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油糕”,就得说起“黍子”。黍子是晋西北极其普通的一种小杂粮,生命力特别强。耐寒耐旱。黍子枝杆上的节,犹如竹子的节一样明显有序,骨节突出,坚硬刚健。 黍子还有一项其他庄稼没有的本事,一片黍子如果长得稀疏,它就会在根部奇迹般地长出三五株枝杆,由一枝独秀到兄弟成团。 这种现象叫“分孽”,如果雨水充足,这些分叉枝杆很快就会和主杆长得一样高,产量也会成倍地增长。 从黍子到油糕是黍子一生的最高境界,因糕与高谐音,有兴旺发达、节节高升的吉祥寓意,晋西北人逢年过节、生日祝寿、嫁娶乔迁之际做“油糕”庆贺自然是少不了的。 黄黄、软软的糕一口咬下去,扯得长长的,那种软粘、甜香的味道是已难忘的。 晋西北女子性情朴实温婉、热情大方,操持家务样样在行,都是做油糕的好把式。 刚从打谷场上收下来的黍子,颗颗圆润饱满,粒粒金黄耀眼。溜滑溜滑的,抓一把在手里,颗粒儿便顺着指缝儿直往外溜,仿佛在有意跟人逗乐。 黄澄发亮的黍子,焕发出一种诱人的气息,这气息隐约来自土地,阳光,雨露,也来自农人的汗水。 过年过节、儿女订婚、嫁娶,过生子、或是来了亲戚朋友都要吃一顿油糕,表示高抬贵宾,也祝福儿女们今后生活节节高升。 我最怀念小时候吃油糕的日子,村子里的石碾就“吱扭吱扭”开始转开了,把黍子去壳成米。然后用温水在大缸里浸泡一两天,用笊篱捞出滤干,乡亲们将泡发好的黍米在碾子上碾成米面,再用细密的“箩子”箩成细粉,谓之“糕面”。 将糕面用温水拌好,放在蒸笼上蒸熟,蒸熟的糕面要趁热蘸着凉水在案板上用力揉,揉的时候加入适量白面,这样可以降低米面的黏度,免得炸油糕时起泡。 用黍子做的糕面韧性很强,把揉好的面团切开,谓之素糕。 素糕蘸上麻油、白糖即可食用,柔软滑口,甘甜筋道。将素糕团切开,用手揉成条状,再用刀切成薄片,内包豆沙、白糖、拌菜,分别谓之豆糕、糖糕、菜糕。糕做好之后,就等待着下油锅炸了,榨油糕用胡麻油,那褐红色的胡麻油芳香浓郁、清雅醇正、风味独特,绝非其他品种的植物油可比。 当油锅烧开之后,把糕放到油锅里炸至金黄,即为油糕,观之黄澄鲜亮,食之酥脆爽口。油糕瓷实,吃了耐饥,于是就有“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之说。 油糕是一种低糖食品,老少皆宜,是不可多得的馈赠佳品和畅销市场的传统名特产品。由于做糕程序繁琐,还要用油炸,在过去,普通百姓平日里哪敢奢望,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 据说李自成当年进京当了皇帝,为了把每天都当作年过,就派人从老家陕北收来黍子做成糕,天天吃糕,日日过年,所以本应几十年的江山只坐了几十天。 从这个传说足以看出油糕在食品中所占的地位。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油糕作为一种传统食品,其文化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和发展,油糕已成为晋西北最具代表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