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鸿&王易罡|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对话

 WQ_AI_LYS_999 2021-11-23

题记:这个对话,以及关于这个的形式,纯属偶然。起因是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了一段自己女儿画素描的短视频,在一众好友的点赞声中,唯有鲁美教授王易罡先生提出不同意见。由此,我在微信朋友圈的留言区和易罡兄展开了闲聊式的对话。在对话的深入过程中,我们彼此都感觉到,虽然是闲聊,但是话题似乎已经触及到了儿童美术教育和当代视觉文化认知的一些本质性问题。有感于微信朋友圈对话的半私密性质,我们彼此都觉得有必要整理出来分享给更多朋友;同时,也希望此对话能够作为抛砖引玉之举,以便引起更多的朋友们一道参与讨论的兴趣。

我们之所以觉得这个话题有意义:其一、我和易罡兄都是有一个喜欢画画的女儿的父亲;而且,易罡的女儿已经是一个小有成就的年轻艺术家了。其二、我们都深感于从早年的艺术为政治服务,到今天的艺术为市场服务;艺术,特别是发展至今的当代艺术何时关注过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全国各高校、各专业艺术教育机构,或许已经培养出成千上万毕业后又不能学以致用的美术理论“高端”“学术”人才,但是,艺术教育,特别是儿童美术教育,有没有过相应的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全国到底有几个以儿童美术教育为自己的专业方向的高端人才?又有几个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国家级课题研究?诚然,全国各师范院校都有美术系或美术二级学院,甚至各大美院之前也有过美术教育系,但是基本上都变成了“油画二系”或“国画二系”。也就是说,真正在毕业能以美术教育为自己的专业方向的能有几人?其三、这些年兴建的各个国家级和省一级的公立美术馆,建筑设计和硬件设备都在比拼着所谓的“国际标准”,包括各级政府的美术馆运营投入也不少。但是,除了那些大路货的“展览导览”和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术”讲座之外;为公共教育,特别是为儿童美术教育又做了多少真正有研究、有创意,真正花了心思的事情?反观国外,在我们所到访过的一些发达国家各种级别的公立美术馆中,有关儿童美术教育的设施和活动,无不透着专业的研究、精心的设计和真正为下一代负责的爱心关怀。其四、近些年,在教育产业化的大形势下,各艺术高校圈地的圈地,扩招的扩招;而真正能将先进的艺术教育理念延展到中小学或学前阶段的又有多少?国内艺术教育目前的现状,艺术高等教育与中小学乃至学前阶段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断裂的。高等教育阶段之前,艺术教育基本是被各地的工厂流水线式的考前画班所垄断。而中小学之内,基本上还是语文老师带美术课,或美术课变成自习课的状况。政府关于素质教育喊了多少年,又有多少真正能从制度和人才建设等方面有所改变的实际举措呢?其五、中国目前不管是生存在体制内的还是体制外的艺术家,人数已经不少,但是又有几人真正能将儿童读物作为自己的创作方向呢?我也是在有了孩子之后,才知道中国少儿出版社有一个现已去世了的美编杨永青老先生,一辈子为孩子们画画。就是这样一位可以称得上是儿童美术大师的老艺术家,在我们所谓的“专业界”之中,又有几人能知道他呢?但是,即使是杨永青先生,也仅仅是将民间故事和古典诗词画成适合儿童阅读和理解的画面而已,还根本谈不上能够像国外的那些儿童读物大师那样,将创意、思想、知识、兴趣以及当代视觉文化与绘画语言的创造性融为一体。如果从这个标准来判断,我“泱泱大国”能有几人?其六,近些年,在那些左手挂着葫芦丝、单簧管,右手拎着肯德基;才从英语班接出孩子,又急着送到下一个舞蹈班的“顺义妈妈”们的强大需求的催生下,国内又派生出一个巨大的少儿艺术教育市场。但是,在这些众多的美术培训班之中,又有多少老师真正关心和研究过儿童教育心理和儿童视觉认知发展?其基本上还是那些大路货的儿童简笔画和大美人头的动漫流行模式。试想,在这样的因为市场需求而带动起来的盲目而躁动的儿童美术培训的“繁荣”景象下,除了给家长们回馈一个短期性的“画面效果”的满足之外,真正能够带给孩子们的适合他们年龄段的视觉文化认识又有多少?

