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统架构12:如何将需求转化目标?

 新用户36625prl 2021-11-23
再过20多天,我们开发的就要在北京车展上进行发布了,这段时间大家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而为了更好的让发布会成功,管理层也会不断的去评价车辆,确认呈现的会是一个比较完美的产品。 

对于工作层面,其实就是交作业的过程,作业是否顺利交付,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有没有达到开发目标,满足预期。

在评判汇总,两类分为两类:客观的和主观的。客观通常指的是那些很容易通过测量得到的,比如百公里加速多少,续航里程达到多少;主观目标,比如造型好不好看?声音好不好听?是不是显得很高级?

后一类情况虽然通常也会有一些客观的指标来做支撑,但最终还是需要靠人的主观判断。来决定是否满足了预期要求但是人的主观判断常常又是有差异性的,而这就导致了评判的结果,或者说是方向很难明确。 

而无论是主观的目标还是客观的目标,虽然在开发中会不断变化,但都会在开发前期初步确定下来。这些目标是从哪里来的呢?大部分都是来自外在的需求输入。
但是需求有各种各样,如何转化成目标?本文继续分享《系统架构》中"需求转化为目标"部分,重点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需求主要来自哪里?
如何对需求进行描述?
如何将需求转化为目标?


1 需求主要来自哪里?

毛主席曾经讲过,革命的首要的问题是分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套用一下,在产品/服务开发当中,我认为首要问题是要确认产品/服务中涉及到的人群,为了更好的研究,需要对其进行分类,《系统架构》提到两个分类的概念:受益者(beneficiary)和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前者指的是可以从公司的行动中受益的人;后者指的是与你所要研发的产品或者所在的企业有利害关系的人,比如公司的股东,技术开发者,设计团队等。

这两个概念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们之间有交集,考虑到相交的情形,收益者和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三大类:
慈善受益者:通俗的讲就是他从这里你的活动当中,或者你的产品服务当中得到的好处,但是不需要给予你回馈;

受益的利益相关者:这个是占了绝大部分,他既接受了你输出给他的价值,他也会反馈给你价值,他对你有要求,你对他也有需求;



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利益相关者:有助于解决问题,但却不需要从你这里获得收益和价值,比如一些公共性的服务。
需求常常就是来自于上面的三类。
2 如何对需求进行描述

当确定了需求的来源,接下来就是需要对需求进行挖掘和描述。如何知道他人的需求?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还不是特别清楚,也不是本文能讲解清楚的,只能简述:

2.1 三类需求

需求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1类是需求被非常显性的表述出来的,比如我就是要一辆7座的SUV;
第2类是有个模糊的需求,但未表述出来;
第3类是在潜在的需求,连自己都不知道的;

那么如何识别他们呢?

第1种是20世纪50年代Ernest Dichter开创的,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来对消费者进行研究的方法;

第2种是IDEO提出的一种移情设计(empathic design,或者叫设身处地的设计),主要是仔细观察潜在客户在购买中的实际活动,进而判断用户的需求;

第3种是通过快速的产品迭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先快速设计一个版本,让用户使用,然后给予反馈。
2.2 需求描述维度

人们的需求通常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需要我们对需求进行细分,作者给出了如下几个细分的维度:

①受益的强度:需求得到了满足,会有多大的好处或者价值;
②危害:如果得不到满足,会有多大的伤害;
③紧迫性:必须在多长时间内得到满足,如果说过了100年之后,那其实没有意义,因为个体都已经消失了;
④重视程度:也就是说利益相关者对其需求有多么的重视;
耦合程度:一个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在多大程度上会缓解或者是增强另一个需求;
⑥需求方对供给方的选择能力,也就是是否还有其他的供应源能够满足这个需求。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实用的模型,能够把许多方面的需求集成起来,这就是Kano分析模型,它从两个维度把需求分成了三类,这两个维度分别是需求的实现程度以及相关者满意程度,三类指的是:必须有,应该有,可以有。

