来呢!

于是昭王替郭隗改建宫室,以老师之礼奉他。

于是贤能之士都争先前往燕国:其中乐毅来自魏国,剧辛来自赵国。

(乐毅,子姓,乐氏,字永霸,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魏将乐羊后裔,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公元前284年,他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70余城,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之后于赵国逝世。唐肃宗将其列入“武庙十哲”,宋代被列入七十二名将。)

(剧辛,上谷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战国时期燕国将领,兵家代表人物,著有《剧子》九篇。早年周游列国,与庞煖友善,出仕赵武灵王。听闻燕昭王下诏求贤,进入燕国为官。实施变法图强,辅佐燕昭王大破齐国。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率兵攻打赵国。轻敌冒进,损兵折将,为赵将庞煖俘杀。)

昭王任乐毅做亚卿,把国家大政全部交付给他。

3.韩宣惠王去世,他的儿子襄王仓即位。

(韩襄王,韩仓,姬姓,宣惠王的儿子,战国时期韩国君主,在位十六年。他在位期间,推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主张以“术”治国。此改革虽有一定成效,却有局限性。襄王四年秋,秦武王派甘茂围攻韩国宜阳,次年宜阳被攻破,历时5个月,韩军损失惨重,国力遭重创。)



四年(庚戌,前311)

1.蜀国宰相杀蜀侯。

2.秦惠王派人告知楚怀王,希望用武关之外的土地和他交换黔中。

楚王说:“我不愿意交换土地,只要得到张仪,我就献出黔中。”

张仪听说此事,请求秦王派他去。

秦惠王说:“楚国杀你才甘心,怎能去呢?”

张仪说:“秦国强盛,楚国衰弱,只要大王在一天,楚国还不敢杀我,而且我和楚王的宠臣靳尚交好,靳尚伺候楚王的爱妾郑袖,对于郑袖的话,楚王无不听从。”

靳尚,芈姓,靳氏,名尚,郢都(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人,战国时期楚国大臣。

于是张仪前往楚国。

楚王囚禁张仪,准备杀他解恨。

靳尚对郑袖说:“秦王非常宠爱张仪,将用上庸六县和美女赎回他。君王如果重视土地,尊重秦国,必定会宠爱秦国女子而疏远夫人。”

于是郑袖日夜对楚王哭泣说:“每一个臣子都会为他的君王打算,张仪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他的君王罢了。现在如果杀死张仪,秦国必定非常生气。请求大王准许我母子迁往江南,以免被秦国宰割啊!

楚王于是赦免了张仪,厚加礼遇。

张仪于是游说楚王说:“施行合纵,无异于驱使羊群,去打攻猛虎,敌不过是很明显的了。现在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逼迫韩国、驱使魏国来攻打楚国,那么楚国就危险了。秦西方有巴、蜀,建造船只,储存粮食,顺岷江而东下,一天可行五百多里,不用十天,可抵扞关,扞关受到惊扰,从此地以东,完全进入戒备状态,到最后连黔中、巫郡,也会非王所有了。秦国再发兵出武关,那么楚国将尽失北境之地。秦国攻打楚国,覆亡的危难只在三个月之内,楚国等待诸侯的救援,却要半年以上,像这样等待弱国的营救,而忘记强秦的灾祸,就是我替大王担忧的事啊。大王如果真肯听从我的话,我可使秦、楚二国永为兄弟之邦,不要彼此攻伐。”

楚王已得张仪,又难以割舍黔中之地,就答应了他。

于是张仪前往韩国,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人多山居,种植的五谷,非菽即麦,国家没有两年的存粮;现有的士兵,不过二十万人。秦披甲之士在百万以上。太行山以东各国的将士,身披甲胄来作战,秦人脱甲赤臂来驱敌,左边提着斩下的人头,右边挟着活捉的俘虏。以孟贲、乌获般的勇士,来攻打不肯臣服的小国,无异于把三万斤的重量压在鸟蛋上,必定无法侥幸获全。大王不肯臣事秦国,秦出兵占据宜阳,切断成皋,就将使大王的国家,分裂为二了。到时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将不再属君王所有了。如果为大王打算,最好是臣事秦国,攻打楚国,来讨秦国的喜悦,没有比这个计划更完美了。

韩王就答应了他。

张仪回国向秦王报告一切经过,秦王封他六邑,号称武信君。

又派他向东去游说齐王,说:“那些游说大王合纵的人,必定说:'齐国受到三晋的掩护,土地广大,人口众多,士兵强壮勇猛,即使有一百个秦国,对齐也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说的很好,却没有详细考虑到这些说法的正确性。现在秦、楚二国嫁女娶妇,成为兄弟之邦;韩国献宜阳;魏国献河外;赵国也入朝晋见,割让河间以臣事秦国。如果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将驱使韩、魏二国攻打齐国的南方,倾赵国之兵,派他们渡过清河,直指博关,到那个时候,临淄、即墨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只要齐国一被攻打,即使想再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

