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学生一张地图

 木香草堂 2021-11-20

(此文发表于20187月出版的《上海教育》杂志上)

 每当需要去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寻找特定的目标时,我们最希望拥有的一定是一张与此地有关的地图,上面越是详细地表明各种建筑设施的名称、各种类型的交通方式,我们越感到安心,只要按图索骥,就可以到达目的地。在玩大型拼图游戏的时候,我们也有类似的需求。面对一堆散乱堆在一起的插片,他们最希望知道的就是这个大型拼图完整的图形是什么,如果没有看到过包装盒外面的完整图片,很多人都会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下手。但如果给他看一下包装盒外那“小红帽和大灰狼”的故事图片,接下来的事情就变得简单多了。

 想想看,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此很相似?学生遇到的每一个新的事物,所要学习的每一节课、每一门课程,其实都是在面对新的问题、新的环境,因为完全陌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不适和恐惧,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能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目前在什么地方,预期的目的地在哪里,自己和目标之间有多大的距离,经由那些路径可以从现在所在的地方抵达目的地。但可惜的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典型的做法,是按照教材所给定的知识内容的顺序来实施教学,学生今天学习这个内容,明天学习下一个内容,经常性从一个主题直接跳跃到另外一个主题,学生不知道这些知识之间的关联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形成了怎样的知识结构或者说“学习地图”,所学的知识在“学习地图”中有着怎样的地位,起着怎样的作用。因此,学生很可能会错过这门课程的整体概念或“全局观”,不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如果把学习比作为一趟旅程,在旅行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别是怎样的角色呢?很多时候,教师充当了汽车司机的角色,他把所有的学生都装在车子里,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从起点拉到终点。学生就像外出旅行的游客,坐在汽车里看着外面的景致一闪而过,根本没有时间搞清楚它们意味着什么,就已经来到了终点。很多外出旅行的人回来之后对整个旅行的过程没有什么印象,原因就在于此。他们外出之前没有看过地图,没有做过路线的规划,不清楚整个旅程的目的和意义,不了解最美的景致美在哪里,所以当一个个景致从自己的面前流过时,他们无动于衷,无法和这些景致产生共鸣,自然也就不会有仔细观察和了解的欲望了。如果学习是一趟旅程,学生就不应该做乘客,而是去做司机,根据“学习地图”去规划行进的路程,确定前行的方向。当学生对学习的目标和内容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时,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预判,并选择适合的路径向目标靠拢。一步步逼近目标的过程,也让学生和教师对学习的进程有了更多的期待。

 “学习地图”可以由多种形式来呈现。就某一节课来说,教学目标往往是比较清晰的,它就是学习的终点,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厘清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基础是什么,也就是起点在哪里,并明确要从起点终点,需要完成那些事情。这本身就是一个绘制“学习地图”的过程,这个“学习地图”可以通过概念图、逻辑关系图、表格、文字、图表等多种形式呈现。我曾上过高中物理(人教社版教材)中的“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这节公开课,在课堂上就花了一段较长的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地图”,明确学习的起点是开普勒三大定律、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终点是得到万有引力定律,而要从起点到达终点,需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判断太阳与行星之间存在引力,二是如果存在引力,遵循什么规律?三是用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来表达引力的大小,需要做哪些简化处理?四是如何根据开普勒定律推导出万有引力定律。学习的路径清晰了,学生学习的激情也被激发起来了。

 一个单元、一个模块的“学习地图”,也可以通过上述方式呈现给学生。由于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未知的知识也较多,而且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学习的路径往往是多元的,这种情况下,“学习地图”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教师不仅要提前告诉学生单元、模块的地图,更需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状况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帮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拾级而上。

 在让学生获得“学习地图”时,要注重课前检测,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基础;要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将目标牢记心中,并知道应该掌握什么,明白自己目前的知识量、技能与教学预期目标之间的距离;要注重过程评估,让学生始终对照地图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关注阶段性任务的达成情况。

 给学生一张地图,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很有意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