鉴于此,我和易罡兄一致商议,将我们这个或许不太完整的对话分享出来,其目的是希望有更多关心儿童美术教育的朋友们将你们宝贵的想法贡献出来,并以此或许能够形成一个有价值的讨论成果。

需要说明的几点是:其一,在如何“整理”我们的聊天记录这个问题上,无非有两种方式,一是保持在微信朋友圈留言区原始的对话状态,二是事后再修改为更完整和有逻辑性的文本。经过我和易罡兄的商议,我们决定还是保持原始对话状态的“原汁原味”。这样,或许完整性和逻辑性不够;但是,在少了事后整理的八股和学究气的情况下,或许会更为真实和轻松。其二,也正因为这个对话是在微信朋友圈半私密的语境下展开;而且,我们作为彼此十分了解的多年好友,事先也并没有准备将这个对话公开分享。所以,彼此的对话方式是朋友之间的坦率和直接,在对话的过程中也往往省略掉了那些我们彼此间默认为双方都能理解的那些前置性的说明性语境。其三,在微信的语言环境下,文字和表情符号是有同等意义的。在我们原来的对话过程中,作为缓和语气的方式,是由很多表情符号来完成的。而在这个整理版本中,那些表情符号就不存在了,相应地,对话的语气也或许会有些生硬和不够婉转。基于此,我和易罡都不希望有好事之徒据此而在我们之间搬弄是非。另外,由于对话是在微信上进行的,在手机输入文字,难免会因为我们的老眼昏花而出现笔误或漏字。为了保持“原貌”,我们也一并不做修改润色了,想必列位看官也能理解其大致意思。

最后,凡有兴趣参与讨论的朋友,我们希望字数和方式都不限,少则数言,多则千语,“丰俭”由人,体裁不限;但是,切切不要搞成那些官话、套话式的论文体。如有“投稿”,可以通过添加我的微信号“yishuguoji”发送,或发送到我的邮箱93536148@qq.com。合适的内容,我们将发布在“艺术国际网”唯一存留的遗产——艺术国际公众号上。

——吴鸿 谨识

于2021年11月19日

吴雅南绘画视频1

王易罡:别让孩子这么画画,这样非常不好!

吴鸿:一个月画一张,不要一谈到素描就要矫枉过正。

王易:尊重孩子天性,艺术不是技术。让她开心的画就行,多给她看大师的作品。有一套儿童艺术教育的丛书“达达艺术教育”非常好。

吴鸿:类似的书都有,目前这只是建立初步的形体和空间认知的一个辅助手段而已,不以这个为唯一诉求。一,不强制她画,自己有兴趣的时候画;二,时间不要拖的太长,一个小时之内完事;三,和那些以线条为主的素描(也就是你说的大师的作品)穿插起来画。总之,这些都是为了矫正那些儿童画的习气的一个尝试,不知易罡兄以为然否?

王易罡:不好!儿童就是儿童,尊重天性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果一个人能一生保持儿童的直觉与好奇,那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当然我知道这个可能是理想。

吴鸿:所谓没有任何理性技术成分的“天性”是不存在的,即使是我们“发现”了哪个纯天性的素人,这个“发现”也是依据于一个预设的理论框架而已。所以,保持某种不自觉的混沌状态下的“天性”,是实践上是不成立的。也正如你所说,在保持儿童的直觉与好奇心的基础上,再辅以必要的一些理解途径,可能是自觉地保持天性的有效手段。

王易罡:这点是对的!我觉得她们在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随着年龄、时间的增加,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技术与技巧,不必过早用我们认为对的方式来矫正。

吴鸿:你说的这种在纯“自然主义”状态下的教育实践,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最后都证明是失败的。

王易罡:不会吧?

