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十国历史科普系列十四——后蜀,这个被宋朝丑化的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金色年华554 2021-11-23
刘焕曰: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蜀警录》的这句话揭开了巴蜀在乱世的地位,从三国时期的蜀汉,十六国时期的成汉,再到五代十国的前蜀和后蜀,蜀地果然都在乱世中割据,但是蜀地的被平定也暗示着西晋、东晋、北宋等王朝的暂时安定。不过北宋初年因为蜀地,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起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对于五代十国时代,这里选取20篇优秀历史文章进行科普,欢迎点击系列文章链接阅读:


也欢迎大家阅读我的文章:

1、为什么易中天《中华史》中没有专门用一本书讲述五代十国,而是一带而过?

2、朱元璋建立明朝北伐之前的西吴国是一个什么国家?和历史上哪个国家版图最为相似?

3、为什么中国的割据乱世都是北方分裂,唯独五代十国是南方分裂?


1、唐朝是如何被藩镇掏空的?堂堂大唐为何会破碎成五代十国的局面

2、梁唐晋汉周,拨乱五十秋,五代十国到底有多乱?

3、唐朝版图中,藏着一条神秘的十字交叉线...

4、那么多篡位夺国的,为什么王夫之对朱温评价最糟糕?

5、李存勖的灭梁大业,为什么李存勖从称帝到败亡那么迅速?

6、五代十国最牛的后唐,为何仅存在了短短14年?

7、吃人乱世,一个神射手的升级打怪之旅…

8、城头变幻大王旗,吃人乱世草头王

9、皇帝不是天命决定的,是拳头大决定的!

10、一个连姓都没有的小沙陀,是怎么样当上皇帝的

11、从柴荣到郭荣:“五代第一明君”的身前事与身后名

12、欧阳修制造的“十国”概念,固化后世认知的模式,造成研究的很多盲区

13、南唐,十国中实力最强的割据政权,为何会被宋朝所灭?

14、后蜀,这个被宋朝丑化的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的蜀汉,那么后蜀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要说到后蜀,还必须从前蜀说起。

唐末天下大乱,有个叫王建的偷驴贼参加了唐军,屡立战功。唐僖宗李儇从成都返回长安时,路途遇险,王建一路帮助僖宗涉险,僖宗感动流泪。从此,王建官运亨通,出任利州(四川广元)刺史。从公元888年开始,王建横扫四川,控制四川盆地。公元907年,王建称帝。至公元925年,前蜀在位的皇帝是王建的幼子王衍。

占据山西、河北的晋王李存勖已南下消灭占据中原的朱梁王朝,与前蜀北边的汉中、凤翔(陕西宝鸡附近)接壤。李存勖决定伐蜀,主将是后唐柱石级的大臣郭崇韬。郭崇韬西行时,特意向李存勖推荐了孟知祥,说平定成都,需要有人坐镇西川,孟知祥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孟知祥是李存勖的堂姐夫,而郭崇韬之所以推荐孟知祥,是因为当年孟知祥帮过自己,自己要报恩。郭崇韬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决定,改变了四川的历史。

图片

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底,唐兵以势如破竹之势杀进成都,蜀主王衍投降。之后,原来镇守后唐国都太原的北都留守孟知祥被封为西川节度使,西行入川。唐庄宗李存勖灭梁、蜀后,开始骄傲起来。聪明人一眼就能看出,后唐不久必乱。果然,唐兵刚灭蜀,就发生大乱。郭崇韬在内乱中被杀,蜀中乱成一团,这让孟知祥看到了割据西川的机会。

虽然大家对四川的地理状况都很熟悉了,还是要介绍一下。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宜居盆地,四面皆高山。北有米仓山、大巴山,西有青藏高原,南有云贵高原,东有巫山、大娄山。万里长江从四川盆地的南部浩荡东去,还有嘉陵江、岷江纵横其中。米仓山、大巴山以北是汉中谷地,汉中谷地以北是秦岭,秦岭以北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向东出了潼关,就是中原。

四川盆地古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这样的地理条件,在乱世时代是非常容易进行割据的。东汉末年,高卧隆中的诸葛亮给刘备制定发展白皮书时,就重点提到了西川(益州)。诸葛亮说西川四面险塞,又有沃野千里。若得益州,北向可出中原图天下,西向可固守荆州。秦国、西汉其实都是依靠四川盆地的资源,进而东进平定天下的。

