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思考5|系统基模:如何破除系统性“陷阱”?

 新用户36625prl 2021-11-23

上一篇介绍了系统思考的重要工具——系统循环图。利用这个工具,前人分析了很多现象背后的机理,并将其归纳出几个典型的模型,被称为“系统基模”,在《系统之美》中也被称为系统陷阱。正如我在系统思考2|如何保持"稳定"和从容镇定?中提到的一样,模型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但这些简化的模型为我们认识设计提供了框架和视角。“系统基模”约有10个,本文重点介绍5个:马太效应、军备竞赛、目标侵蚀,饮鸩止渴,公地悲剧。

1、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大家比较熟悉,通俗的说法就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它在商业中的典型表现就是垄断,其系统循环图如下图:

它展示的是这样一类现象:在一个系统当中,优势方会通过增强回路不断获得有利于优势扩大的资源,如果不停运转下去,就会导致赢家通吃的局面。

比如微信,它主要通过“网络效应”来获得社交垄断地位,简单来说就是:当这个网络中的人越多,它的价值就越高,就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而你脱离这个网络的代价也就越高;所以,即使现在有一个功能比微信更好的软件,我相信你还是不会离开,因为迁移的成本太大。这种现象该如何破呢?

在《系统之美》中给出了一些通常的解法:

①多元化,允许在竞争当中失败的一方能够开启一场新的博弈;

②反垄断,严格限制赢家所能占有的最大比例份额;

③修改游戏规则,让弱者能够,获得一些特别的关照,增强他们的竞争力,对获胜者给予其它的激励,而不是获得在下一轮中更加有利的资源。虽然这么说,但是我们知道实际当中很难操作,不过我们需要注意:马太效应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资源有限,且是非此即彼的,而现实世界不全是这样。

2、军备竞赛

假设两个小孩子打架,开始A小孩轻轻地打B,但是B却加大力度,A则也加重,……最后不断升级,直至大人劝阻。

我曾经听到过类似的故事,在监狱当中为了惩罚两个罪犯,他们之间本来无冤无仇,如果要求他们互相打对方,开始他们可能会想着同是狱友,没有必要下重手,但如果其中一人明显感到对方打他的力度加大了(即使是无意的),那么他也会加大,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以上的现象也发生在美苏“冷战时期”美苏两方,为了不断提防对方,拼命制造核武器,最后导致远超灭掉对方需要的当量,而后果是拖累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这一类现象的系统循环图如下:

如何破这个陷阱呢?

最好的方式是:一开始就不要进入这样的结构。如果已经进入,要么是其中一方主动选择退出,但这种很难实现,就像别人刚才狠狠打了你一拳,你会冷静地忍住吗?另外一种更加常用的方式是:引入协商。比如前面提到的两个小孩,通常会有大人过来调停结束;如果是两个国家,需要坐到谈判桌上来进行协商,而美国和苏联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3、目标侵蚀

如果你在年初的时候给自己设定了年度目标,现在刚好是年中,你有没有检视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了多少?有没有达到一半?下半年需要如何调整?设定的目标没有达成,这种现象在长期目标中尤为明显。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因为目标过于长远,人们对于目标与现状的感知会变差。特别是行动和结果之间有比较大的延迟的时候,你们仿佛感觉这些行为没有结果,这个时候就开始怀疑,开始慢慢降低目标,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如果用系统循环图来表示如下:

我非常喜欢这个循环图,这个模型也是《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自我超越”的核心。从这个图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和现状之间会有一个差距,它会产生两个效果:情绪上的压力,该压力让我们产生降低目标的冲动;另一个结果是促进我们采取改善行动。

而这个结果在心理学上叫做“格式塔心理学”,也叫做“完型心理学”,它指出人们通过达成目标,消除两者的差距,可以获得一种内在的满足感,而这种心理就是自我超越的核心力量来源,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作者)将其称为“创造性张力”。

这个图当中还有一个细节:下面的循环(行动改变现状)比上面循环(压力降低目标),多了一个延迟,而正是这个延迟,增加了我们选择上面循环的概率,因为人们喜欢立竿见影。

如果你的目标是减掉20斤,你也知道要“少吃多运动”,但美食诱惑太直接了,而“少吃多运动”的效果又来的太慢,面对这种鲜明的反差,你很难坚持很正常,毕竟它是反人性的。但一个真正想自我超越的人会克服这些,具体如何破解呢

答案其实已经隐藏在模型中:

