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现在的存款,可以支撑几个月不上班?八零后的回答让人心酸

 百万码字姬 2021-11-19

前几天这样一个话题冲上了热搜:

如果现在你裸辞了工作,你的存款可以支撑你几个月不上班?

上万网友参与了投票,结果让人心酸:

认为自己能撑一年以上的,只有27%;

而认为自己现在就“撑不住了”的,比例高达42%。

面对生活的重压,大多数中年人都在苦苦支撑!

单位里有个38岁的中年同事,最近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首先是他老婆所在的公司黄了,家里一下子少了一半的收入。

中年人没那么好找工作,这段时间,家里只能用同事一个人的八千月薪苦苦支撑。

两个月前同事的父亲在家里跌了一跤,住了十几天院。

老婆整天忙于面试,没有时间去照顾;

而同事呢,更不敢轻易请假——家里目前唯一一份能挣钱的工作,绝对不敢弄丢了。

他们家里两个小孩,姐姐今年小升初,弟弟上幼儿园。

今天姐姐要钱买教辅,买校服,明天弟弟要上兴趣班,要这要那,到处都是钱。

而目前他们家收入一个月就八千块钱,还要还房I贷,养两个小孩,还有四位老人。

同事最近看上去都老了许多……

明明才三十多岁,看着像四十多岁一样。

他感慨地说:

“对于中年人来说,有存款和没存款的人生真的不一样。

如果我现在能有一些存款,就能一定程度地抵御生活的风险。”

随着年龄的增加,小编也有类似的体会:

年轻的时候,没钱也不怕,反正没啥生活压力,钱没了再挣,工作丢了再找,分分钟的事儿。

但人到中年,职场竞争力下降,生活中各种压力,千头万绪。

中年人的生活就是这样的:

每天一睁眼,身边都是要依靠你的人,而没有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当人生遇到风雨,没有给你打伞的人,因为你自己就是那把伞!

前几天刷到一个热搜:

“人到中年,没舍得给孩子买一块68元的牛排。”

人到中年,压力最大的时候,裁I员,降I薪,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

种种压力一起袭来,快把这位中年父亲给压垮了。

所以说,特别是中年人,有一定的存款真的很重要。

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经典台词: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之前还在推上看到一名心理医生分享道:

“十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

多数人抑郁的根源在于,他的生活存在难以解决的困境,而这个困境通常跟钱有关。

如果能解决这个困境,他的抑郁程度就会明显减轻。”

前几年我听过不少这样的说法:

“会攒钱不如会赚钱,你有攒钱的毅力,还不如去努力赚钱呢。”

可是现实中,钱哪里那么容易赚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开源和节流一样重要。某种程度上,后者更重要。

在此小编给朋友们分享三个比较实用、有效的存钱方法。

1,“52周存钱法”

这是目前国际上都比较流行的存钱方法,适合多数人。

方法是这样的:

存钱人必须在1年52个星期里,每周存钱递增10元。

例如:第一周10元,第二周20元……第52周520元。

10+20+30+……520=13780

不可思议吧?

起始金额只有十块钱,按照这个方法存下来,一年竟然能攒一万多。

这就是“积累”和“坚持”的力量。

2,“365天存钱法”

这个方法跟第一个方法有点类似,区别就是这个方法存得更多,适合收入比较高的人群。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一年365天,是第几天就存当天数字的金额。

比如第一天存1块钱,第二天存两块钱,第15天存15块钱……以此类推。

这样能存多少钱呢?

效果图如下:

只要严格执行这个方法,一年能存六万多,是不是很惊人呢?

不过这个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最后一个月可能压力比较大,算下来要存一万多。

所以建议你可以随机打乱这365个数字,把年底大金额的存钱压力分摊到每个月,可能就会轻松一些了。

3,花“存剩下的钱”而不是存“花剩下的钱”

有点像绕口令?

小编来解释一下。

很多人发了工资之后,是先花掉,然后每个月剩多少存多少。

其实这种方式存不了多少钱,而且还容易超支。

不要高估你的自制力,世界上有趣的事物太多了,很容易就把钱花掉了。

如果你想存钱,更好的办法是:

发工资之后,先把你要存的那部分钱拿出来,单独放到一个账户里不要动,然后这个月就花你存钱之后剩下的那部分钱。

这样可以变相地抑制自己的购物欲望哦。

PS:

之前在其他的文章里分享了这几个方法之后,有同学说:

我一年的收入还不到六万呢!这存的钱都六万以上了,肯定不现实。

其实这些方法都是很灵活的,比如你可以把存钱的金额往前提一个小数点,之前是1元,你可以改成0.1元。

这样存下来,最后的总金额也是很可观的,一年也能攒好几千。

所以,重要的不是你存多少钱,而是通过这种方式,去建立一个“抗风险、可持续、理性消费”的健康生活观念。

讨论

现在的你,敢裸辞工作吗?

你现在的存款,够你几个月不上班?

欢迎评论区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