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含义 太阳经证是指由于风寒之邪侵犯人体肌表,正邪抗争,营卫失和所表现的证候。太阳经证为伤寒病的初起阶段,是由风寒外邪侵犯太阳经所致。(1)含义 太阳中风证是指以风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使卫强营弱所表现的证候。(2)证候表现 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或见鼻鸣,干呕。 (1)含义 太阳伤寒证是指以寒邪为主的风寒之邪侵犯太阳经脉,导致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2)证候表现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或见气喘。(4)辨证要点 以无汗,身痛,恶寒,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病邪由太阳之表内传膀胱、小肠所表现的证候。根据病机之不同,又分为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1)含义 太阳蓄水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与水结,膀胱气化不利,水液停蓄所表现的证候。(2)证候表现 发热恶寒,小便不利,小腹满,口渴,或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4)辨证要点 以太阳经证与小便不利、少腹满并见为辨证要点。 (1)含义 太阳蓄血证是指太阳经证不解,邪热内传,与血相结于少腹所表现的证候。(2)证候表现 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如漆,脉沉涩或沉结。(4)辨证要点 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等为其辨证依据。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其特点是阳热炽热,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阳明病证又可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1.含义 阳明经证是指邪热亢盛,充斥阳明之经,弥漫全身,而肠中无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2.证候表现 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引饮,或心烦躁扰,气粗似喘,面赤,苔黄燥,脉洪大。4.辨证要点 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辨证依据。 1.含义 阳明腑证是指邪热内盛,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所表现的证候。2.证候表现 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不通,甚则神昏谵语、狂躁不得眠,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苔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4.辨证要点 以潮热汗出,腹满疼痛,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为其辨证要点。 1.含义 少阳病证是指邪犯少阳胆腑,枢机不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2.证候表现 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3.证候分析 本证多由太阳经证不解。邪传半表半里的少阳部位而引起;或厥阴病转出少阳而成。4.辨证要点 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脉弦等为辨证依据。 1.含义 指脾阳虚弱,寒湿内生所表现的证。太阴病为三阴病之轻浅阶段,其病变特点为里虚寒证。2.证候表现 腹满而吐,食不下,大便泄泻,口不渴,时腹自痛,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3.证候分析 本证可因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而起,亦可由风寒之邪直接侵犯而成。4.辨证要点 以腹满时痛,自利,口不渴等虚寒之象为辨证要点。 少阴病证是指伤寒六经病变的后期,全身性阴阳衰惫所表现的证。少阴病证的病位在心肾。分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1.含义 少阴寒化证是指心肾阳气衰,病邪入内从阴化寒,阴寒独盛所表现的虚寒证候。2.证候表现 无热恶寒,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身热反不恶寒,甚至面赤,脉微细。4.辨证要点 以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细等为辨证要点。 1.含义 少阴热化证是指心肾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表现的虚热证候。2.临床表现 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4.辨证要点 以心烦不得眠,以及阴虚证候为辨证依据。 1.含义 厥阴病证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表现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的证候。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厥阴病为六经之末多由他经传变而成,其中尤以少阳病为主。2.证候表现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六经病证是脏腑、经络病变的反映,而脏腑、经络之间相互联系,六经病证可以相互传变,具体方式分为传经、合病、并病、直中等。1.传经 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2.直中 伤寒病初起不从三阳经传入,而病邪径直入于三阴经者。3.合病 伤寒病不经过传变,两经或三经同时出现的病证,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太阴合病等。4.并病 伤寒病凡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病证者,如太阳少阴并病、太阴少阴并病等。
▶ 【本文由培医教育整理发表,摘自《中医诊断学速学素记》,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