齐王就答应了张仪。

张仪离开齐国,向西游说赵王说:“大王统率天下与秦国为敌,使秦兵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大王的威名震动太行山以东,敝国十分恐惧,修治铠甲,磨利兵器,勤奋耕种,积储粮食,战战兢兢地过日子,不敢有丝毫懈怠,只因为大王有责怪敝国罪过的意思啊。现在敝国由于大王的督责尽力,已攻克巴、蜀,并吞汉中,包围二周,控制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偏远,然而心怀忿恨,隐忍怒气,已为时太久了。现在秦国在渑池置有一些破甲残兵,打算渡过黄河,越过漳水,进据番吾,而会合于邯郸城下,正如周武王讨伐商纣,愿以甲子之日,两国决一胜负。因此,先派我来告诉左右。目前楚和秦已结为兄弟之邦,而韩、魏已东面称臣,齐国又奉献了鱼盐之地,此足以截断赵国的右臂啊。像这样断去右臂,还与人搏斗,失去党羽,而一人独居,想要没有危险,可能吗!现在秦国发动三军,派其中一军阻断午道,命令齐国派军渡过清河,驻扎在邯郸东方;一军驻扎在成皋,驱使韩、魏两国的军队驻守河外,一军驻扎渑池,联合四国而为一,来攻打赵国,只要赵国降服,必定四分赵国土地。因此,我私下为大王设想,最好与秦王当面约盟,作口头上的协定,永久结为兄弟之邦。

赵王也答应了。

这时,张仪又往北到燕国,去游说燕王说:“现在赵王已经朝见秦王,献出河间,臣事秦国。如果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出兵云中、九原,再驱使赵国攻打燕,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有了!况且现在齐、赵二国对秦国来说,犹如郡县,不敢轻易出兵攻打别国。大王如能臣事秦国,便永久没有齐、赵二国的忧患了。

于是燕王献上恒山尾端的五座城池来请和。

张仪回国报告秦王,还未赶到咸阳,惠王已经去世,由他的儿子武王即位。

秦武王(嬴姓、赵氏、名荡,公元前329年-公元前307年),又称秦武烈王、秦悼武王,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10年-公元前307年在位)。秦武王生而有神力,勇武好战。他在位时,政治上设置丞相,联越制楚;军事上攻拔宜阳,设置三川;经济上修改封疆,更修田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人比赛举鼎,结果因流血过多而亡。

武王自做太子的时候起,就不喜欢张仪,等到即位之后,群臣又多数说张仪的坏话。

诸侯各国得知张仪和秦王之间有嫌怨,都背叛了连横,再度实行合纵。



五年(辛亥,前310)

1.张仪游说秦武王说:“我为君王设想,只要东方一混乱,然后大王就可取得许多土地啊。我听说齐王非常厌恶我,我到哪里,齐国必定攻打哪里。我希望王准许不才前往魏国,齐必会去攻打,齐、魏二国交兵,彼此兵连祸结,不能甘休,王便可趁隙攻打韩国,进入三川,挟持天子,按验图籍,这是兴王天下伟大功业啊!

王批准了张仪的计划。

后来齐王果然去攻打魏国,魏王恐惧。

张仪说:“王不必担忧,我可以使齐国罢兵。”

就派他的舍人到楚国,借楚国的使臣,告诉齐王说:“太糟糕了,王加强了秦国对张仪的信任。”

齐王问:“为什么呢?”

楚国使臣说:“张仪离开秦国前,本来就和秦王计划好的,想使齐、魏二国彼此攻伐,使秦乘此机会取得三川啊。现在王果然攻打魏国,这样,便是王对内疲惫了全国,对外攻打了友邦,且又加强了秦国对张仪的信任。

齐王这才休兵回国。

张仪在魏国做了一年宰相后,便去世了。

张仪和苏秦都靠着合纵连横之法,游说各国诸侯,获得高官厚禄,使天下人争相羡慕和仿效。

又有一个魏国人公孙衍,号犀首的,也以擅长谈玄辩说而彰显了名声。

(公孙衍(别称:犀首),魏国阴晋(今陕西省华阴市东)人,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公孙衍与张仪同期,他主张合纵,与张仪的连横之策对立。公孙衍历仕秦国、魏国、韩国,主张诸国合纵抗秦,使张仪连连受挫,但函谷关一战失利后其六国合纵之策最终失败。)

其他如苏代、苏厉、周最、楼缓这般人,纷纭其说,遍布天下,专门利用辩说诡诈的手段,逞强斗胜,争长量短,无法一一记载,而其中张仪、苏秦、公孙衍是最著名的。

孟子评论此事说:

有人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大丈夫吗;怒气一发,可使诸侯们恐惧,安定下来,就可平息天下的战争?”

