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汲县师范,始建于1883年,开创河南师范教育之先河

 laoxuesheng 2021-11-23

前一段时间,《中师生》在整理《1979-2000年河南省中师学校基本情况》时,对新乡市的几所中师学校进行了解。

在新乡市,有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师学校,她就是汲县师范学校(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

在词条“新乡幼儿师范学校”看到,学校位于河南省卫辉市,始建于1883年,1906年创办师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是河南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我们来看一下这所学校的历史发展过程:

1883年,中州名儒李时灿先生在卫辉府成立了推行进步教育的“经正书院”。

1906年于罢科举、兴学堂之际,时任河南学务公务所议长、河南省教育总会会长的李时灿先生在“经正书院”内创设“经正师范学堂”,开创了河南师范教育之先河。

1916年学校更名为河北道师范。

1918年改称河南省立第五师范。

1930年改为河南省立汲县师范学校。

1949年改名为平原省卫辉师范学校。

1952年改为河南省汲县师范学校。

1989年学校更名为新乡市第一师范学校。

2002年9月在全国师范教育结构调整中,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为新乡幼儿师范学校。

2016年新乡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在郑州师范学院的校史上,与汲县师范学校有着一定的联系。1947年,省立汲县师范学校暂迁至郑州海滩寺。

1949年9月,郑州市立临时师范学校(1948年,河南第一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省立中正中学师范部、省立汲县师范学校合并,地址为海滩寺)与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合并,成立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设高级中等师范和初级师范两部。校址始在张家门,后迁至菜市街、机器窑。

(九十年代的汲师校门)

下面,我们介绍几篇有关汲县师范的回忆文章。

《塔铺》是著名作家刘震云的成名作,刊发于一九八七年第七期《人民文学》。刘震云,河南延津人,一九七八年高考河南省文科状元,第八届茅盾文学获得者。《塔铺》中讲到,一九七八年高考前两个月,“刘震云”的老爹为给他借到《世界地理》课本,从延津塔铺徒步到汲县师范,来回一百八十里路,终于在汲县师范教书的“刘震云”表姑家的大孩子那拿到了高考复习资料。

樊伯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汲师人”。他是汲县人,原名樊福增,字伯厘,以字行,192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他曾在河南南阳师范、洛阳师范短期任教,1923年到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后改称汲县师范)任教,长达近30年。1948年冬和1949年2月筹创郑州师范并任第一任校长。1950年春至1959年在河北保定工农速成中学(后改称保定师专)任教,这期间加入民主同盟,曾任民盟保定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9年至1969年任天津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70年元月返原籍汲县定居,1986年5月病故,享年86岁。

樊伯厘的女儿樊镜玲回忆说,郑州解放前夕,父亲任汲师代理校长。当时师生大部赴江南,父亲回到开封家中。会计刘某临走时留给父亲300块银元的公款。当年秋天,父亲为将校钤和钱送到师生集中的句容,由校工王玉堂陪他南去。他因脚气病发作,王玉堂用一辆独轮车推着他,行至近徐州时,淮海战役的序幕已拉开,无奈返汴。12月份我分娩满月由郑州回到开封家里,只见他每日愁着校钤与300元如何处理。不久,汲师附小体育教师毛瑞轩病逝,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到开封找我父亲。父亲随即拿出150元给她,毛瑞轩的妻子万分感激,我父亲说:“这是公家的钱,日后提起这钱,你知道就是了。”还有汲师的文书员李某,在禹县久病,生活困难,我父亲得知后,托人将剩下的150元给他带去,附一信,其中写道:“这是公家的钱,日后提起这钱,你知道就是了。”

李长栓教授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女儿班上的演讲说,我以全县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河南省一个历史悠久的的师范学校--汲县中等师范学校(我那个同学也考上了)。我将来毕业就可以作小学教师了。这在农村叫“跳龙门”,意思是说:今后可以吃皇粮了;农业户口要转为非农业户口了。一辈子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干活了。

