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薄囊蕨纲—蕨目(三)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11-23

薄囊蕨纲—蕨目(三)

10双扇蕨科

双扇蕨科,学名DIPTERIDACEAE。双扇蕨科属真核域、植物界、真蕨门、薄囊蕨纲、蕨目。土生较大型蕨类。根状茎长而横走,粗壮,木质,有管状中柱,被黑褐色坚硬刚毛状的鳞片。叶远生,单叶;叶柄比叶片长,光滑,上面有纵沟,基部不具关节;叶片及主脉多回两歧分叉,形成多数不等长排列成扇形的裂片,第一回分叉将叶片等分为两部分,然后各自再多回两歧分叉。叶脉网状,小脉明显,网眼内有反折而分叉的内藏小脉。孢子囊群小,圆形,点状或近汇生于联结的小脉上,无囊群盖,隔丝棒状或盘状;孢子囊少数,球状梨形,具有4行细胞的短柄,环带通常垂直,由12个增厚的细胞组成。孢子两侧对称,单裂缝,光滑。

本科1属,约有8种,产亚洲热带地区。中国有3种,分布于华南、西南和台湾。

只有双扇蕨属一属。我国有喜马拉雅双扇蕨,中华双扇蕨,双扇蕨(又称灰背双扇蕨)3种。

11.鳞毛蕨科

鳞毛蕨科,中等大小或小形陆生植物。

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具簇生叶,或横走具散生或近生叶,连同叶柄(至少下部)密被鳞片,内部放射状结构,有高度发育的网状中柱;鳞片狭披针形至卵形,基部着生,棕色或黑色,质厚,边缘多少具锯齿或睫毛,无单细胞或多细胞的针状硬毛。叶簇生或散生,有柄;叶柄横切面具4-7个或更多的维管束,上面有纵沟,多少被鳞片;叶片一至五回羽状,极少单叶,纸质或革质,干后淡绿色,光滑,或叶轴、各回羽轴和主脉下面多少被披针形或钻形鳞片(鳞片有时呈球圆形或基部呈口袋形),如为二回以上的羽状复叶,则小羽片或为上先出(如在Arachniodes属)或除基部1对羽片的一回小羽片为上先出外,其余各回小羽片为下先出(如在Dry-opteris属);各回小羽轴和主脉下面圆而隆起,上面具纵沟,并在着生处开向下一回小羽轴上面的纵沟,基部下侧下延,光滑无毛(偶有淡灰白色的单细胞柔毛,如在Lepto-rumohra属);羽片和各回小羽片基部对称或不对称(即上侧多少呈耳状凸起,下侧斜切楔形),叶边通常有锯齿或有触痛感的芒刺。叶脉通常分离(在Cyrtomium属为网状),上先出或下先出,小脉单一或二叉,不达叶边,顶端往往膨大呈球秆状的小囊。孢子囊群小,圆,顶生或背生于小脉,有盖(偶无盖);盖厚膜质,圆肾形,以深缺刻着生,或圆形,盾状着生,少为椭圆形,草质,近黑色,以外侧边中部凹点着生于囊托,成熟时开向主脉,内侧边缘1-2浅裂(如在Lithostegia属)。

孢子两面形、卵圆形,具薄壁。

14属,1200余种,分布于世界各洲,但主要集中于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高山地带,中国有13属,共472种,分布全国各地,尤以长江以南最为丰富,从海岸起向西达4500米的高山冰川附近。

本科一些植物清热平肝、解毒杀虫、凉血止血。主要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膜炎,用于治疗各种虫积腹痛症,用于红崩白带、刀伤出血诸症。亦有些可作为观赏植物。

鳞毛蕨科包含3个亚科:

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ceae

舌蕨亚科(Elaphoglossoideae

三叉蕨亚科(Tectarioideae

12.里白蕨科

里白蕨科,陆生植物,有长而横走的根状茎,具原始中柱,被鳞片或被节状毛。叶为一型,有柄,不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叶片一囘羽状,或由于顶芽不发育,主轴都为一囘至多同二叉分枝或假二叉分枝,每一分枝处的腋间有一被毛或鳞片和叶状苞片所包裹的体眠芽,有时在其两侧有一对篦齿状的托叶;顶生羽片为1-2囘羽状;末囘裂片(或小羽片)为线形。叶为纸质或近革质,下面往往为灰白或灰绿色;叶轴及叶下面幼时被星状毛或有睫毛的鳞片或二者混生,老则大都脱落。孢子囊羣小而圆,无盖,由2-6个无柄孢子囊组成,生于叶下面小脉的背上,成1行(少有2-3行)排列于主脉和叶边之间。孢子囊为陀螺形,有一条横绕中部的环带,从一侧以纵缝开裂。孢子为四面形或两面形,透明,无周壁。原叶体为扁形,绿色,有脉。

一个很自然的科,有6个属,150多种,大都分布于世界热带。中国有3属,产热带及亚热带。

13.禾叶蕨科

禾叶蕨科(学名:Grammitidaceae)是蕨目下一个科,一般为小型附生植物。

根状茎通常短小而近直立,有时横走或攀援,被鳞片。叶簇生,叶柄基部与根状茎相连处不具关节;叶一型,单叶或一至三回羽状,通常被单一的红色或灰白色针状毛,不被鳞片。叶脉分离,小脉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圆形至椭圆形,着生于叶表面或下陷叶肉中,位于小脉的顶端或中部,或为伸长的汇生囊群而与主脉平行,位于纵沟内,有时为叶片所覆盖,无囊群盖;孢子囊顶端有时具刚毛,孢子囊柄除近顶部外为一行细胞组成;隔丝有或无,孢子绿色,辐射对称,球形或近球形,三裂缝,外壁表面具颗粒或小瘤状纹饰。

