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心经》尺寸:长50.5厘米,宽6厘米 贝叶经就是写在贝树叶子上的经文,源于古印度。在造纸技术还没有传到印度之前,印度人就用贝书叶子书写东西,佛教徒们也用贝叶书写佛教经典和画佛像,贝叶经的名字由此而来。贝叶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用“斋杂”和“瓦都”两种文字写的,有的是用针刺的。它是研究古代西藏文化、语言文字、佛教、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原始资料 。 贝叶佛经,通常称为贝叶经。是指书写在贝叶棕树叶上的经文。 贝叶经贝叶经(康纳达语:ತಾಳೆಗರಿ, 泰米尔语:ஓலைச் சுவடி ),是起源于古印度,流传于中国西双版纳傣族以及东南亚、南亚诸国常见的佛经装订模式。取用贝叶棕树叶,煮过后晒干,刻上文字后用颜料使字明显,再组作书页,页边并涂以金漆,配有具保护性的硬底封面。 贝叶经由左而右、由上而下刻写,单面刻写完毕则由下方掀起反面继续刻抄,所以两面的刻抄方向不同,但方便于阅。通常贝叶经之叶数标示于每片贝叶“反面”之左上角。编目时着录其总叶数而非单面页数,另外着录其起讫叶码。 在贝叶尺寸大致有大、中、小三种尺寸,而同一部典籍的尺寸会是一致的。每片贝叶洞孔的位置一致以方便整部经典的固定。一部经典通常由300至数十叶组成,其叠放的高度则不等,有时同一落经典乃由数部典籍叠放一起,亦有同一部典籍由数落组成。每片贝叶的行数通常有9、10、11及12行等形式。 贝叶经被载以多种语文及字体,如缅文、梵文、藏文、缅文巴利语、泰米尔文等,各国间发展出的贝叶经抄刻、装潢及形式亦略有不同,甚至基于贝叶经抄刻目的之不同亦产生各种形式的贝叶经。 缅文贝叶经 是贝叶上镂刻以的缅文或缅文巴利语的贝叶经典。贝叶片片整齐叠放,整落贝叶的上下有护经板将其夹住,在贝叶经距中间相等距离处有两洞孔,以细木签将其上下贯穿,以固定整落贝叶经,之后再用两条绑绳,在左右处将其牢固捆绑,而贝叶经之外面则有包裹巾及饰带包起来。有的再加上一把分叶签,以协助读经者能分开相黏的叶面。 缅文贝叶经之叶码标示非数字标示记号,而由缅文子音之变化12音为一组的数值。同一套贝叶经含有数部经典,叶码有时会连续标示,而有些则另起叶码从“ka”开始通常使用铁笔将文字刻于贝叶上再用天然油涂抹在叶面上,使刻出的字迹能清楚显现。缅文贝叶经中,“kammavaca”是一种装饰性的典籍,每片贝叶仅刻写四行,字体状似罗望子种子而著称,华丽者有以螺钿来装饰字体。 这是尼泊尔十一世纪贝叶经。 一千四百多年前,正值我国隋末唐初,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鼎盛时期。许多来自佛教诞生地天竺的佛教经典,经西域辗转流入中土。其中,相传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迦叶尊者手书的梵文贝叶《心经》亦由菩提达摩带到古都长安。其后,又传给慧思禅师。 小野妹子(565-625),日本飞鸟时期推古朝政治家。以遣隋使身份来到中国。公元609年,即隋炀帝大业五年,推古天皇十七年,小野妹子携此《心经》带往日本,存于日本奈良法隆寺。现作为“重要文化财”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生活于距今三百多年的日本真言宗高僧净严和尚(1639~1702),是少有的梵汉兼通的书法家。其书法,无论梵文汉字,均达化境。1694年,他对梵文贝叶《心经》进行临摹、校勘和重新标音。此书法作品亦作为“重要文化财”珍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英国语言学家,梵文学者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将此悉昙体梵文贝叶《心经》转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等国。 以上为梵文《心经》的流传经纬。 法隆寺梵文贝叶《心经》 净严梵文贝叶《心经》书法 好友陈先生是佛教文物收藏家,收藏贝叶佛经多部,年代均在数百年以上。数月前,他在检视过程中,偶然发现数枚空白贝叶并转赠予我。这些贝叶光滑平整,洁白如纸,闻之尚有淡淡的熏香味道。突发奇想:何不效法古人恭录佛经于其上?历经多日,终以净严大师的梵文《心经》为范本,书写成贝叶《心经》一部。千年佛缘,延续至今。因缘际会,不可思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