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

 学生有礼111 2021-11-21

文 |周岭  · 主播 | 安东尼

来源 | 清脑(ID:QingNao_)

图片

不久前,我和几位好友聊起一些往事时,发现他们提到的很多事情我都没有了印象。

我只是模模糊糊记得有这件事,很多细节都像是第一次听到,就像我自己当时不在场一样。

这让我忍不住问了自己:这些年我都做了什么?

闭上眼细想,却什么也想不起来。

生活就像无声的溪水,每天从身边流过,定睛一看,什么也没有留下。

那一瞬间,我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失重感,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人生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情绪,我决定用笔记录生活。

2010年元旦,我准备了一个日程本,写下第一笔记录。

从那天起,我的生命才开始有了清晰印记,此后,再也没有中断过。

图片

不知不觉间,这件事已经持续了十多年。

图片

从日志到反思

记录时间让我提高了我对时间评价的敏感度。

因为每记录一笔浪费掉的时间,心里就会有一种愧疚感。

进而就会不自觉地希望自己能够减少这种时间。

但,这种记录还是比较浅层次的,每天做的事情都很琐碎。

看着密密麻麻的日志,也不禁会想:自己到底在忙什么?

人,大概就是这样,都希望自己的一生能过得更精彩些。

于是在流水日志的自然审视下,我对高效和有意义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渴望。

直到2017年,我读了成甲的《好好学习》,觉得书中关于“每日反思”这个做法很妙。

它相当于一个深度版本的日志记录。

只需每天花一点点时间,对当天最触动自己的事情或感悟进行复盘,就可以保持对生活更深的觉知。

这些反思让我真真切切地审视了自己的状态和目标,也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写作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通过反思,我能越来越多地觉知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无需外界的帮助,就可以从小处不断地完善自己。

图片

图片

大道至简

为了让大家看清它,我先介绍一下自己写“每日反思”的方法。

其实很简单,就是留意每天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

不管这个点是令人喜欢的感悟,还是令人难受的困惑。

只要它在心头燃起火花或挥之不去,就把它摘取下来,记录到文档里复盘。

而复盘的方式通常只需三点:

1、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2、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3、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有时候只有几句话,有时候可以写上数千字,视心而动,视情而定。

只要能让自己更好地看清问题,并发生改变就好!

比如,有一次被领导批评,他用语刻薄,让我当场就想怼回去。

不过在当天的反思中,我认真分析了他的批评,觉得指出的问题还是很到位的。

虽然他情绪不好,但出发点也是希望我能变好。

而且他脾气向来如此,对大多数人都这样,并非单独针对我。

想到这我当即就释然了,并且自己学会了一招:无论何时,都要把对方的情绪和意见分开来对待,这样即使在最糟糕的事情中也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有反思的生活,就好比每天在时间的溪流中拾取一块闪亮的小石头,然后精心打磨。

不久之后,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有了一大袋认知晶石,这些认知晶石就是我们生活的印记和结晶。

有了这些认知晶石打底,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将远远超过那些不反思的人。


甚至,我们可以在很早的年纪就有着比同龄人更高的认知水平。

图片

图片

恍然大悟

“每日反思”至少暗合了三大底层原理。

一是符合“触动学习法”。

这个方法很科学也很重要,是每日反思需要面临的第一道关口。

很多人也写日志,但内容多是自己一天干了啥,表达表达自己的情绪,碎碎念一下就完了。

这样的日志不是反思,它和反思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它没有触动点,少有深入的原因分析和措施提炼,只是在舒适区内释放情绪。

好的反思,是去感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因为这些点正是自己成长的舒适区边缘。

而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成长是最快的。

二是运用了“元认知”。

元认知的要义在于审视自己的感受和思维,进而发现不足之处,加以改进,以最低成本纠正自己的认识偏差。

而写“每日反思”的时候,正是自我审视的过程。

在反思中,我们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复盘当时短暂的思维过程,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进而优化出更好的认识角度。

长期练习,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认知水平和选择决策能力。

使我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陷于情绪无法自拔,或是无力做出更好的决策。

元认知能力是人类的终极能力,一旦开启,自我觉醒就会发生。

我有幸从混沌走向觉醒,正是有赖于“每日反思”的帮助,是它帮我开启了元认知。

三是遵循了“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要义之一就是带着清晰的要领点去学习。

比如在练琴的时候,如果只是不动脑子地一遍一遍弹奏,其实是很难提高的,徒耗时间罢了。

好的练习应该是带着非常明确的问题或要领点,然后反复地去琢磨这些部分,进步才会很快。

推开来说,我们的生活也是一样。

如果只是随波逐流地生活,不动脑子地一天一天度过,我们顶多算是增长了一些年纪。

但如果能带着要领点去生活,我们就会成长飞快。

以上三大原理足以让人对“每日反思”刮目相看,也足以证明反思的强大力量了。

另外,“每日反思”还有至少以下三个好处:

1、它可以节省我们的生命。

比如,我们脑袋里会时不时突然冒出一个灵感,那种对生活的顿悟让人神清气爽,亢奋异常。

但是,如果不注意记录,很可能转眼就忘了。

灵感虽然是一瞬间冒出来的,但背后却是很长一段生活经历的积累。

我们上次没有抓住,这次只能重来一次,如果还抓不住,以后还会不断地重来。

如此反复,我们的生命就会变得非常浪费和低效。

所以,当头脑中有什么想法或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记下来。

哪怕是一两个关键字也行!

