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春华|凝思班的孩子们(8)

 一棵树2021 2021-11-22

终于返校了,孩子们很兴奋,我也很高兴,我们又可以徜徉语文  

的课堂了。


课前稍作准备,计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写作指导——学会记事。

在此之前,浏览了好几篇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实录,尤其精读了钱梦龙老师的评论文章。留下最深的印象便是“老老实实教语文”这句话,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文本,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写作指导部分共计5个自然段,考虑到课前孩子们可能没有预习,首先让大家默读,了解每段的表达重点。

教室里很安静,孩子们默读着。不一会儿,大家读完了,很多用心的孩子还用笔勾画了文段中的重要内容。

接下来安排几个孩子大声朗读段落,分别是庄毅轩、周鹏、周博、易萱。

教室不大,朗读的同学声音响亮,碰到不熟悉的字词,会有“磕巴”的现象,等孩子读完了,再提醒强调,注音标识。

扎扎实实的教语文,依托语言材料,反复训练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经过概括,明确几个自然段主要的表达内容分别为:记事要完整,“六要素”灵活安排;记事要详略结合,突出重点;记事要有条理,有顺序感;记事要具体,人不离事,事不离人;记事要有真情实感。

知道以上写作要点,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顺利作文,“成品”漂亮。

开学以来,练笔三篇,每天辅以日记和每周为数不多的名著阅读批注、摘抄。

三篇练笔,都是写人的作文。批改中,我发现很多孩子在写人作文中,不大习惯给予写作对象外貌描写。

“写人作文中,刻画人物形象可以作用哪些描写方法?”说到描写方法时,我刻意饰以重音。

“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大家的回答几乎一致。

“写人的文章,最好能有外貌描写”,我继续嘚瑟,“文字是灵动的,透过文字可以激发我们无尽的想象力,有了外貌描写,人物形象就丰满了起来,跃然纸上”,我很得意地说。

“老师,我有问题。”马鸿同学提问了。

“你说。”要是刚工作那会儿,我会慌张,因为这个孩子的提问打乱了我的教学节奏啊。我预设的教学流程还没有走完呢?可是现在,必须明白:课堂是师生共同营造的教学空间。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激趣、质疑、思考、讨论、交流,应是经常出现的学习行为。

我们俩之间的对话吸引了其他同学的关注。

别慌,怕什么,老教师还怕学生提问。我不动声色地想着。

“老师,《秋天的怀念》为什么没有母亲的外貌描写?”

额!我真没想到这个问题。这回尴尬了。灵光一现,想到陈恕俭老师的观点——教师是“教练”,你得想法儿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真正的思考,才会有所谓的思维训练,久之,才会有思想。

想到这些,我随即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


“马鸿同学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现在请你们思考这个问题,然后讨论交流,稍后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我把抛来的皮球又抛了回去。

这一抛,背后有深意啊。课堂生成的问题,是语文能力的生成点,要瞬间捕捉。

大家安静了。很多同学把语文教材翻到《秋天的怀念》这一课,仔细地查阅所记的笔记,作思考状,但似乎无解。

“既然作者史铁生先生如此怀念母亲,为什么不在文中对母亲进行细致的外面描写呢?这该怎么理解呢?”再烧一把火,学贵有问,于无声处响惊雷。

有一会儿,讨论交流的声音渐渐小了起来,我请几个同学发言。这下让我惊到了。

“老师,作者是怀着自责、愧疚的情感回忆自己的母亲,因此文中没有出现外貌描写,可能是因为作者害怕见到母亲!”

“我觉得吧,作者后来知道母亲忍着病痛,用深沉而伟大的母爱,去体谅我,理解我,开导我,想想自己曾经对待母亲的态度,内心痛苦。不忍回忆母亲的外貌,而且母亲临老的样子很让人心碎。”

“还有,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主要写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所以主人公是作者自己。所以对自己的着墨多些,而对母亲的着墨要少些!”

孩子们的观点大体是以上三种。难怪说,相信孩子、支持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一定会给予你莫大的惊喜。今天我见到了。

“对于文中对母亲进行描写的文字,大多都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最容易动人的处理。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大家一脸萌呆。

“看看汪老师。学习回来后,有哪些变化?”

班里炸开了锅。

“汪老师,你的肚子似乎有大了些。当然,比以前似乎更帅了!”

“汪老师,以往你喜欢穿蓝色调的衬衣,这次穿了件格子衬衣。”

“汪老师,你皮鞋的颜色也变了。以前是黑色的,现在是棕色的。”

“你的个子好像也长高了!”

……(此处省略很多字)

“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这些都是细节。也可以说你们用眼睛给我做了细节描写!那么细节描写与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又是什么关系呢?”

下课铃响了,绝不拖堂。

“下课!”课有尽而问无穷。

这节课前天完成的,到现在我还无法忘记。最近阅读的相关书籍中,作者的观点,大多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

预设,讲究有效预设。有效的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

为了创新而创新,丢掉了文本。学生连文本都未进入就离开了,这不是创新。这不是语文课,是表演。

教学相长。学生进步,能促进教师专业的提升;教师进步,能引导学生向更远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