蜀汉灭亡后,率魏军主力入蜀的钟会就打算割据西川,做第二个刘备,所看中的就是四川四面高、中间低的地理环境。只要国主不昏庸,凭险死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再强的敌军都是杀不进来的。

孟知祥已然动心。接下来,就要静候天时了。

公元926年,李存勖自毁长城,在士兵哗变中被杀。李嗣源即位,李嗣源是李存勖父亲李克用的养子,孟知祥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不过,孟知祥此时只占据西川,四川盆地还有一个省级单位——东川节度使。东川节度使董璋其实也有意割据四川盆地称王,这就意味着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只不过,李嗣源不甘心后唐辛苦打下来的四川盆地,被孟知祥轻易拿走。李嗣源派女婿石敬瑭率军进入四川,企图消灭孟知祥和董璋,结果被孟、董联军打跑。

接下来,就是西川与东川的恶斗。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孟知祥击败董璋,独占两川。公元934年,孟知祥等唐明宗李嗣源咽了气,随即称帝。史家为了区别王建建立的蜀国与孟知祥建立的蜀国,称前者为前蜀,后者为后蜀。

图片

如果只从割据地域的角度看,后蜀几乎从前蜀的模子里复制出来的。二蜀的国都没有选择,只能放在蜀中最大城市成都。而蜀中最大的敌人显然来自中原,这就意味着蜀国必须拿下汉中要塞,为成都门户。而要稳固汉中,最好能拿下渭水西部的重镇凤翔。不过,中原王朝非常重视凤翔的战略地位,蜀国始终拿不下来。王建时代,有个叫李茂贞的军阀割据于凤翔。孟知祥时代,凤翔已为后唐所有。那么,蜀国只能放弃占据凤翔的打算,占据了凤翔以西另一个重镇秦州(甘肃天水附近)。有了秦州,蜀兵可以从西线保护汉中,之于蜀国的战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图片

不过,后蜀的疆域要比前蜀略小一点,因为前蜀控制了归州与峡州。归州即现在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峡州就是宜昌市区。前蜀控制了归州与峡州,距离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之一的江陵仅一箭之地,大大扩展了蜀国东线的战略纵深。到了后蜀时,这两州已被割据荆南的高季昌夺走。只是荆南总共只有三个州,在东线威胁不到后蜀。

后蜀之亡,表面看是亡于965年,宋军西下。实际上,后蜀灭亡的首功是周世宗柴荣的。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五月,周军进攻后蜀,夺下了秦州等四州,导致后蜀门户汉中无险可守。另外,周军几乎全歼了后蜀最精锐的部队。北宋军碰到的,不过是后蜀的少爷兵,没什么战斗力。花蕊夫人做诗所云“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这些军队和柴荣碰到的后蜀精锐是没法相比的。

至于后蜀的结局,居然轻易就被宋朝灭掉了。

赵匡胤出兵后,十二月,王全斌攻克乾渠渡、万仞燕,之后攻克兴州,击败七千蜀军,最重要的是宋军缴获四十万斛军粮。接着王全斌攻克二十多所军寨,先锋史延德攻到三泉,击败数万蜀军,宋军一路高歌猛进,蜀兵几乎一触即溃。崔彦进攻破金山砦、小漫天砦,接着和王全斌在深渡会和。王全斌随后攻克剑门关,兵败如山倒,后蜀灭亡。

孟昶投降了,蜀地也平定了,大多数军队也投降了,王全斌应是平定蜀地的大功臣,事实上却是正好相反,王全斌的之后的种种不合理举动,让蜀川再次陷入灾难的泥潭,宋军虐待士兵、抢掠百姓的时有发生,宋军中五代的恶习仍没有彻底改变。

叛乱开始发生,王全斌自知不妙,派出都监米光绪去安抚叛军,这位都监不仅没有安抚叛军,还将叛军首领全族屠尽,将其漂亮的女儿收归己有。这下蜀川炸了窝,十七州举起反旗,蜀川再次燃起战火,随即宋军只能用屠杀去解决问题,而且还落下了难以磨灭的仇恨。

