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寐一症,原因甚多。清代林珮琴云:“阳气...

 沙澧闲人个人馆 2021-11-23
不寐一症,原因甚多。清代林珮琴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瘠;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证诸临床,不寐确以阴分亏虚、心火偏亢、阳不交阴居多,而养阴敛阳一法,较为常用。但由于禀赋的差异、病程的久暂以及施治的失当,阴阳的偏胜偏衰常互相移易,遂有徒执此法无效者。不得不为之通变。朱老指出;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言生理之常;但阴阳互根,若卫阳偏衰,失于燮理,又当予温补镇摄之法。然而无论养阴敛阳,或者益阳和阴,无非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而已。
参用温阳药治失眠,先圣近贤,名论迭出。如章次公先生云:“有些失眠病人,单纯用养阴、安神、镇静药物效果不佳时,适当加人桂、附一类兴奋药,每收佳效。”历代治失眠的名方,着眼两调阴阳者不乏其例,比如交泰丸,黄连泻心火之偏亢,降、阻和阴;肉桂温肾化气,蒸腾津液,终成水火既济之功,而擅治心肾不交的大眠症,从此意扩充,不少具有燮理阴阳作用的方剂均有安寐之功。例如《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原为虚劳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而设,但桂枝与芍药、龙牡相配,兴奋与抑制结合,故能调节神经功能的紊乱,朱老引用以治疗失眠症,确有交恋阴阳,安神定志之功。若偏于阴虚者,适当加大百合、生地等,获效亦佳。
凡失眠久治不愈,迭进养阴镇静之品无效者,朱老恒用温补镇摄法以补偏救弊。常以黄芪、仙灵脾、五味子、灵磁石为主药,补气、温阳、益精、潜镇,动静结合,益气而不失于升浮,温阳而不失于燥烈,随症化裁,屡获佳效。同时对长期失眠引起的神经衰弱症,亦有使其脑力渐复之功。-《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