①紧盯(定)目标。不要轻易的去改变它,这是我们常说的:目标不要变,达成目标的手段可以不断变。

②目标分解和即时反馈

就像我们在攀岩的时候,无论是利用岩壁上已有的点,还是自己凿出点,我们都是通过抓住这些点,用力把自己身体往上拉,从而实现登顶。所以,我们要将很难感知的长期目标进,分解为短期可以衡量的目标,逐步实现。其次,最好给自己的设定即时反馈,所以有人说过:减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每天都承重一下。

4、饮鸩止渴

你经常会熬夜吗?熬夜是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大城市的年轻人常见的现象。如果你是一个夜猫子也就算了,但我们很多人经常因工作或其它原因长期熬夜。在熬夜的过程中,通常晚碰到犯困和精力不好,这个时候常见的方式就是:喝一些刺激的东西(比如咖啡等)来提神。

这种方式偶尔可以,但长期这样就有问题。因为咖啡是把我们仅存的能量快速榨取出来,而生成或补充新能量。长此以往,我们的精力生产系统(身体)变差,最后导致精力更差,只能加大咖啡剂量。

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常见的例子:某个地方官员为了升迁,花掉很多财政收入,甚至欠很多债,主要是做形象工程,短期看,好像他的能力很强,但因此产生的恶果却要继任者去承担,所以这一类现象我们称之为负担转移。这类现象用系统循环图表示如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通常我面对的一个问题(症状)有两种解决方法:症状解和根本解。症状解是从表面现象上去解决问题,比如精力不好就喝咖啡,而忽略了它的根本原因——生活不规律,所以根本解应该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什么人们通常不愿意采取下面的循环呢(根本解)?延迟。同时,症状解还会带来副作用——损坏根本解产生的系统。就像一个小孩,遇到任何问题(比如吃饭、打扫卫生),你怕他受伤,就都帮他解决,表面上看,你解决了他的问题,但是你伤害了他成长的机会,最后导致“巨婴”的产生。在公司中,不愿培养下属,任何问题都亲力亲为的人也是这样。

那该如何破呢?防患于未然。当发生的问题是燃眉之急,可以先用症状解来为根本解争取时间,一旦症状缓解,就应该反思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以此构建更加合理的循环系统,比如精力长期不好是不是要考虑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

5、公地悲剧

最后,我们介绍一下公地悲剧,他在经济学中是个很经典的问题,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 · 劳埃德(William Lloyd )于1833年提出的,那时还不流行。1968年,一位生态学家格雷特 · 哈定(Garrett Hardin ),在《科学》杂志上面发表了一篇文章(《公地的悲剧》) “公地的悲剧”这个词才流行起来。

薛兆丰老师,他在《得到》专栏中用一个形象的故事说明了该现象,我做一个转述:如果你在单位吃饭,每个人都自己点餐,并承担各自的费用,你会吃什么?可能是豆腐,鸡肉和青菜等。如果现在变化规则,现在吃圆桌饭,每一个人都点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而费用由所有人共同承担,而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点菜?你可能只需要承担整个费用的1/5,1/8或者1/10,这个时候,你点的越贵,最后你越赚,当大家都这么想的时候,最后的总费用一定远远超过每个人自负费用的情况。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用如下的系统循环图来理解: 

从这个图当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当一个资源是公共资源,没有所有权的时候,每个使用者都会考虑让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这种最大化就会带来公共资源的快速消耗,最后损失的是大家,和他相似的一个例子是:囚徒困境!

如何破除这种陷阱呢?《系统之美》中,作者给出了如下几个建议:

①教育。让系统中的成员理解,滥用资源后的后果。

②增强反馈连接。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私有化;二是对所有使用者进行监管。这两种方法听着是不是很熟悉?国企改革也是这种现象的典型代表,只不过过程比较复杂,私有化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国有资产流失”,而监管则难以避免监管者本身的腐败。

而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他丈夫专门研究了“公地不一定悲剧”,并因此获得200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项。

总结

系统基模,看上去非常简单,但可用来能够解释生活当很多现象。很多看上去不同的现象,其实它的内在结构是相似的,那么对应的我们就可以找到相通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以少御多的效果,这是我们面对这个信息过载、不确定增加,现实复杂化的重要思维方式,我理解,这种思维方式走到极致就是我们中国传统哲学当中讲究的

参考文献:

1、德内拉梅多斯《系统之美》

2、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

3、薛兆丰《得到——薛兆丰北大经济学课》066、06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