赵匡胤得知此事真的想跳脚骂娘,王全斌这家伙坏了他的整个计划,耽误了两年时间,他赵匡胤的仁君形象也被破坏殆尽。赵匡胤真想指着王全斌的鼻子大骂:“这就是你干的好事!?”但赵匡胤还是忍住了,他宽恕了王全斌,只以贬官处罚。

战争就是这么神奇,哪有什么一定之规,完美的胜利几乎是不存在的,不论如何,赵匡胤还是收复了后蜀,仅用六十六天完成了统一的第二步,而王全斌战后的暴行,或是这场战争最大的瑕疵。

而且,宋朝极有可能丑化了后蜀国。

南宋名臣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吹嘘北宋灭后蜀,说:“本朝削平伪蜀,救民于水火。”洪迈说的是真的吗?咱们用史实来说话。

后蜀灭亡前,百姓安居乐业,一斗米只卖三钱。后蜀皇帝孟昶不向百姓征收赋役,蜀中大治。赵匡胤灭掉后蜀后,蜀中百姓遭受巨大的灾难。首先,孟昶在蜀中积攒的家底,被赵匡胤全部充公,运到开封,进了“内府”。但是北宋王朝并不满足于孟昶的这点钱,赵匡胤盯上了富庶的蜀中,对蜀中采取“杀鸡取卵”般的洗劫,民愤非常大。

后蜀老百姓的财富被抢光后,还要向北宋交纳税赋,少一文也不行!更有甚者,北宋禁止布帛的民间交易,要求百姓必须向官府开办的市场购买,价格非常高,蜀中百姓“由是贫困”。

蜀中虽然号称天府之国,但面积并不是特别大。一般来说,蜀中主要是指四川盆地,约在米仓山、大巴山(陕西省与四川省交界)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长江以北,白帝城(四川奉节)以西。蜀中耕地倒是不少,但人口众多,压力较大。北宋不计后果的抢掠蜀中财富,蜀人实在活不下去了,最终引爆了规模巨大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应者如云。王小波、李顺起义之后,蜀民都传言李顺是后蜀后主孟昶的遗腹子,是老天爷感孟昶爱蜀人,故派李顺率蜀民反抗北宋。

后蜀广政四年(941年),尚未全盘控制权力的孟昶亲拟《戒谕辞》,颁刻蜀国郡县衙署: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宋灭后蜀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将孟昶这篇《戒谕辞》截取四句“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作为《戒石铭》,颁行天下,令郡县刻石置公堂座前。从宋至清,历朝州县衙门多刻这四句“官箴”,以为地方官主政之戒。
孟知祥出身河朔武人,又效力于沙陀李氏集团,却并不崇尚武人政治,“孟氏踵有蜀汉,以文为事”。孟知祥初据蜀中时,处于“群盗犹未息”的局面,仍然能“下宽大之令,与民更始”。孟昶本人则是“能文章,好博览,知兴亡,有诗才”,开创了后蜀“文治”的好局面。
宋人吕陶《经史阁记》曾言,“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孟昶治蜀期间的弘文善政,实功不可没。虽是崇尚文治,但孟昶对所谓“浮薄”之文风有着高度的警惕,但品位高雅,不喜浮薄之作,更是有意识地强调后蜀文治的儒家价值立场。前蜀后主王衍“尤酷好靡丽之辞”,而孟昶“凡为文皆本于理”。
在孟昶的这种有着儒家价值立场的文治政策主导下,后蜀呈现了晚唐以来罕有的文化繁盛局面,在五代乱世之中堪称异数。宋灭南方诸国后,收天下书籍,“建隆初,三馆所藏书仅一万二千余卷,及平诸国,尽收其图籍,惟蜀、江南最多,凡得蜀书一万三千卷,江南书二万余卷”。倘使没有蜀国、南唐这样文教昌明的国家保存华夏文脉,赵宋那种武夫帝国又怎能开创三百余年的文治呢?