禾叶蕨科为一中等大小的科,约有300种,分布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对于属一级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属的概念和范围尚无统一认识,4-10属不等。我国有6-7属,约22-23种。

14.膜蕨科

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蕨目的一科。

附生或少为陆生植物。根状茎通常横走,一般不具根,有二列生的叶,或稍短而直立,有辐射对称排列的叶,幼时常被易脱落的多细胞节状细毛。叶通常很小,有多种形式,由全缘的单叶至扇形分裂,或为多回两歧分叉至多回羽裂,直立或有时下垂,叶片膜质,几乎都是只由一层细胞组成,不具气孔,幼叶的卷叠式为拳卷的,但极退化的叶有时是直的;叶脉分离,二叉分枝或羽状分枝,每个末回裂片有一条小脉,有时沿叶缘有连续不断的近边生的假脉,叶肉内有时也有断续的假脉。囊苞坛状、管状或两唇瓣状;孢子囊着生到由叶脉延伸到叶边以外而成的往往突出于囊苞外的圆柱形的囊羣托的周围,但不露出或部分地露出于囊苞外面,同时成熟或向基部逐渐成熟,环带完全,斜生或几为横生,多少以纵缝开裂;孢子为四面形,或变成球圆形。原叶体丝状或为叶状,形状不一。

本科约有34属,700种,其发源地可能为南极或澳洲,目前的分布中心为潮湿的热带地区。中国现有19属,约79种,分布于南部,西南部及东部。

下属亚科:

膜蕨亚科(Hymenophylloideae

毛叶蕨亚科(Trichomanoideae

15.鳞始蕨科

鳞始蕨科(Lindsaeaceae)是蕨类植物门蕨目下的一个科,该科均属于少有附生(有攀援的根状茎)的陆生植物。该科的模式属是鳞始蕨属(Lindsaea Dry.)。

根状茎短而横走,或长而蔓生,具原始中柱,有陵齿蕨型的鳞片(即仅由2-4行大而有厚壁的细胞组成,或基部为鳞片状,上面变为长针毛状)。叶同型,有柄,与根状茎之间不以关节相连,羽状分裂,或少有为二型的(如Platytainia Kuhn), 草质, 光滑。叶脉分离,或少有为稀疏的网状,形成斜长六角形的网眼而并不具分离的内藏细脉。孢子囊群为叶缘生的汇生囊群,着生在2至多条细脉的结合线上,或单独生于脉顶,位于叶边或边内,有盖,少为无盖(如竹叶蕨属Taenitis Willd.其孢子囊群位于叶缘与中脉之间,横过网脉,不具囊群盖);囊群盖为两层,里层为膜质,外层即为绿色叶边,少有变化,里层的以基部着生,或有时两侧也部分着生叶肉,向外开口;孢子囊为水龙骨型,柄长而细,有3行细胞;孢子四面形或两面形,不具周壁。

本科有8属,约有230种。分布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各地。中国现有5属,31种。

16.稀子蕨科

稀子蕨科,蕨类系统中一科。本科有2属,分布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及日本。

陆生喜阴娇嫩植物。根状茎短粗而平卧,斜升,具简单类型的网状中柱,无鳞片,也无真毛,只有易落的锈棕色的粘质腺状毛或腺休。叶簇生,有柄,基部不以关节着生,有二条成八字形的长圆形维管束,向上部融合成U字形;叶片一型,膜质或薄草质,一回至五回羽状细裂,各回分枝式为上先出型;幼时各部疏被纤细易落的绣棕色腺状毛。叶脉纤细,分离,不达叶边。孢子囊群小,圆形,叶下而生,位于稍加厚的小脉顶部或接近顶端,但不为顶生,由少数(10-20)的同时发生的孢子囊组成,混有腺状夹丝,无囊群盖;孢子囊梨形,有短柄,由三列细胞组成;环带由14-20个加厚细胞组成,侧面开裂,囊托小而不凸起。孢子为四面形,微黄色,半透明,表面有小疣状突起。

17.肾蕨科

肾蕨科植物为中型草本,多为土生植物或附生植物,少有攀援植物。肾蕨科共3属,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有2属,是常见的观叶植物。

根状茎长而横走,有腹背之分,或短而直立,辐射状,并发出极细瘦的匍匐枝,生有小块茎,二者均被鳞片,具管状或网状中柱;鳞片以伏贴的阔腹部盾状着生,向边缘色变淡而较薄,往往有睫毛。叶一形,簇生而叶柄不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上,或为远生,2列而叶柄以关节着生于明显的叶足上或蔓生茎上;叶片长而狭,披针形或椭圆披针形,一回羽状,分裂度粗,羽片多数,基部不对称,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全缘或多少具缺刻。叶脉分离,侧脉羽状,几达叶边,小脉先端具明显的水囊,上面往往有1个白色的石灰质小鳞片。叶草质或纸质,无毛或很少被毛,或罕有略具糠秕状鳞片伏生。孢子囊群表面生,单一,圆形,偶有两侧汇合,顶生于每组叶脉的上侧一小脉,或背生于小脉中部,近叶边以1行排列或远离叶边以多行排列;囊群盖圆肾形或少为肾形,以缺刻着生,向外开,宿存或几消失;孢子囊为水龙骨型,不具隔丝;孢子两侧对称,椭圆形或肾形。

肾蕨科共3属,分布于热带地区。我国有2属。肾蕨属的大多数种的形体清雅秀丽,为主要的观叶植物。肾蕨除了为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观赏蕨类,其块茎富含淀粉,可食,亦可供药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