必须有:它的存在是绝对必要的,如果没有会觉得不满;
应该有:如果有会觉得满意,如果没有会觉得不满意;
可以有:如果有会觉得满意,如果没有会并不会觉得不满。

这个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专业的三个层次:降噪,声音品质和声音设计,它们类似于这三个需求,低噪声是必须要有的属性;声音不光小,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品质;第3类则属于声音设计,如果做的好会比价出彩。

对于多种需求,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多时候是很难自己知足的,是需要和别人进行合作的,这就涉及到需求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从提供者的角度来看,需要分析供给方对于需求方的重要程度。而在我看来,有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是否具有唯一性或者是稀缺性,如果你的一个需求有很多人可以满足,那么你就风险比较低,而如果只有这一个人或一家公司能提供,那么他对你的重要度就会很高。
价值是通过满足需求来实现的,,如果我们把供给对于需求的重要程度和需求方对该定义的渴望程度分成两个维度,就可以得到下面这张表,而这张表的中间的部分,其实就可以看出是在交换过程当中价值的大小。

这个很容易理解,如果你对一个东西的需求很强烈,而能够满足这种需求的人又很少,那么他对你的价值就会非常大,一段停止供货,就会出现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卡了脖子"。

而我们可以反过来想,那就是你提供的东西是不是别人真的需要的,而且也只有你能够提供。

当我们理清了需求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将需求转化为目标。
3 如何将需求转化为目标?

什么是目标?在系统架构当中,把目标定义为计划完成的事情。
我理解,其实它包括两个部分:方向和量化的值,比如我想让体重(方向)降低10公斤(量化的值),这就是一个目标。

不同的行业人们对目标叫法可能不同,有的叫规范(Specification),有的叫要求(requirement),有的叫意图声明(intent statement),有的叫约束(constraint)。

那么如何将需求转化为目标呢?我们通常知道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这里不重复。系统架构当中给出了5项标准来判断目标的合理性。我将其归为三类。

3.1 代表性和完备性
因为我们设计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所谓的代表性和完备性,当这些目标实现的时候就是能够满足;比如我们希望获得一个良好的身材,那么你设定的指标可能就是你的体重,你的胸围,你的腰围的比例,有几块腹肌等;再举我的专业的一个例子-声音,如果我们的需求是噪声小一点,那么我们就可以设定一个目标——声压级,而如果我们的需求是升声品质,那么只是关心声压级肯定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其它更全面的衡量标准,不过到目前为止,行业当中都还没有一个非常统一的认识。

3.2 可解决/可达成

可解决/可达成指的就是这个目标是人们所能够理解的,而且必须是能够用可用的资源来实现的,而且一个好的目标常常也能够给问题解决提供方向。
目标是否能够达成,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的表述,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么这个就很难去达成,因为怎么去衡量最幸福?你怎么知道你就是最幸福的呢?书中提供了一个陈述目标的一个框架,叫做To-buy-using。

To: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一个目的;
By和using都是实现的一个手段,只不过这里面的by是过程,而using所使用的形式或者载体。

如果用另外一种方式,更容易理解,那就是why how what,也就是为了实现什么样的目的,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法,使用什么样的载体。

而判断一个事情是不是可以达成,除了我们要表述清楚,另外就是我们要进行分解,那么怎么分解呢?可以参考系统架构2:分解-管理复杂的利器

而检验分解是否合理也有两种方式:

①杆管理:也就是看同行当中最好的做到什么样子,他所使用的什么样的资源;
②模型预测:也就是建立一个模型,通过模型去分析,如果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变。

3.3 一致性
所谓一致性,那就是我们可能会涉及多个目标,那么这些目标之间不能是相互冲突的。

总结
1、开发任何一个产品或者服务,都是为了满足特定人群的特定需求,需求的输入方包括三类:慈善收受益者,收益的利益相关者,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利益相关者;
2、需求通常有三类:必须有(刚需),应该有,可以有;
3、将需求转化为目标,通常要考虑目标的代表性,完备性,可达成性和一致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