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医养生从面诊开始!

 寻医文化 2021-11-19

中医认为“绝色容颜”是本质在于气血的充盛,年老色衰的原因是人体气血的亏损。若要保持青春的容貌,气血的盛衰至关重要,气和血都是人体的物质基础,且气血具有充实滋养脏腑和百骸的作用,使机体各脏腑高速运转。另外,面部是能够汇聚整个机体的反馈信息,一张脸可反映病邪的性质和深浅、病邪的部位。中医将面部视作地图,划分为各个区域,每一个区域都对应各个脏腑。同时,中医强调“司外揣内”,即从面部的异常找到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又诚如,“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内外相通,相互显现。看脸识病,不只是中医诊病的精髓,还为现代美容提供了新的内涵。总而言之,面诊就是分面区、诊面色、看官窍、治疾病。


01
身体好不好看脸色就知道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面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代表着气血的旺盛和脏腑功能的正常。当然,面色同样受天气、地域等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人生来具有的面色是不会改变的。若一旦各个分区的面色出现改变,必然预示着脏腑的病变,中医称为“五色主病”。

五色主病理论是面诊的重要内容,五色对应五脏:青-肝、赤-心、黄-脾、白-肺、黑-肾,根据五色的改变,找到病区。

青色   因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以面色发青。

赤色   热邪侵袭血脉,热破血行,血脉扩张,赤色主见于热证或是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因此赤色也见于戴阳证。

黄色   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气血不足,面色见黄。若湿气蕴结,亦面色发黄。

白色   气血亏虚,不能荣于面,面色发白或是阳气虚衰,无以推动血液上行于面。 

黑色   肾虚水泛,寒湿停聚,下注胞宫或上泛于眼眶,见于女性寒湿带下、眼眶发黑。肾阳虚衰,失于温煦或血脉淤堵,面色发黑。


02
从面部看脏腑找病位

如图所示:阙上-咽喉;印堂-肺区;阙下-心区;下极、山根-肝;肝的左右两侧-胆区;鼻头-脾胃;鼻翼两侧-胃;颧骨下方-大肠;颊部下方-肾;鼻翼两旁上方-小肠;人中-膀胱、子宫。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四大诊法,面诊也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学会找面区和看面色是面诊精髓。不仅是诊病的关键,也可以指导日常的养生保健,达到中医治未病的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