图片

作为帝王的孟昶,同样注重发展经济、劝课农桑。明德元年(934年)十二月,孟昶就下诏劝农,“刺史县令,其务出入阡陌,劳来三农,望杏敦耕,瞻蒲劝稼”。诸如此类的劝农诏令,孟昶执政期间颁行多次,足见对农业的重视。与当时许多南方政权一样,孟氏后蜀对于商业的态度是宽松的,广政七年,孟昶诛杀宰臣张业,其中一条罪名就是“以其制度支虐征商税”,“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政策为后蜀带来的是经济的繁荣,“蜀中久安,斗米三钱,国都子弟不识菽麦之苗,金币充实,弦管歌诵盈于闾巷,合筵社会昼夜相接”,“蜀中百姓富庶,夹江皆创亭榭游赏之处。都人士女,倾城游玩,珠翠绮罗,名花异香馥郁森列。”
蜀中的盛世,最终也因北方王朝的武力介入而终结。后唐末年,后蜀建国,一直与中原相安无事。后晋立国之后,天福二年(后蜀明德四年、937年),晋高祖石敬瑭“遣使诣蜀告即位,且叙姻好;书,用敌国礼”,两国对等交往。
孟昶降宋之后,“挈族归朝,由峡江而下”,被带往汴京,入朝后即授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兼中书令、秦国公等勋衔,并赐第京师,厚加赏赍。然而,七日之后,孟昶却意外暴卒,年仅四十七岁。宋人史书中对孟昶死因皆未交待,但是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中却以注释的形式附了孟昶的遗表,其中有“不谓偶萦疾疹,遽觉沉微,乃蒙陛下轸睿,念以殊深,降国医而荐至,比冀稍闻瘳损,何期渐见弥留?”这意味着孟昶归宋授官之后,偶染疾病,在赵匡胤派国医治疗之后,反而暴卒。如此,孟昶之死便与宋廷脱不了关系,极大可能是被赵匡胤鸩杀!
赵宋为何要杀孟昶呢?按理说,当时宋朝仅仅征服了荆、楚、后蜀,杀掉一个归顺的降主,就会丧失赵氏“示信怀柔”的形象,并不有利于一统战略。但是,具体到后蜀,情况却有所不同。孟昶作为蜀地“四十年偏霸之主”,深得蜀地百姓人心。孟昶离蜀归宋之时,蜀地“万民拥道,哭声动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恸绝者数百人”,原因就在于孟昶“治蜀有恩”,“劝农恤刑,肇兴文教,孜孜求治,与民休息”。
反观宋军在征服蜀国的过程中,却尽显暴虐野蛮。王全斌等宋将率军入蜀之后,军纪败坏,暴行不断,进入成都之后,在一天之内“杀蜀降兵二万七千人”,竟然还有“有大校割民妻乳而杀之”这种惨绝人寰的暴行。王全斌等宋军将领入蜀之后,“昼夜宴饮,不恤军事”,“部下渔夺货财,蜀人苦之”,这一点就连赵匡胤都斥其“专杀降兵,擅开公帑,豪夺妇女,广纳货财”。宋军的暴行激起了蜀人的愤怒,“蜀军愤怨,人人思乱”。这样一来,活着的孟昶就极有可能成为蜀中抗宋运动的旗帜。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的王小波、李顺起义,就打着孟氏旗号,“故蜀人惑而从之”。足见孟昶深得蜀中百姓之心,影响极其深远。

图片

然而,在后世史书中,孟昶又是一个沉溺于酒色荒淫的昏君形象,这又是为何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宋人有意的污蔑丑化。宋人著述中,经常提及孟昶的所谓“七宝溺器”,譬如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后蜀世家》说后蜀“君臣务为奢侈以自娱,至于溺器,皆以七宝装之”。《新五代史》虽然并非官修史书,但一直未宋廷官方褒奖,可以代表官方立场。非常奇怪的是,早于欧史的薛居正《旧五代史》却对此事一字未提,可见“七宝溺器”是宋人制造出来的虚假历史。
宋代蜀籍士人张唐英的《蜀梼杌·后蜀后主》称赞孟昶“幼聪悟才辨,自袭位,颇勤于政,边境不耸,国内阜安”。《五国故事》称赞孟昶“颇务慈俭,寝处惟紫罗帐、碧绫帷,褥无锦绣,诸饰居常在内,惟铜装朱漆小辇而已”,这哪里还有骄奢淫逸的样子呢?
宋人为了消除孟昶的影响,不仅将其鸩杀,更在历史叙事中将其丑化成荒淫无耻的昏君,历史真相因此被遮蔽。

