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中国长城博物馆

 hsgzlgg 2021-11-21

    中国长城博物馆是一座以万里长城为主题,全面反映长城历史和现状的专题性博物馆,为仿古式烽火台连体建筑。基本陈列由"历代长城"、"明代长城"、"建置装备"、"长城征战"、"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艺术宝库"、"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七个部分组成,展示了长城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长城建筑的结构与布局,历史上发生在长城内外的重大战役及长城沿线分布的历史名胜、人文景观,再现了长城内外兄弟民族长期共同发展、相互交融的史实及全国各民族、世界各国人民对长城的关心与爱护。展览集中了全国长城沿线各地出土的文物、标本精华,辅以翔实的历史文献、照片和模型,对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进行了详尽的表述。同时部分采用了高科技展陈手段模拟出长城攻战场面,烘托气氛,使它有别于同类馆的长城专题陈列,增添了可视性与趣味性。  

  

序厅

世界奇迹,历史丰碑。

导视图。


孙中山先生对长城的评价。

入口及前言

第一部分  两千余载  续建不绝

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短剑  战国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长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修建的长城,秦始皇在位时为防匈奴侵扰,把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接起来,西起临洮 , 东至辽东,长万里,后世称之为“万里长城”

展厅局部

秦武士。

秦始皇。

秦长城

  


  

  

  

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修建长度最长的长城。汉朝为防御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南侵,建筑防御的长城及沿边塞修筑的障、城、亭、隧等军事防御设施。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重创匈奴,修缮秦长城,复辽东故塞,置亭障堡塞于河西走廊及阴山以北。  

  

  

  

  

  

魏晋至宋元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并建立国家,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及辽金等政权都曾修筑长城。

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在黄河流域建立北魏王朝。为了解除北边游牧民族和东北部契丹的边患,效仿秦汉王朝防御匈奴的办法修筑长城。

建筑饰件  金

东魏立国时间虽不长,但为了防御北边游牧民族侵扰,也曾有修筑长城之举。

北齐王朝建立时期,北有柔然、突厥和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西边又有西魏、北魏、北周政权的威胁。为了加强防御,曾多次修筑长城。

双鸟剑

隋王朝为防御突厥、契丹、吐谷浑等民族侵扰而修筑长城。据史料记载,隋王朝修筑长城先后共有七次,西部是恢复秦汉及北魏长城,东部则延伸至海边。


北周是在灭亡西魏基础上创建的王朝,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地区。但北部草原地带突厥势力强盛,不断南下,为防御边地,北周继前朝传统,接着修筑长城。

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

       明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修筑了长城。在明朝200多年的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明长城东起今辽宁省鸭绿江畔,西抵甘肃省嘉峪关,跨越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市、自治区,绵延一万七千余里。明长城是中国历史上费时最久,工程最大,防御体系和结构最为完善的长城工程。


  


  

  

  

  

  

  

  

  

  

  

  

  

  

  

  

  

  

  

清代。

延庆州印

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过渡段,有居庸关的牌匾。

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雕像。

第二部分“恢宏巨制,绵亘万里”。展示了长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及体系、历史上发生在长城内外的重大战役以及长城的建筑结构与布局。

这一展厅是建在一段“长城”上的。

城墙下是长城关沟防御体系沙盘。

展厅局部。


长城的防御功能。

墙上挂着:《九边图》复制品。《九边图》是当时的边防地图。明朝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由当时精通边务的地理学家许论绘制,然后下发到边防军队留存,清初时努尔哈赤攻取辽沈地区时得到此图。在专家的眼中,此图是迄今传世最早的作品,它全面标绘和著录了明代北方的万里长城,是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制,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已为孤品。

墙上挂着:虎山长城、山海关、黄崖关、金山岭、居庸关、大境门、紫荆关、平型关、娘子关、雁门关、玉门关、嘉峪关等长城12个著名关卡的图片和模型,城垛边陈展着各种火炮。  

虎山长城

山海关

黄崖关

金山岭

 居庸关

大境门。

紫荆关。

平型关。

娘子关。

雁门关。

玉门关。

嘉峪关。

长城关照印版

下楼是北城锁钥。

烽传系统。

       烽传系统指防戍边兵用以报警而建筑烽火煫台,用以燃烟火传递军事信息的系统。其名称很多。如烽火台、烟墩、墩台、狼烟台等等。是利用烽火、烟气传递军情的建筑。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放火。

  


