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孩子啊,什么时间就该干什么事儿!”

 毛毛虫_Claire 2021-11-23

关于我的一切和有用的推文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哦!

题目有点标题党了,这肯定不是我的本意,哈哈哈

最近刷小红书有点多,发现很多热门的帖子,前面必带一个年龄。

避免引战,我就不截图了哈,但我相信你们都看过,例如:

“22岁xx大学毕业,我学到了什么;

24岁带着两娃参加硕士毕业典礼;

30岁了,终于子女双全有车有房。”

这类帖子我也会点进去看了,但和你们的感受一样,就两个字“焦虑”。

记得上学时老师总说“什么时间就该干什么事儿,别总想用不着的”。

18岁需要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22岁顺利毕业,

25岁研究生毕业,考编考公,

工作后要赶紧结婚生子,

最好在婚后一两年内生孩子,争取三年抱俩,

30岁前成家立业是标配,

35岁前有房有车有家有娃,

在大城市立足,有当地户口,

有**存款,工作*年内实现升职加薪……

不胜枚举。

于是私信里一些朋友们扎堆儿问着相似的问题。

🔘 我今年27岁了,现在考博晚不晚?好怕耽误以后的结婚生子。

🔘 我今年都32了,还没升到管理层,我是不是再也没希望了?

🔘 我马上就35岁了,到了被裁员失业的危险年纪,是不是不应该再想着跳槽,老实待着吧。

如此频繁地担忧年纪,担忧时间,担忧自己比别人晚几拍就什么都落后于人的想法,想必大有人在。

随着内卷带来的深度焦虑,大家好像总是想把“日程打卡”的习惯给用在“人生安排”里。那天想买个日程本子,里面除了日打卡,周打卡,月打卡,年打卡,竟然也有人生打卡,看的我有点焦虑,就直接关了网页没买。

如果日程打卡完不成,还有弥补空间的话,那人生打卡完不成该如何?

如果连日程打卡完不成都懊恼不已的话,那人生打卡没按时达成,又该如何和焦虑自处?

今天这篇文章,就想和大家聊一聊“打卡”这个流行趋势到底好不好以及如何应用的问题。

中心思想正如文章副标题一样,该打卡的是日程,而不是我们的人生。

人生是一条不可回溯的旅程,

而不是一个个待完成的项目。

我们是来度过和体验这一生的,

而不是追赶和完成这一生的。

周末头疼,睡了个美美的午觉,

醒来后发现彩霞满天了!

当然打卡是有正面激励作用的,我自己在日程本上也经常通过打卡来记录生活,这是一种励志的表达,也是一种舆论的监督。

有些打卡是社群式打卡,有老师带领,有小伙伴监督,在一定时期内,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每日/周目标,坚持N天者可获得一定奖励。

很多学习型社群都是这种模式,好处是比较有规则,有人带,有同伴压力,有外界监督,也有奖励机制。比如我们的读书群,也是每周五进行社群活动,就是为了帮助大家完成一周的读书任务。

更多的是个人打卡,比如健身,自学,早睡早起这些,没有那么规范,所以多数人不了了之,少数坚持下来的,大家都膜拜,觉得TA及其自律。

不论是哪种打卡,最终的检验效果都是你的现实生活有没有因为这些坚持产生变化,个人知识储备有无增加,认识边界有无扩展,能力有无提高。

很多人只是忙着打卡,减肥的还没实现目标,背单词的越背越少,写作的也无法坚持日更百字,开始流水账。

如果一天过去发现没完成打卡,匆忙应付的也不在少数,临睡前各种自我谴责更少不了,想通过打卡实现的目标越来越远,反而加重各种焦虑。

打卡并没有让你的生活充满自律感和掌控感,反而是一种挫败感,无能感和迷茫感,慢慢追求形式打卡超过实质打卡。

可为什么有人“打卡”成功,收获不少,这是忙着表演打卡的人从未想过的问题。

如果有朋友在这里对号入座了,那么请停下来想一想,你的打卡,是否是自己真的要做和想做的事情,还是一种假装努力的奋斗,用来欺骗自己,只要打卡了,就是在进步在奋斗在成长?

如果是这样,与其费心表演,不如踏实睡觉来得实在。

其实在大学毕业以前,我都没有时间管理的概念。

开始读硕后,发现每一天的时间经常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事情那么多那么杂,尤其是有了孩子后更是觉得时间差了翅膀,说飞就飞。

当我开始使用日程本,打卡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后,的确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也能督促自己更好的完成每项工作。

在心理学上讲,正确的打卡可以形成一种正向的心理效能。

美国心理学家,认知理论之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其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里提到过“自我效能”这个概念,用以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对这个效能的期待越高,就越会相应地作出努力。

自我效能还有四个影响因素:

✅ 过往的成败经验,

✅ 榜样/示范经验,

✅ 社会劝说,

✅ 生理因素,

这四方面一起影响了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低的时候,大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心理易忽上忽下,对完成度也持怀疑态度。