孟子道:“这哪里称得上大丈夫呢!君子合乎礼法,立于天下最正大的位置,行的是义理所许,走的是天下最宽大的道路,一旦得志,就用所得的道,推行到人民身上,假使不得志,就独自保守所得的道,富和贵不能使他的心意放荡,贫和贱不能使他的节操改变,威胁和武力不能使他的志气屈服,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大丈夫。

扬雄在《法言》上说:

有人问:“张仪、苏秦跟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分别使中国安定了十几年,是吗?”

答道:“他们都是诈欺之人,为圣人所厌恶。”

又问:“读孔子圣贤书来行张仪、苏秦的事,怎么样呢?”

他又说:“太糟糕了。鸣声似凤凰而羽毛像鹰鹯,简直不伦不类。”

又问:“那么子贡不做这种事喽?”

他说:“扰乱天下而不得罢休,这是子贡所耻的事。游说诸侯而得不到富贵,这是苏秦、张仪所耻的事。”

又有人说:“张仪、苏秦是才术超卓,因此行迹不循故常。”

他说:“从前的帝王察明奸佞,斥其远离。这不也是任才使能吗?你所谓的才,并不是我所说的才啊!”

2.秦王派甘茂去杀蜀国的宰相陈庄。

甘茂,姬姓,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左丞相。甘茂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前312年,他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他在齐国任上卿,并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3.秦王和魏王会晤于临晋。

4.赵武灵王娶吴广的女儿孟姚,非常宠爱,立为惠后。

生了一个儿子叫何。

六年(壬子,前309)

1.秦国开始设丞相之职,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

(樗里疾,本名嬴疾,又称樗里子、严君疾,是战国中期秦国宗室、将领,秦孝公庶子。因其足智多谋,绰号“智囊”,被后世堪舆家尊之为“樗里先师”。樗里疾擅长外交、军事,曾辅佐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等秦国君主。秦武王驱逐张仪、魏章后,任命战功卓著的叔父樗里子为右丞相,精通韬略的甘茂为左丞相,二人相得益彰,并且进行一连串战争,扩张秦国版图,为后来秦国统一中国打下稳固根基。)



七年(癸丑,前308)

1.秦国和魏国在应城相会。

2.秦王派甘茂联合魏国,攻打韩国,并命令向寿作为助手同行。

向寿,生卒年不详,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娘家亲戚,战国时期秦国将领。

甘茂到魏国以后,命令向寿回国,对秦王说:“魏国已听从臣的话了,希望王不要出兵攻打韩国!”

秦王在息壤迎接甘茂回来,并问其中原因,甘茂回答说:“宜阳虽是大县,其实称得上郡了。现在王冒着数重危险,奔波千里而来,很难攻得下。过去鲁国有一个和曾参姓名相同的人杀了人,人家告诉曾参的母亲,曾参的母亲还是神色自如地织布,一点儿不为所动。等到接连三个人都来告诉她的时候,曾参的母亲立刻丢掉梭子,放下机床,跳墙逃走。我自认贤能比不上曾参,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母亲对曾参,而怀疑臣的人更不只三个而已,我害怕大王也会不信任地投下梭子啊。从前魏文侯命令乐羊率军攻打中山,三年之后攻下了。乐羊回国论功行赏时,文侯拿出一箱子毁谤他的信件给他看。乐羊看后再拜叩头说:'攻取中山不是臣的功劳,而是国君的力量啊。’现在我只是个羁旅的臣子,如果樗里子、公孙奭挟持韩国来商议国事,王必定会听从他们的话,如此,王不但欺骗了魏王,而我也会受韩相公仲侈的怨恨啊。”