驿传交通系统。

    指在长城沿线设置的驿路军事交通,包括供递送公文的人员或往来官员暂住、换马以及保障军事物资运愉安全等的驿路城、递运所、驿站。

关沟防御体系模型。

       关沟是指从南口到八达岭这条狭长长沟谷,因沟内自古石居庸关而得名,历史上,从西北或东通往北京,进入华北平原,关沟这条路是重要的通道之一,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工朝迁都北京后,因为这条路直通北京和皇陵,为此明王朝为了加强防御,在沟内自南而北设置了由南口、居庸关、上关、八达岭关城(长城)等几道关组成的军事防线,紧守京师外围,其中八达岭长城处于长城线上,其余几道关属于关沟防御体系的纵深布置。明王朝在这一带派驻重兵,并配备佛朗机、架子铳、神枪、神箭、火药、雷石等轻重武器,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  

  

  

  

  

  

  

 征战。历史上发生在长城内外的重大战役。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指发生于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堡是位于中国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境内的一个城堡。坐落于居庸关至大同长城一线的内侧,是长城防御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正统十四年六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兵明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七月明英宗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八月至大同,闻前线战败消息后,王振决定回师。退至土木堡时被也先率军包围,军队死伤惨重,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1450年(明景泰元年)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京师保卫战。

       京师保卫战或称北 京保卫战、北京之战、明京师保卫战、明保卫京师之战。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的战争,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六日,明军主力在土木堡遭遇惨败,几乎全军覆没,明英宗也被俘,消息传到京城,皇宫上下惊慌一片。土木之变,使明王朝遇到严重的危机。危急之时,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加强战备。十八日,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京城大官富户纷纷南逃,有的大臣也主张南迁。于谦、陈循、王直坚决反对,主张保卫京师为天下根本。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

       也先挟明英宗要挟明廷之计不逞,遂于十月率大军进犯北京。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把明英宗放置在德胜门外空房内。十三日,于谦、石亨率军与瓦剌军战于德胜门外,瓦剌军大败。随后又转战至西直门进攻明军,也被明军击退。瓦剌军不甘失败,又在彰义门组织进攻,明军佯装失利,瓦剌军追到土城,被潜伏在民居内的明军火枪手阻击,死伤无数,不得推进。加上天寒地冻,京师外围守军的奋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解严。

       于谦和主战派官员领导和组织的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粉碎了瓦剌军企图夺取北京的野心,明王朝转危为安。

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又称庚戌虏变,是明世宗在位时期的一次蒙古的侵犯明朝事件。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鞑靼土默特部领袖俺答率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重赂俺答,请求勿攻大同,移攻他处。明世宗即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兵部尚书丁汝夔请问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因而丁汝夔会意,戒诸将勿轻举。诸将皆坚壁不战,不发一矢。于是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骚扰八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仍由古北口退去。事后,严嵩又杀执行他的命令的丁汝夔以塞责。因这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清军入关。

1644年(崇祯十七年)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兵入北京,大明崇祯皇帝殉国。李自成亲率农民军攻打山海关,此时清军进取中原,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无路可走,叛变引清军入关,李自成寡不敌众,败退。清军挺进中原建立了清王朝。

  

西汉军阵

       陕西咸阳杨家湾4号汉墓俑群展示的西汉军阵,骑兵已是独立的作战方阵。武帝时期,汉匈间几次重大战役,双方参战的骑兵总数将近二十万骑。

转射。


云梯(复制品)。

中国古代攻城战中用以攀城的攻城器械,也可用其登高观察敌情。云梯最早出现在春秋末期,后经各代不断改进。到了宋朝,其结构日臻完善。明朝以后,因其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便逐渐废弃。


  

  

  

  



包金马鞍。

  



霍去病墓(上)西汉中山靖王铁铠甲(下)。

  

  

  



绊马

石雷阵。

第二部分  恢弘巨制  亘绵万里

长城建筑结构。

长城不仅仅是一座城墙,更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沿途筑有城、墙、关、空心敌楼、烽燧等,反映了古代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

障墙。 

沿陡峭的山坡筑边墙时,为防止守城士兵暴露在犯敌视线或射程之内所建的、垂直于垛口墙的短墙。障墙上留有瞭望口和射孔。这种障墙是明代蓟镇长城所特有的防御工事。

匾额、碑石。

砖窑。

长城用砖。

长城用砖。

长城用砖。

长城用砖。

长城用砖。

长城用砖。

长城用砖。

长城门楼模拟景观。

 

  

  

  

  

  

长城的修筑。

       在长城的修筑过程中,劳动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因地形,用险制塞”,利用高山险阻修筑城墙,大河深谷作为屏障,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

  

  

  

  

  

  

  

  



守卫长城军民的居住、生活情况。

     长城把平时的备战和战时的用兵、屯田生产与戍守边防紧密结合起来,亦民亦兵,劳武兼作,且战且耕,以耕养战,使生产、生活、战斗形成了三位一体,使“常备不懈”的战略防御体系有了物质基础。



  

    