学校有人考上中师,那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也是全村人的骄傲。所以,村里为我们演了两场电影,表示庆贺。但是,上中师也有缺点,就是将来毕业不可以考大学,只能教学。当时就有人劝我父母说:“孩子材料这么好,还是让孩子上高中,将来考大学更有出息。”但是我们还是认为,上中师更保险,将来大学不一定能考上。

中师生“秋兰为佩” 在文章《记忆中的汲县师范》说, 汲县师范是民国时期的一所国立省级师范。我在那里时,老教师们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北京、上海、苏杭一代毕业的大学生,只有“领导”才是清一色的本地部队转业干部或本校留校生。年轻的就是我们这一代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大多来自河大、郑大、河师大,外省就几乎没有了。然而,年轻教师又像走马灯般来了一批走一批,坚守的基本是搞行政的留校生。学校在当时的生源的兴隆中,已透露出衰败的趋势。

建国初期的平原省立汲县师范学校大门

这是我二十年前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也是我人生第一个有自己身份的工作单位。虽然在这里我只待了不足两年的时间,但对于这个条件并不算好的学校还是有一定感情的。特别是那些热情淳朴的同事,单纯好学的学生,让我终生难忘。

汲师大门里的老桧树

那时我怀着孩子,曾经整个楼道的同事们放下饭碗帮我搬煤球,我的学生们轮班帮我提水;孩子岀生后,我上课,无课的人轮流着帮我带孩子;我走时,一个楼层大约十余人送我到新乡,帮我搬行李托运……浓浓的质朴的情义,让我总不能忘怀这个我曾经的一段艰难人生! 二十几年过去了,它还在吗?当时同在汲县的豫北医专已迁往新乡,变成新乡医学院;辉县农专据说也摇身为新乡科技学院,汲县也成了卫北市,我的汲县师范呢?它也摇身变了模样吗?还是因为名称级别的低下而不复存在了呢?

延津县丰庄镇后王庄学校语文教师、新乡市作家协会会员寇振朝老师在《我的汲县师范岁月:记35年前的一次冒险》中写到:

每逢春暖花开的季节,汲县师范的老师都要带上班里的学生,寻一处风景名胜参观旅游,来开阔学生的视野。1984年的春天,我们是骑车游览的比干庙。1985年的春天,班主任张老师决定带我们游览邙山黄河游览区。

有关文章介绍说:

汲县师范学校坐落于县城贡院街东头,明朝时期为汝王朱佑椁、潞王朱翊镠两藩王府邸,入清后宫室拆改为民居。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时任卫辉知府吴柯、通判侯居仁从辉县百泉书院移贡院于此地,此为街名之始。贡院,即卫辉府督学试院,为当时科举考试场所,卫辉府属诸县学子考取童生之地。

东西辕门皆有题额,东辕门提额为“文星焕彩”,西辕门提额为“淇水钟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清廷停科举、建新学,贡院就此结束其历史使命。承其旧地,“汲职”与“汲师”便在此传授新学,文脉相传至今。

汲县师范学校,由入驻贡院至2016年并入新乡市职业技术学院,前后历经110多年。立身贡院,一址两校,百年不衰,学子何止万千。汲县师范学校居此无移、坚如磐石,凸显母地灵光,哺育国家建设栋梁,功记青史,善莫大焉。

当年,老汲师设施齐全,场地规范,五、六十年代,县运动会经常在汲师举办。

全国著名书画家、中央文史馆的侯德昌、秦岭云、卢光照艺术大师都曾就读于汲师。新乡和谐公园门前"和谐"二字就是出自侯德昌之手。

百余年来,"汲师"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师范教育人才,成为支撑和推进基础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汲师",将以百年名校之积淀,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欢迎汲县师范的朋友和《中师生》 公众交流,一起回忆中师年代的美好时光。

作者/来源:小桔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