秦王说:“我绝不听他们的话,我和你可以立下盟誓为证!”于是在息壤歃血为盟。

这年秋天,甘茂和庶长封率领军队攻打宜阳。

修远之思评:甘茂是战国时期楚国下蔡人,曾经跟随一个叫史举的人学习百家之术。史举只是当时一个看守城门的人,但是他涉猎颇丰,学问很高,所以非常自负,曾经对人说他的学问不下于鬼谷子。可是他不像鬼谷子有那么多的学生可以为师父扬名,他只有一个学生,这就是甘茂。后来甘茂学成出师,通过张仪和樗里子的关系得到了秦惠文王的召见,一见之下,便得到了秦惠文王的肯定,被封为将军,帮助魏章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后来秦惠文王死了,秦武王继位,任用自己的亲信,张仪和魏章受到排挤离开了秦国,恰逢蜀地起兵反叛,甘茂领军平定了叛乱,厥功甚伟,于是秦武王封他做了秦国的丞相。有一年秦武王想要发兵攻打韩国,夺取其三川之地。便找来甘茂,跟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其时秦武王继位不久,加之正逢壮年,野心勃勃,秦国国势正炽,秦武王的野心也就越发膨胀,他想打通三川之地,就可以直逼周国,一窥象征着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宝器了。甘茂当然明白秦武王的心思,于是请求和向寿一起出使魏国。因此前不久秦魏两国刚刚在应城举行了会盟,重申了两国友好的外交关系,所以他要出使魏国,和他们约定共同攻打韩国。到了魏国以后,甘茂请向寿提前回国,并请他转告秦武王说,魏国已经同意和秦国组成联军,但是要请大王慎重考虑,不要攻打韩国。并对向寿说,如果此事成功,那么所得功劳全部归于向寿。于是向寿回国,按照甘茂的吩咐原原本本地告诉了秦武王。过了没多久,甘茂出使魏国归来,秦武王特地赶到息壤迎接他,并询问他不要攻打韩国的原因。于是甘茂向秦武王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原来想要打通三川之地,必须拿下韩国的宜阳,宜阳虽然名义上是一个大县,但是它城高粮多,其实力可比拟一个郡。如果秦国要攻打此地,首先是大军长途跋涉,千里征战,其次所经之地都是凶险安分,想要攻打宜阳,十分困难。以上这些是客观上的原因,如果努努力还是可以克服的,但是还有一个人力上的原因,甘茂向秦武王讲了一个故事,叫做"曾参杀人"。曾参是孔子的弟子,儒家的重要传人。有一年曾参的母亲正在家里织布,忽然邻居气喘吁吁地跑了进来,说曾参在外面杀了人了。曾母当然不相信这种话,曾参是有名的贤者,怎么会做出这种违法乱纪的事情呢,于是继续安心的织布。过了一会儿,又一个邻居跑了进来跟她说了曾参杀了人了,曾母还是不相信,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曾母非常有信息。可是过了一会儿,又跑来一个人说了同样的事情。曾母终于坐不住了,赶紧翻墙跑了。甘茂想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呢?就是一个信任的问题。就连像曾参那样的贤者,他的母亲应该是最相信他的人了吧,可是你看,只要三个人来跟她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都吓得翻墙逃跑了,更何况甘茂呢。首先甘茂的贤明不如曾参,秦武王又不像曾母信任曾参那样信任甘茂,再加上嫉妒甘茂的人可不止三个,满朝文武看甘茂不顺眼的可多得很。这样一来势必引起秦武王对甘茂的猜忌,肯定会中断这次计划。说完这个有点久远的例子后,甘茂又说起了张仪的例子,张仪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凭着他一张口打破了山东各国的合纵计划,使秦国得以兵出函谷,逐鹿中原,可是天下人称赞张仪的人不多,称赞秦惠文王的人反而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张仪不是个完人,他虽然能力很强,但是得罪了很多人,那些人一直都在诋毁张仪,是秦惠文王一直坚持相信张仪,才使张仪建立了那么多的功勋。同样的例子还有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魏文侯生活于战国初期,就是他首先任用李悝实施变法,开启了各国变法图强的序幕。有一年他派乐羊攻打中山国,战事旷日持久,整整三年才彻底打败中山国。等乐羊凯旋之后,魏文侯拿出一筐的奏折给乐羊看,原来全都是诋毁乐羊的内容。乐羊吓得冷汗流了一身,向魏文侯表示攻下中山国全都是大王的功劳。甘茂只是一个外邦人,秦国朝堂上有樗里子,公孙奭等人用事,如果他们拿攻打韩国的事情说三道四,秦武王必定会听信他们,到时候事不成功不就,不仅甘茂要受到韩国相的怨恨,秦国也同样会背负欺骗盟友的罪名。基于以上的原因,甘茂才劝秦武王不要攻打韩国。秦武王很认真地听了这些话,他当即表示绝不会发生这种事,甚至可以和甘茂立下盟约。甘茂一看秦武王如此坚决,终于答应领兵攻打韩国,战事绵延了五个月之久,果然如甘茂所料,樗里子,公孙奭等人开始议论纷纷,而秦武王也有所动摇。甘茂听说后,只回复了一句话"息壤在彼",提醒秦武王不要忘记息壤的盟约。秦武王恍然大悟,继续派兵增援甘茂,终于在秦王的大力支持下,成功获得了宜阳之战的胜利,打通了秦国与周国之间最后的障碍,从此秦国与周国成了邻国。甘茂通过自己的智慧,提前预料到了事情的危机,并提前做好准备,化解于无形,他能取得如此高的地位绝非偶然。



八年(甲寅,前307)

1.甘茂率军攻打宜阳,五个月还攻不下。

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向秦王争说他的坏话。

秦王召回甘茂,想休兵不打。

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你忘记昔日的盟誓了吗?”