军屯戍边场景。

       汉代居延地区的长城和烽燧是为了切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阻截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现存遗址有三十余处,从出土的遗物来看,当时的官兵戍守是与屯垦相结合的。汉代军屯的管理体系为“开田官”。最高官吏是大司农。其职责是在确保长城边塞安全的前提下,管理屯田事物。军屯的主要劳动力是士卒。军屯为军队戍守长城边边郡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三部分:“长城内外,同是一家”。展示了长城沿线地区经济开发与繁荣,文化艺术以及长城沿线分布的历史名胜、人文景观,再现了长城内外兄弟民族长期共同发展、相互交融的史实。

  



       经济交流。长城的修筑及征战,隔不断长城内外兄弟民族的和睦相处及贸易往来。在历史进程中,长城沿线始终是连接各族人民经济交流的纽带。

汉  匈奴王金冠(上)唐  金刀鞘(下)

马具

钱币。

茶马互市图。

展现了北部和西北部少数民族,在指定地点进行以马匹等牲畜及畜产品与居住长城内的汉族换取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的贸易活动。

丝绸之路简图。

人物头像。

士兵。



文化艺术。

       长城是南北文化对话的纽带,历代的文人骚客,艺匠画师,帝王将相等的诗篇绘画及长城沿线的有关文物,是各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

绘画。

龙首车马组   元   

  

  



灵车组。

  

唐  嘉奖令(左)  文字瓦(右)

瓷器

       长城民间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围绕着长城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文姬归汉。 

      蔡文姬,名琰。东汉末女诗人,博学多才,精通音律。在汉末动乱中被掳,流落于南匈奴12年后被曹操重金赎回。文姬归汉后又带来了匈奴的乐舞歌辞,加深了中原对游牧民族文化的了解。

文姬归汉微型景观。

《胡笳十八拍》。

昭君出塞。

       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各部后到长安朝见汉元帝,并请求和亲。汉元帝将宫女王婧(字昭君)出嫁给呼韩邪单于。昭君出塞数十年,在她的影响下,汉匈关系一直处于和平相处状态,北部边郡出现了空前安定的景象。

“昭君出塞”雕塑。

 《昭君出塞图》

山海关的姜女庙及望夫石。

曹操《观沧海》

澄海楼

第四部分“浩气长存  发扬光大”,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世界文化遗产所受到的世界人民的保护以及长城在新中国外交史和旅游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结束语

  

临时展厅是《长城聚首——“一带一路”合作国家政要与八达岭长城友好交往》主题展。

前言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人类文明的巨著。自1954年来,八达岭长城先后接待了500多位世界各国元首、政府首脑以及众多的世界风云人物,日益成为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的重要平台。作为和平友谊的象征,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其博大的胸襟和中国人民向往和平的良好意愿。在新的历史起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和共建“一带一路”的宏伟倡议。为发挥长城文化在新时代国际文化交往的价值,服务首都功能定位,加强长城文化带建设,承载更多新的历史使命,展览将以100多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300多位国家政要与八达岭长城友好交往为侧重点,充分展示长城和平文化的内涵及中国人民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开创繁荣美好未来的愿景!本次展览内容共分为“中外交往 友好见证、和平使者 和谐万邦、世界共进 友谊长虹”三部分。从各角度出发,展现了八达岭长城作为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平台的重要地位。

序厅。

用卷轴元素设计而成的主背景屏幕似徐徐拉开,卷轴祥云的中国元素运用体现长城在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环屏配合演绎由长城聚首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升华,灯带根据影片氛围进行颜色变换。

中外交往 友好见证

       通过展出100多个“一带一路”合作国家的30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登临八达岭长城的珍贵照片、题词手记及获赠的礼品和纪念品,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出“一带一路”各国政要与长城的亲密接触,以及东西方文明的历史性交汇与定格。让跨越历史的古老长城成为中华文化交流的金名片,在对外交往的舞台上演绎更加华美的乐章。

  

1954.1.1-1978.12.31接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计72位。

其中有伏罗希洛夫、西哈努克亲王、西班牙王国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尼赫鲁、尼克松、田中角荣、巴基斯坦总统穆罕默德·阿尤布·汗 

1979.1.1-2012.12.31接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计407位。

其中有伊丽莎白二世、叶利钦、里根、小布什、拉宾、内塔尼亚胡 、卢武铉、奥巴马等。


2013.1.1-2018.10.21接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计36位。

其中有普京等


和平使者 和谐万邦

       本部分分为三个板块:长城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古丝绸之路见证中外深厚友谊、长城和丝路精神的友好传承。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将长城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进行深度阐述,让所有善良的人们都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之下,以长城为证,为世界人民呼唤和平。

世界共进 友谊长虹

  


礼赞区,以艺术化的空间营造长城文化氛围。

这个博物馆小而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