宋朝在四川的暴行导致宋朝建立初期就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小波起义。

王小波起义的时间是在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实际上在两年前,也就是公元991年,就有以任诱为首领的起义军反抗北宋,进攻今重庆一带。然后蜀民对北宋的怒火彻底点燃,肥沃的四川盆地纷纷爆发起义,王小波起义的地点是青城县,也就是现在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代管的都江堰市以南。王小波聚集了很多活不下去的蜀人,他提出一个响彻历史的口号,“官家(北宋)贫富不均,我今为汝等均之!”

青城县以西就是著名的道家名山青城山,青城县东南不远,就是北宋在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成都,时称益州。这里地势比较低平,意味着成都以西是没有什么地势可资宋军防守。四川盆地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成都位于四川盆地的西部,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毕竟成都以西不远就是雄伟的青藏高原,可王小波起义偏偏就爆发于成都以西的平原地带。成都要丢了,北宋在四川盆地的统治随时有可能崩盘。

不过,成都是大城市,不易攻取。王小波采取较为务实的进攻战略,先取青城县西南的邛州(四川省成都市代管的邛崃市)。然后从邛州北上取成都的西面门户——蜀州(四川省成都市代管的崇州市),一战而下。

图片

丢掉蜀州,成都大门洞开,就像丢掉门户镇江的南京,已无险可守。朝廷派秘书丞张枢来到成都打扫这一地鸡毛,张枢倒也够干练,弹劾了一百多名不作为的庸官。但是不知出于何因,张枢却向朝廷提出褒奖被王小波杀掉的彭山(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县令齐元振,称齐元振是个大清官,赵光义不辨真假,稀里糊涂下诏褒奖齐元振。实际上呢,蜀人对齐元振是咬牙切齿痛恨的,王小波杀齐元振就因为他贪名远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王小波的战略思路比较清晰:先拔掉成都周边的郡县,最后总攻成都。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十二月(阳历为公元994年),王小波率起义军与西川都巡检使张玘战于江原(崇州市东南)。是役,王小波与张玘双双阵亡,王小波先杀掉张玘,但张玘在死前射一箭正中王小波额头……

王小波阵亡后,义军内部推举王小波的妻弟李顺为新的首领,继续反抗北宋。王小波的死让宋太宗产生一个错觉:起义军都是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但现实很快就抽醒了还在做梦的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春,李顺率起义军攻克成都,然后趁热打铁,基本拿下了四川盆地的西半部。

成都和蜀中的丢失,对北宋王朝造成了巨大震动。这对赵光义来说,将有可能产生一个巨大的恶果——北宋崩盘。这并非危言耸听。北宋自赵匡胤篡位后,继承周世宗打下来的不可逆转的统一基础,依次灭掉南平(湖北省荆州市附近),湖南,割据四川、重庆的后蜀,割据两广的南汉,割据浙江的吴越,割据泉州、漳州的清源军,统一南方大部。

北宋要控制南方,一定会布局于长江的三个点。在古代,成都附近的岷江是被认为长江上游,所以成都在明朝末年之前一直是“长江上游”的重镇。成都顺“长江(岷江)”南下至真正的长江,再顺江东下,过白帝至长江中游的军事重镇江陵(湖北省荆州市区)。从江陵往南可经岳州(湖南省岳阳市)顺湘江入湖南、两广,也可从江陵顺长江经鄂州(湖北省武汉市)东下至升州(江苏省南京市,宋真宗时升为江宁府)。到了升州,就等于到了江南的门户。
如果长江流域被李顺占领,北宋就只剩下黄河流域了。北有强大的辽国,西北还有李继迁,北宋的生存环境将非常困难。所以,北宋不惜代价也要消灭李顺的起义军。赵光义先后派王继恩、雷有终、尹元等人率兵进入四川境内弹压。已称大蜀王的李顺最终寡不敌众,被北宋消灭。王小波、李顺的起义,给北宋统治者上了一课。此后,北宋在四川的搜刮没有之前那么疯狂,比如取消蜀人诟病的博买务(宋代设置的垄断收购民间物产的机构),总算给蜀中百姓开了一线活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