秦王说:“息壤还在那里。”

于是出大军辅助甘茂,斩杀敌人六万,最后攻占宜阳。

韩国宰相公仲侈亲自向秦国谢罪求和。

修远之思评: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终成就一统天下之霸业。这六世君主中,没有哪一个是吃干饭的。秦昭襄王嬴稷的哥哥秦武王嬴荡便是其中之一。在我们的印象当中,秦武王是一个赳赳武夫,虽然力能扛鼎,却因为缺少头脑,最终扛鼎而死。他死后秦国一度陷入夺嫡内乱,险些亡国那么这一位荒唐的国王,对秦帝国的建立,是否一点功劳都没有呢?恰恰相反,秦武王是秦国一统天下的关键所在。东出一直以来都是秦国所倡导的国策,因为秦人只有东出才有希望和未来。所以秦国一直以来都在打通东出的通道。秦孝公时期,通过商鞅变法,提升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终于从魏国手里夺取了河西五百里土地。秦惠文王时期,灭亡蜀国,使得义渠臣服的基础上,又击败了楚国,战败魏国,使得魏国割让上郡15城给秦国。甚至将黄河以西魏国的所有领土占领,并且在黄河东岸建立军事基地。秦武王时期,战败韩国,攻取宜阳,使得秦军东出有了最为重要的基地,为后来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秦武王时期,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攻占宜阳。那么宜阳到底多重要呢?为什么这一战的地位如此之高?其实宜阳这个地方,不仅秦国想要得到,楚国魏国也想要得到,而拥有该地的韩国,拼了命都想要保住。这块地属于四战之地,从宜阳出发,不管进攻周围哪个国家,都非常方便。这里既是韩国的西大门,也是秦国、魏国包括楚国所担忧的战略要地。秦国占领了宜阳,其实就是彻底宣告自己拥有了东出的基础。从此秦国彻底涉足中原战事,也在中原地区拥有了重要的军事基地。韩赵魏三国都是晋国分裂出来的诸侯国,他们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有联盟关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一方受到其他诸侯国的欺负,其他两国都会出手相助。这个时候魏国和韩国的确有联盟关系,如果秦国要攻打韩国夺取宜阳的话,必须要同时对付两个对手。当时的魏国十分强大,这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秦武王只能通过挑拨他们的联盟关系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他派甘茂出使魏国,与之结盟,答应事成之后一起分享利益,魏国大喜并且表示愿意出兵相助。那么魏国到底有没有出兵呢?其实是没有的,但是他也没有出兵相助韩国。当时的魏国采取了作壁上观的做法,它想要坐收渔翁之利。而真正帮助韩国的其实是东西周,宜阳不仅是韩国重要的屏障,也是周王室的屏障。他们通过宜阳与韩国联合在一起,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国,这才得以存活下来。所以说动了宜阳,不仅是将弱小的韩国给分裂了开来,更是将周王室至于生死边缘,而整件事对魏国并没有什么坏处。秦武王出兵宜阳的时候,其实压根没指望魏国动手,只要魏国不出手帮助韩国,那他就已经非常满足了。那么在秦武王拿下宜阳以后,他又该如何面对魏国呢?其实他也根本不用对魏国做出任何交代,毕竟彼此心里都清楚。要说魏国真正对秦国相助的地方,那就是甘茂了。甘茂本人就是魏国人,所以他能够在两国之间来去自如,本身就肩负着两国国君的期望,他就是处理两国关系最好的纽带。当时甘茂已经稳住了魏国,而秦武王也已经让甘茂带兵进攻宜阳。不过因为这里是韩国的门户,所以韩国在这里派遣了重兵把守。秦武王围城五个多月,都没办法打下宜阳城。眼看着秦军的士气已经低落了,这个时候右丞相樗里疾开始泼冷水了,希望秦武王撤军。无奈之下秦武王打算让甘茂班师回朝,可是甘茂写了一封信给秦武王,提醒秦武王秦魏息壤之盟的事情,当时秦武王可是说好了要坚定不移地支持甘茂的。想到这里,秦武王终于再次增兵五万支援甘茂。得知秦军有了增员,韩国这边也不敢小觑,立刻也派去了大将公叔婴支援宜阳。大战再次爆发,秦军这一次终于击败韩军,不仅拿下了宜阳城,而且还斩杀了6万多韩国的士兵。秦武王在这里建立军事基地,从此拥有了争霸中原的地理资本。这个时候韩国无奈之下,只好选择求和,送去了无数金银珠宝,这才换取了秦武王的满意。不过宜阳已经是秦国的领地,这是不可更改的了。秦国的历代君主都是比较有战略眼光的人,秦武王为了夺取宜阳,不惜增兵五万,舟车劳顿,不远千里。目的很简单,只是希望秦国在中原地区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除了这个目的以外,秦武王还在布局。为了能够东出,秦国必须要一点点积攒自己的实力。宜阳这块地方现在来看,可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将来秦国要东出的时候,至关重要。秦军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韩国承认丧失宜阳的控制权,从此也将秦国这条狼给放进了中原地区。秦国一旦杀进中原,那天下的局势可就难以预料了。毕竟对天下而言,这只是一小步,但是对秦国来说,却已经是迈出了一大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秦国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去积累,这才在最后拥有了夺取天下的能力。秦武王的宜阳之战,或许会被我们给忽略掉,却永远不会在秦国的历史上,被人遗忘。