吴鸿:卢梭认为, “文明的发展史”不过是一部“人类的疾病史而已”,有理性的人类失去了原始朴素的感性,产生了大量无益的需求,科学和艺术助长了奢侈浪费,自由变成了专制。

王易罡:一个老右派的想法。

吴鸿:另外,我们对于所谓天性的理解和认定,也是基于成人的角度和立场。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体验到“理解”的快乐和好奇心的满足,何乐而不为呢?过分地固守成人立场的所谓“天性”,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扼杀天性呢?

王易罡:我觉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教育自由发展,到时候她知道想要什么的时候,在适当引导为好!

吴鸿:嗯,你还是接近卢梭的教育理想……

王易罡:哈哈……

吴鸿:终于得闲了解了一下你推荐的那套DADA丛书,因为有你和那个邱某人的推荐词,我就嘴下留德了。但是,我仍然要说,那是一套冠以艺术普及之名的“心灵鸡汤”。我先前还以为你说的“多看看大师的作品”是指文艺复兴诸大师或门采尔之类风格的素描。而这套简化版的世界美术史,对于一个包括大都会美术馆和MoMA都去过了的小孩来说,就大可不必了。

另外,我还想继续和你探讨一下该如何启蒙少儿美术教育的问题。或许可能是我们自己对于古典学院派深恶痛绝,连带着对于焦点透视下的三维空间体系也避之不及。但是,让儿童画现代派风格的绘画就是正确的吗?对于一个连三维空间概念还没有建立的小孩来说,你现在就和他说多维空间和平行宇宙,他能理解吗?理解不了的话,毕加索在他的眼里,就是一幅装饰画。而且,很有可能变成风格化的装饰画。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肖惠祥之流的风格化的装饰性毕加索画风,和立体主义的哲学基础思考有半毛钱的关系?所以,我并不太想过早地让孩子误入风格化和图示化去图解现代绘画的歧途。

其次,即使现代理论物理从理论已经彻底颠覆了我们的古典宇宙观和世界观,但是理论物理之所以叫“理论”物理,是因为它无法通过实证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推演。前两年在民科界吵的沸沸扬扬的关于在秦皇岛建立超大型量子对撞机的事情,最后不了了之,就是因为正反双方谁也不无法拿出可以实证的依据来说服对方。所以,我们目前还只能是在一个“三维”的世界观里去想象“多维”。故而,对于儿童美术启蒙而言,即使以后反三维观,也只能先从三维入手去建立他初步的空间观。我们不能把自己的“问题”强加在孩子身上。当然,要适可而止,不要在“笔尖”上陷的太深。故此,我说控制她在一小时之内完事……

其三,我迄今还没有想好以后要不要让女儿专门学美术,所以,现在解决的问题还是视觉训练的过程。

其四,至于你说的“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教育”,那只是一个美好而冒险的卢梭式的梦想而已。谁有这个勇气可以拿自己的孩子去做实验,我是不会去冒这个险的。

王易罡:绘画都是要存在形式之中,具像绘画有具像绘画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绘形式的基础,现在过早的让她学一种是我们认为是基础的方法,其实已经落入到另一种形式表现的研究,是另外一种风格化的东西在形成,而且对孩子的天性与创造力是有束缚的。为何不可以让她知道世界上有许多表现形式呢?现在孩子的年龄段,可能就是直觉力好、单纯感受力強,她对艺毕加索也好达利也好,只能按照她的理解方式来认识,不可能是全部理解,即便是理解成装饰画也没错误。随着年龄增长及对社会复杂性的了解,自然会加強思想与表达的深度。三维空间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对现在年龄段的孩子是有难度的。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过程,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如果还不是想让孩子学艺术,就更应该让她涉猎广泛才好,不要教仅他一种绘画方,更何况那也不是基础。最好的方法是让她更广范的,作为知识了解而不作技术指导然后自由表达。“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教育”我对我的孩子就这么做的,她从小喜欢画画,但是我从不管,反正工作室什么都有,她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在我眼里她怎么画都好,没有教过她画几何形体石膏像什么的,高中后她说要学艺术,我说:你就像你现在这样画下去就可以,也没有去过学习班。后来去米国学绘画艺术读书,仅就她现在的状况而言,应该还算是健康成长与发展。所以我还是觉得对孩子快乐教育最重要。