回头再整理、打磨,把这个认知放大,就会比其他人节省了一段生命。

2、它可以提高我们感知细节的能力。

2017年1月,我从李笑来的分享《不一样的世界》中得知了这个概念——感受细微变化的能力。

在不反思的情况下,我们必然会过得很粗线条。

而反思可以提高我们感知生活的颗粒度,从微小的事件中捕捉到感触和关联。

一个动作、一句对话、一个场景、一个选择、一个难受、一个喜悦……都会让人产生感悟。

甚至,只要心中有每日反思这件事,自己对生活的觉知度都会大大提高,因为你需要从中发现素材。

感知越精细,自我完善也会越精细。

越是好的反思,所着眼的点往往也越细微、越细小。

3、它可以让我们正视痛苦。

我们的人生无非就是由“喜悦、平淡和痛苦”组成。

喜悦,人人都喜欢,但很容易忘却和不珍惜;

平淡,容易让人麻木,丧失觉知;唯有痛苦,人人避之不及。

面对痛苦,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难受,而接下来的第二个反应,正是我们能否成长的分水岭:

少数人会选择正视痛苦,反思错误本身,而大多数人选择逃避,沉浸于负面情绪。

一个痛苦若是不跨过去,它就会不断地轮回出现。

因为问题没有解决,同样的场景一出现,就必然会再次遇到它。

只有正视它了,跨过去了,它才不会来纠缠,所以,逃避是无用的。

而反思,天然有正视痛苦的力量!

事实上,只要你去反思,去坐下来写,你就会发现,痛苦哪里是什么坏事啊?

那简直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信号与提示!

反思的时间长了之后,我们甚至会产生这种心理:

只要有困难或不舒服的事情出现,心里就会暗喜——自我提升的机会又来了!

遇困则喜,这是多好的人生状态啊!

这种状态可以主动消除人生90%的烦恼,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做了。

图片

图片

开始行动

这几乎是一个完整的反思教程了,如果你愿意从此开始每日反思,定会有所收获。

不过,据我对众多实践者的观察,有些反思误区你最好提前了解一下,省得自己走弯路。

一是不要被形式所缚。

比如很多人以为“每日反思”必须得一天不落,以致偶尔中断就气馁放弃。

其实“每日”只是提醒我们要持续行动,偶尔几天中断了也没有关系,把反思的关键词先记下来,等有空了再整理就好。

如果真的一点感触都没有,那不写也没有关系。

请谨记: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而不是形式的完美。

所以,哪怕只有一句话,且这句话让自己发生了改变,那么反思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二是尽量提炼认知点或行动点。

不要沉溺于情绪释放或碎碎念。

因为反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所以要尽可能提炼出一个具体可操作的认知点和行动点,以指导后续的生活。

否则,很容易让反思变成日记,效用大打折扣。

三是罗列行动清单。

当反思足够多的时候,很多行动点就容易遗忘。

这时,建立一个行动清单非常有必要。

图片

没错,这就是我们手中的那一袋认知晶石。

时不时地去看一眼,就可以保证我们持续地行动下去。

四是对自己极度坦承。

因为反思是给自己看的,所以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

尤其在反思痛苦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极度坦承,把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挖出来。

即使内心的想法让自己感到极度难堪、羞耻,但只要它是真实的,就对自己说出来,承认它,并接纳它。


五是要多阅读。

很多人因为生活比较平淡,或在刚开始感知能力还不够强的时候,觉知不到触动点。

这个时候不妨去阅读,因为好的书籍都是高密度的思考,与智者交流,总会有触动你的观点和信息。

保持耐心,持续练习,你的感知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六是选择合适的记录载体。

一般我不推荐纸质,因为搜索不方便,所以电子记录比较合适的。

在手机上就可以写,非常方便。

图片

图片

过一流的生活


我一直很想知道,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到底在哪儿?

现在大致有了一个答案,那就是:觉知。

当一个人能够觉知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时候,就必然会主动做出新的选择。

就像我每次走到人群中,看到有人含胸驼背的样子时,就会不自觉地提醒自己要挺胸抬头,以免和他一样,显得没有精气神。

但我观察了身边的很多人,他们大多不以为然,甚至还会无意识地去“模仿”或被“同化”。

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中,有的人会随波逐流,而有的人则能主动跳出来觉知到环境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这一切都源自于个体的觉知程度。

觉知,自古以来都是精英的自我修炼方式。

古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近有曾国藩“反思为入圣之基”。

如今,这个世界不缺吃不缺穿,很多人的生活甚至堪称富有,但未必能过上一流的生活。

如果一个人缺乏觉知,即使锦衣玉食也感受不到幸福和喜悦,甚至还会被无聊、空虚和痛苦缠身。

换言之,即使你没有万贯家财,也可以通过提升觉知来增强自己感知世界、完善自我的能力。

有了觉知,我们就能慢慢过上一流的生活,即使它来得不会那么快。

作者:周岭。来源:清脑(ID:QingNao_),开启传递心智,探索个人成长方法论。有书经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