2.秦武王喜欢和人角力戏耍,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此官至高位。

八月,秦武王和孟说举鼎游乐,力竭脉断而死;孟说全族被诛。

武王没有儿子,异母弟稷在燕国为人质,秦人迎接他回来即位,就是昭襄王。

(秦昭襄王,别名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他早年在燕国做人质,即位初期,由其母当权,魏冉为宰相,亲政后施行远交近攻策略,发动长平之战大胜赵军,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结束周朝统治,于公元前251年去世,谥号为襄。)

昭襄王的母亲芈八子,是楚国女子,也就是宣太后。

3.赵武灵王向北经略中山一带,到房子,接着又到代,北出塞外到无穷,向西又到黄河,登上黄华山。

他与肥义商议教人民服胡服,学习骑马射箭,说:“愚笨者所讥笑的事,贤能的人却能明察。即使举世都讥笑我,对于胡地和中山,我还是一定要据为己有的!

于是命令人民穿胡服。

全国人民都不愿意,公子成更借口生病,不肯上朝。

赵王派人请他说:“一家之中要听令于亲长,一国之内要听令于君王。现在我令人民改变服装,你却不听从我,怕天下都会责备我令不行于上。治国有常法,最重要的是以便利人民为本;为政有常规,最重要的是能贯彻命令为上。施恩德要先及于百姓,行法令要先行于亲贵,因此,我希望你能明白大义,以成就穿胡服的政策。”

公子成听后再拜叩头说:“臣听说中国行圣贤之教,用礼乐之制,为偏远国家的观瞻,蛮夷外族效法的对象啊。现在王舍弃这些优良的传统,而服胡人之服,改变了古人的常轨,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希望深思熟虑啊!

使者回去报告赵王。

赵王亲自去请他说:“我国东方有齐国和中山,北面有燕国和东胡,西境与楼烦和秦、韩二国的边界接壤。现在如果没有骑马射箭的守备,那么如何能够防守得好呢?从前中山凭恃齐国的强兵,侵犯暴掠我土地,逮捕我人民,引河水围堵鄗邑;如果没有我社稷神灵的护卫,鄗邑几乎守不住啊。先君深以为耻,因此我改变服装,练习骑马射箭,想要防御四境的兵祸,洗雪中山的积恨,你为了顺应中国传统习俗,厌恶改变服装之名,忘记了鄗邑事件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

公子成这才服从命令,赵王赐他胡服;第二天他穿着胡服上朝。

这时,赵王开始颁布改穿胡服的命令,并且叫人民练习骑马、射箭。



九年(乙卯,前306)

1.秦昭王派向寿去划定宜阳疆界,安抚宜阳人民,又派樗里子和甘茂攻打魏国。

甘茂劝秦王把武遂还给韩国。

向寿、公孙奭向秦王争辩此事,秦王不采纳,从此怨恨甘茂,说他的坏话。

甘茂害怕,停止进攻魏国的蒲阪,潜逃而去。

后来樗里子和魏国讲和休兵。

甘茂又投奔齐国。

2.赵王进攻中山,到了宁葭;西略胡地,到了榆中。

修远之思评:赵灭中山之战是中国战国时代中期的战争。从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国房子到公元前296年并吞中山国结束,共计12年的时间,赵国不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连成一体,领土的扩张也使国力强大起来。)

林胡王献上骏马。

归国后,派楼缓往秦国,仇液往韩国,王贲赴楚国,富丁赴魏国,赵爵往齐国;代相赵固负责胡地,以征招各国士兵。

(楼缓,战国时期赵国人,赵武灵王的大臣。前后侍奉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两位著名的君王,活动时间跨度有四十多年,投秦后多次损害赵国,将赵王的愚蠢暴露无遗。)

(仇液,又作仇郝,战国赵国人,宋国的相国。)

(王贲,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

3.楚王和齐、韩二国合纵相亲。

十年(丙辰,前305)

1.出现彗星。

2.赵王发兵攻打中山,占领丹丘、爽阳、鸿之塞,又占领鄗、石邑、封龙、东垣。

修远之思评:当时赵国除了有强秦的威胁外,中山国也是赵国的一个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时期复国后,便雄据在河北中部一带,几乎将赵国一分为二。在赵武灵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齐、魏两国的支持,侵略赵国,成为赵国安全的最大威胁,所以当时的赵武灵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基于这种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除了有胡服骑射的改革计画外,还打算发动消灭中山的战争。