自我效能高的时候,就更愿意付出努力,坚持更久,遇到困难也有更高意愿去克服,而不是放弃。

下面是大厨在微博中写的一段话,想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

明白自我效能的作用和意义,再返回去看看我们的打开习惯:

每个打卡规定的任务及其完成度就是⬇

“过往的成败经验”属于“自我复盘”

老师的带领或者群里伙伴的坚持,属于“榜样示范”;

朋友圈里的点赞评论属于“社会劝说”,

如果坚持得好获得自信和心理满足就是“生理正向刺激”

打卡目的明确的前提下,这四点能帮助提升打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大家可以从自我效能及其影响因素的角度来复盘自己的打卡问题。

在我以往的微博和《凡人逆袭宝典》的超强学习力课程里,讲过不少实操层面如何规划设计日程的步骤,各种方法和APP应用都有,比如番茄时钟法,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等等,不一一列举,大家根据需求自己去看即可。

哈哈,顺便给我的课程打个小广告,现在还有组团的活动哦!

前两节是试听,大家可以进去听下是否合适再决定要不要报名。

好啦,下面说下我们开始说的话题:

为什么日程能打卡,规划能打卡,心愿能打卡,但人生不能呢?

我前面说过,人生是一种不可溯的过程,不是一个个有时间限制的项目,我们要做的是经历和体验,而不是追赶和完成。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生中想要完成的那些目标,和日常小目标比,有更多的不可控性和衡量的不确定性。

想要结婚的时候就一定有一个可心的伴侣等在那里么?这里需要些玄妙的缘分。

想要有房有车的稳定日子,在大城市里,是掏空六个钱包也很难的事,房价畸高,这是社会的客观现实。

想在22岁,25岁,27岁,30岁,35岁完成的人生目标,几乎都是有章可循,可以谋划,但一定要在哪个具体的年龄做到,就难说。

我之前写了一些文章,大家如果对年龄/职业担忧,内心恐慌很大的话可以看一看。

◆ 生活管理 | 为什么90%的焦虑都是自找的?

◆ 碎碎念 | 30岁左右,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和慌张?

◆ 你很在乎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吗?建议读读这篇!

◆ 碎碎念 | 如何利用焦虑实现自我成长?

◆ 聊天帖 | 现在有些焦虑,你们过的怎么样?

◆ 碎碎念 | 如何在焦虑中成长并与其和平共处?

很多人在这种打卡的人生里,并没有给自己更多的思考和准备时间。

比如谈恋爱,很多人为了完成30岁前结婚生子的目标,紧锣密鼓地相亲,看似很有效率,最后也有不错的结婚对象。

但没有考虑感情因素,而是按照现实匹配度完成了目标,好坏如何,冷暖自知。

大家总是很喜欢这种无缝衔接的生活,怕错失机会,怕耽误时间,怕阶层下落,所以会一个赶着一个的去做。

从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从群体生活到独居生活,从单身状态到婚姻状态,从自己还是个孩子到自己有了孩子,中间几乎没有过渡。

媒体也很爱宣传那些毕业抱娃登台的“人生赢家”,引发不少人焦虑。

其实,人的一生是很流动的,人的状态亦如此。

比如你本来想做一个设计师,但你一毕业就为了家里人的期待去学校当了美术老师,一段时间下去,这种生活就会变成一种路径依赖,慢慢地安稳的生活就是自己的舒适区,再也不想去承担改变的风险,但心里不甘会时不时冒出来。

如果毕业的时候自己的心力更坚定些,为了设计师这个梦想去投简历去学习去工作去磨砺,也许慢慢也能拼出一条自己的方向,确定更久远的一条职业路径。

没有什么计划能把这辈子都装进去,很多事情,放到一个更长远的时间周期里去看,当下的一城一池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就如5年前有人说能靠自媒体挣钱,素人也能打造个人IP一样,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现在就是一份火热的职业。

到了一定年龄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成为我们内在价值的外显。有人过着一种“框架感”的生活,有人喜欢“顺其自然”,有人“成事在天,谋事在人”。

每个人如何生活的标准,都没法用一种普世的标准去衡量。我们无法评判别人,也不应让别人绑架自己。所有的参考都只是参考,不是标准答案。

我们要做的,是通过不断的生活和体验,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原则和标准,通过尊重自我的选择和行动,走向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真正的人生规划,是让自己的“生命区间值更大”,作出自己的选择。

“重要的是,你必须活在每一件事情里,现在你要经历充满难题的生活,也许有一天,不知不觉,你将渐渐活出写满答案的人生。”

当你们看到这里,我想送你们小礼物,也许看了这本书,你会对今天的这篇文章,有不一样的理解。

🎁送汪曾祺的《人间有味》,

评论区抽一位。

《人间有味》是汪曾祺写美食与爱的经典散文集,在他的文字里,生活是很有意思,有滋有味的。在他的笔下,简单的一茶一饭,一人一事,都洋溢着情趣。汪曾祺先生说自己是很爱逛菜市场的。看看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上期中奖名单

送《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后台私信我一下地址哦~

朋友们记得经常来看看我呀,

可以把我设为「星标」☆~

步骤如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