王子平作品,140×120cm

王子平作品,60×80cm

王子平作品,60×80cm

吴鸿:多谢易罡兄这么认真和我讨论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说老实话,对于少儿的知识启蒙教育,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实践,于我们而言,确实是一个新问题。由此我想到了三十多年前,我们老家有一个油画家,也是安师大的教授,他的孩子当时英语成绩不太好,别人也是好心,说给他介绍华冶(我们老家的一个高校)的某位教英语的教授辅导他孩子的英语学习。我的这个朋友马上说:“不行不行,少儿教育是另一门学问,大学教授不一定能教好小孩的学习。别人找我看看小孩的画,我也是拒绝的。”当时弄的别人很没有面子。不过,我这几年经常面对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的时候,倒是经常会想起我的这个朋友当年说的这句话。确实,你是鲁美的教授,我也研究多年的艺术理论。但是,我们都起码没有关注和研究过儿童教育心理学(备注:王易罡事后解释,他当年鲁美毕业后,在沈阳教育学院工作过十年,对于教育心理学是有研究的),所以我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就在前几年,我小孩有一次感冒发烧,去医院抽血化验,结果显示为白细胞值极度偏低。对于这个结果,我们就诊的那个医院的医生很紧张。我问了几个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他们都认为不能耽误,建议马上送天津血研所。弄的我也手足无措。后来通过一个朋友咨询了一位已经退休的儿科专家。该专家说在儿童阶段,因为血液的病毒性感染,是有可能出现这种临时性的白细胞值极度下降的情况,建议我们等几天之后,再去抽血化验。说实话,等待的这几天中,每每看到无助的孩子,真的是心疼到生不如死的境地。但好在几天之后的化验结果,白细胞值恢复正常。经历了这个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同样是一个生命体,儿童和成人在某些方面或许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从医学实践的角度而言,儿科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并不是像我们之前想象的那样,仅仅是“小孩的内科”或“小孩的外科”那么简单。甚至在大众的话语中,“小儿科”是一个意味着简单和草率的贬义词。所以,我昨天说到你推荐的那套DADA丛书,让你和央美的邱某人写推荐辞,而忽视或看不起那些做少儿美术教育实践的老师的意见,起码是不专业的。

回到正题,易罡兄的上文涉及到三个问题,我下面也从这三个问题入手继续与你探讨:

一、我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理解的“具象绘画”分两个层面,其一是手段或认知意义上的具象绘画,其二是风格学意义上的具象绘画。为什么要做这种区分,我想首先要排除掉那种“全因素”的以画面效果的完整性为唯一诉求的长期素描模式;而且,我也能体会到你所反感的也指是的这种素描。所以,我觉得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要区别对待,不能混为一谈。否则,就会出现我刚才所举的两个例子中涉及到的那种情况,将大学教育阶段或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些问题,混同在少儿教育的问题之内。那么,就我上文说到的第一层意义而言,我认为具象绘画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的造型训练或空间认知的手段。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像我在昨天给你的回复中所谈到的,现代理论物理虽然已经揭示出了多维空间和平行宇宙的可能性,但是,至少是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我们还只能依据三维的认知去想象多维,通过一重宇宙的关系去叠加多重。落实到画面上,毕加索也好,达利也好,哪一个不是用三维的基本视觉元素去构成想象中的多维或超现实的空间呢?即便是非具象的抽象绘画,不也是基于三维世界的视觉经验去构成画面的基本形式框架呢?画面的空间问题,构成问题,视觉平衡问题,哪一种问题能够脱离基于三维具象空间的视觉经验呢?就像佛家所言,以“生”去理解“死”,以“有”去理解“无”。所以我认为,以具象去理解非具象,这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就像你私信发给我的你闺女的作品中所呈现的那样,在多维的空间关系中,作为基本的视觉元素而存在的每一个具体的视觉片段,不也是基于具象的三维空间逻辑吗?所以,我说的意思,还是根据我女儿目前的认识阶段,以具象造型为手段,帮助她建立起一个基本的空间认知而已。当然,诚如你所言,肯定不会是只让她在一种表现手段上一味地“磨”下去。所以,我多次强调“一个小时之内完事”这个基本要求。另外,她还有其它方式的训练,包括以线条为主、略加体积感的那种“大师”式的画法,也包括不限制她的想象力的儿童画风格的画法。我只是担心只有儿童画方法的一种训练,又会走到另一种套路中去。现在市面上各种儿童美术培训班大多也是套路化,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家长回馈一幅看起来还不错的符合所谓的儿童画要求的“作品”而已。但是,这些看起来似乎符合“儿童天性”的儿童画套路,其实也是非常严重地限制了儿童观察周遭世界的能力。人的眼睛怎么画,嘴巴怎么画;树怎么画;云朵怎么画;都是很容易模式化。而儿童的天性又是喜欢从自己自认为最“熟悉”的方法入手。这样,在长期套路化、模式化的简笔画风格的影响下,实际上是将孩子的观察周遭世界的能力,特别是观察和发现细节的能力给屏蔽了。所以,在不限制她的想象力的同时,我还是想加强一下在面对具体对象的时候,她的细节观察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我在昨天的回复中所说的,即使她以后没有专门学习美术,但是,经历过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也是一个很好的人生成长体验。