中山献上四城请和。

3.秦宣太后的异父弟叫穰侯魏冉,同父弟叫华阳君芈戎;秦王的同母弟叫高陵君、泾阳君。

(芈戎,别名辛戎,楚国人,秦昭襄王舅舅,长期执掌秦国朝政,与高陵君嬴悝、泾阳君嬴芾、穰侯魏冉并称四贵(一说与宣太后、魏冉并称三贵)。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初封华阳,号华阳君。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秦取楚新城后,又封新城,号新城君。其被封侯主要是因效力于其姐秦宣太后,与异父兄弟穰侯魏冉(楚人)把持秦国朝政,其姐秦宣太后芈氏长期执政秦国,形成亲党专政格局,打破秦国重用客卿的惯例。)

其中以魏冉最贤能,从惠王、武王时开始,就担任要职,办理政事。

(魏冉,别名魏厓、魏焻,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他拥立了秦昭王,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后被秦王罢免,“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卒于陶邑。)

武王去世,几个弟弟争位,独魏冉极力拥戴昭王。

昭王即位后,派魏冉做将军,戍守咸阳。

这一年,庶长壮和大臣、诸位公子计划叛乱,被魏冉诛戮。

事情牵连到惠文后,都不得善终,悼武王后流亡魏国,其他秦王的兄弟,凡参与此项事件的,魏冉都把他们杀掉。

由于秦王年少,宣太后亲自处理政务,派魏冉把持朝政,声威震撼秦国。



十一年(丁巳,前304)

1.秦王和楚王在黄棘缔结盟约;秦国把上庸还给楚国。

十二年(戊午,前303)

1.出现彗星。

2.秦国占领魏国的蒲阪、晋阳、封陵;又占领韩国的武遂。

3.齐、韩、魏三国因楚国违背合纵之约,于是成立联军攻打楚国。

楚王派太子横到秦国做人质求救。

秦国客卿名叫通的率军营救楚国,三国才撤军离去。

十三年(己未,前302)

1.秦王、魏王和韩国太子婴在临晋开会,会后,韩国太子先到咸阳,然后归国;秦国把蒲阪归还魏国。

2.秦国有一位大夫私下和楚国太子争斗,楚国太子杀掉他,逃回楚国。

十四年(庚申,前301)

1.日全蚀。

2.秦人攻占韩穰。

3.蜀郡守嬴煇背叛秦国,秦王派司马错前往杀了他。

4.秦国庶长奂会合韩、魏、齐三国军队攻打楚国,在重丘打败楚军,杀死楚将唐昧;最后占领重丘。

5.赵王发兵攻打中山,中山君投奔齐国。

十五年(辛酉,前300)

1.秦国的泾阳君到齐国为人质。

2.秦国的华阳君发兵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首三万人,杀死将领景缺,并占领楚国的襄城。

楚王恐惧,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来求和。

3.秦国樗里疾去世,派赵人楼缓做丞相。

4.赵武灵王疼爱幼子,想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亲见他即位。



十六年(壬戌,前299)

1.五月戊申日(五月无此日),百官朝贺太子,赵武灵王把国位传给何。

新王拜祭祖庙后,出而临朝,大夫皆为臣下。

其中派肥义为相国,并辅佐新王。

赵武灵王自号为“主父”。

主父想让新王掌理国政,于是身穿胡服,率领士大夫巡行西北的胡地,将从云中、九原向南进击咸阳,伪称自己是使臣,进入秦国,想借此观察秦国的地形和秦王的为人。

秦王毫不知情,宾主相见之礼毕,惊异他的仪态雄伟,不是人臣所应有的风度,派人追赶他。

主父已经脱身出关了,仔细探问之下,才知是主父。

秦人都大吃一惊。

2.齐王和魏王在韩开会。

3.秦人发兵攻打楚国,占领八座城池。

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以前我和王结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派太子到我国为人质,两国相交甚欢。可是太子杀死寡人的大臣,不辞而逃。我实在非常生气,才派兵侵扰贵国边境。现在听说王已命令太子到齐国做人质以请和。我国和贵国国境相接,嫁女娶妇,彼此亲近;可是现在二国交恶,无法再统率诸侯各国。我希望和君王到武关会面,彼此约定,缔结盟约,然后离去,这是寡人的愿望啊!”

楚王很担忧,想去,惟恐受骗,想不去,但又怕秦国生气。

昭睢说:“不但不能去,还要出兵加以防御!秦如虎狼,有并吞诸侯之心,不可相信啊!”