另外,我策划的展览,从她小的时候开始,只要她的时间容许,我都是尽量在布展的时候就带她去现场看看,对于装置和影像,她现在都能说出自己的判断。所以,你要相信我,咱搞当代艺术这么多年了,怎么会让自己的小孩再走学院派的“一条”老路呢?再强调一下,仅仅是一个阶段性的手段,手段……

吴雅南绘画视频2

吴雅南绘画视频3

吴雅南作品-1
吴雅南作品-2
吴雅南作品-3
吴雅南作品-4
二、你说的“三维空间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对现在年龄段的孩子是有难度的。”这你可能就太不了解现在的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了。前几天我看她回家做“一笔画”方面的习题,这就已经涉及到了数理逻辑的训练了。“一笔画”的问题,是数学家欧拉于1736年应哥尼斯堡(原来的普鲁士公国首都,今天的加里宁格勒)居民关于解决“七桥问题”的请求,经过两年时间的研究,向圣彼得堡科学院递交了《哥尼斯堡的七座桥》的论文,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开创了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图论与几何拓扑。这就是在今天的部编版的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上的“一笔画”的内容。所以,我最近也经常在想,这些年的教材改革,除了需要贯彻主流意识形态的语文之外,数理知识方面,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小时候在上小学阶段仅仅是加减乘除的“算术”模式了。今天的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已经将很多之前到初中阶段才接触到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提前到了小学阶段。这只是通用的学校教材,还不包括那些课余的培训班(通过编程或乐高等手段的数理逻辑和空间认识能力的训练)。所以,你所理解的“成长过程”可能已经是老黄历了。我们在反对一味地“激娃”的同时,也不能低估今天的孩子们在多样化的信息刺激和多种化的学习手段的影响下,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提高。
三、你以你闺女作为例子来说明你所谓的“无为而治”的合理性,包括宋庄的很多朋友也是标榜从来没有“教过”孩子画画,孩子还画的挺好。我只能说,你们这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很多朋友夫妻两个都是画画的,孩子从小就在画室里长大,天天看到的就是画画的那些事,这还能叫“从来没有教过”吗?所以,问题的关键点,并不在于有没有教过,而是如你所言,用什么方式去教?孩子愿不愿学?有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最后,咱俩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现在整体看一遍还挺有意思。我倒是想稍后整理出来,作为一篇关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对话,分享给大家。不知兄以为然否?
吴鸿:另外,忘了说了,你闺女的作品很不错。但是,这只能说明人家的天赋好,并不能说明你的“无为而治”理论的成功。
王易罡:好的呀!非常好!
王易罡:著名艺术家,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原馆长
吴鸿:批评家、策展人,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执行馆长,吉林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