怀王的儿子兰劝他前往,怀王就到秦国去。

秦王命令一位将军假装自己,在武关埋伏军队,楚王一到,就闭起关门,劫持了他,一同西行,到咸阳,在章台朝见秦王,如同属国朝见之礼,并胁迫楚王割让巫及黔中郡。

楚王想先缔结盟约,秦王想先得到土地。

楚王生气说:“秦国欺骗我,又强迫我割让土地!”便不答应。

秦国就拘留了他,不放他回国。

楚国大臣们十分担扰,互相谋划说:“我们的君王在秦国无法回来,被迫割让土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秦二国联合起来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

想拥立目前尚在国内的王子为王。

昭睢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他国,现在又想违背君王的命令而拥立庶子,不合适!”

就运用方法来到齐国伪称楚王去世,想请太子还楚。

齐湣王召集群臣商议,有的说:“不如拘留太子让楚国割让淮北。”

齐国丞相说:“不可!如果楚人在郢中另立他王,这样,我们既空执这无价值的人质,又让天下认为我们不行道义。”

有些人说:“此说并不尽然,如果楚人在郢中另立他王,就和新王交易说:'给我下东国,我为王杀死太子。否则,将和秦、韩、魏三国联合拥立他为王。'”

齐王最后采用丞相的计谋,护送楚太子回国。

楚国人才立他为王。

4.秦王听说孟尝君十分贤能,就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孟尝君到秦国来。

孟尝君到来之后,秦王任用他做丞相。



十七年(癸亥,前298)

1.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做秦国丞相,必定重视齐国的利益而忽略秦国;这样秦国太危险了。”

秦王就改派楼缓做丞相,囚禁孟尝君,想杀害他。

孟尝君派人向秦王的宠姬求救,宠姬说:“我想要先生的狐白裘。”

孟尝君有一件狐白裘,已经献给了秦王,无法答应宠姬的要求。

幸好食客中有擅长偷窃的,进入秦国仓库,偷出狐白裘献给宠姬。

宠姬才替孟尝君在秦王面前说好话,送他回国。

后来秦王后悔,派人追他。

孟尝君来到关下,关门已闭,按照秦国的常法,鸡鸣启关,放旅客出入,此时尚早,而追兵将至,食客中又有擅长鸡鸣的,便学鸡鸣之声,田野人家的鸡听到,都跟着叫了起来。

孟尝君才能够脱身回国。

(修远之思评:孟尝君:食客三千

2.楚人告诉秦王说:“靠我们祖先的保佑,楚国有君王了。”

秦王非常生气,兵出武关,进击楚国,斩首五万人,攻占了十六座城池。

3.赵王封他的弟弟为平原君。

平原君喜好贤能之士,供养的食客常多达数千人。

(赵胜(平原君,?-前251年),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赵国贵族。)

其中公孙龙擅长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以客人之礼待他。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字子秉,赵国邯郸(今河北邯郸)人。“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诡变学”的祖师。公孙龙能言善辩,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至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认为对于 “坚白石”,“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强调视觉与触觉的差异故“坚白石二”。又分析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强调“白马”(个别)与“马”(一般)的区别,得出“白马非马”的结论。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孔穿从鲁国到赵国,和公孙龙辩论奴婢三耳,公孙龙分析得十分精辟,使孔穿无法回答,不久,孔穿告辞出来,第二天去拜会平原君。

(孔穿,男,汉族,字子高,中国战国时期鲁国(今属山东省)人。孔箕之子,孔子的6世孙。)

平原君问道:“公孙龙很有辩才,先生认为如何?”

孔穿回答说:“是的。公孙龙很有辩才,几乎能使奴婢生三耳了。虽然如此,实际却不可能!我想再请教先生:现在辩论三耳的成立十分难得,却不实际,辩论两耳的成立十分容易,但却是事实,不知道先生是相信容易而实在的,还是相信难得而不实在的呢?

平原君无法回答。

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先生不要再和孔子高辩论了!他的义理胜于言辞;先生的言辞胜于义理,凡言辞胜于义理的。最后必被别人折服。”

邹衍经过赵国,平原君请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之说。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战国末期齐国临淄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创始人,主要学说是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又是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因他“尽言天事”,当时人们称他“谈天衍”,又称邹子。他活动的时代后于孟子,与公孙龙、鲁仲连是同时代人。著有《邹子》一书,《永乐大典》等将其列入道家部。)

邹衍说:“不可。因为辩论是在分别事物的品类,使各不相扰,列序事物不同的情况,使各不相乱。发挥意义,疏通宗旨,使人明白所说的事实和道理,而不以专门从事迷惑人为目的。因此,辩胜的不失去他的立场,辩败的也能获得所求的真知。像这样,还可以去辩论。否则,彼此以虚文互相伪辩,饰浮词去取信于对方,立巧譬以转移论旨,引人到迂远的境地,无法明了其真意,这样就违背了辩论的正确方法。纠缠纷乱,争论不休,以后停者为胜,如此是非混淆,不能无损君子的行径,我不去做。”

全座的人听后,都认为他说的很对。

从此,公孙龙被贬退,不受重视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