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134篇:读文随笔∣“可见的学习”与语文教学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11-23

“可见的学习”与语文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8期发表了福建教育学院石修银老师的论文《基于“可见的学习”理论的语文教学设计、过程及评价》。9月份的时候,石老师就曾将论文发给我学习,我读了一遍,十分认同石老师提出来的观念与思路。后来,阅读《课程·教材·教法》时,我又将论文读了两遍,感觉对论文的细节也有了更为深切的理解。这篇论文以新西兰教育家约翰·哈蒂的“可见的学习”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语文教学设计与评价的思路。可以说这篇论文切中时弊,提出的问题解决思路很有针对性,与目前我比较关注的“教学评一致性”的话题有一定的关联。

作者首先对语文教学低效的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导致教学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学目标的模糊,主要是课程的方向性目标偏差,以及具体的教学目标不聚焦等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师在一节课上讲了很多知识,但似乎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学生在课后的收获有限。二是教学的浅表化,教学集中在知识、思维、思想的浅层,学生没有形成境脉化的知识与能力。三是未能解决策略难题,也就是教学究竟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归结起来就是,由于教师在教的层面上目标不明确、不集中,过于注重静态的知识讲解与训练,不重视策略与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无法实现深度学习。

哈蒂的“可见的学习”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所谓“可见的学习”,首先指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确保教师能够明确辨析出学生学习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也确保学校中的所有人(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能够清晰地指导他们对学校学习的影响。我的理解是,“可见的学习”不仅仅指向学习结果的可见,同时也指向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可见。王荣生教授对于“阅读策略”教学的观点,与“可见的学习”理念有相通之处。在他看来:“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模型最初由教师提供,在学生学习使用这些策略时他们练习和讨论策略,最终学生能够在没有教师支持的情况下提示自己并监控他们自己的理解。”这一点又类似于“程序性知识”的教学,即教师研发出程序性知识,然后指导学生训练,并将其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最终学生能够在没有教师的支持下将这种程序性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不过,读完这部分后,我对“可见的学习”有了一个理解的方向,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框架与结构。最好的办法是买回哈蒂的《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一书,阅读之后才会有清晰具体的理解。

这篇论文的重头戏是在“可见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对教学进行重构。具体又分为三个维度:教学设计维度、过程维度、评价维度,这三个维度正好对应的是布卢姆、安德森等人提出的学习、教学和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关系。首先是教学设计维度,确保学习任务对应清晰的教学目标。要想达到这一点,教学设计就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要达到表层理解、深层理解与概念理解的平衡,要审视学生的认知现状,要设定挑战性目标。如何设定教学目标,这是我目前在引导教师关注的话题。而如何实现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概念理解的平衡,对我来说还是空白。尤其是“概念理解”这个词,我还不太理解其含义。不过至少我明白,一节课自然不能全部都是浅层知识的讲解与训练,而一节只有深度学习的课,也不见得就能达到相应的目标。石老师提出,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先单篇理解,然后设计任务让学生在群文中比较异同,进而进入深度阅读,再从群文中寻找共同主题或话题,演绎某大概念的阅读思考,这样才符合教育现实和学生认知规律。这个道理我是十分认同的。

其次是过程维度,即要体现教师主导下学生认知的矫正与提升。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要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一是要以学生的认知元状态为教学逻辑起点,但现在很多教学的逻辑起点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而不是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这一点也是我所欠缺的。我提倡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逻辑清晰的切入点,但我没有将这个切入点确定为学生的认知状态,依然还是强调教材本身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教师的矫正提升,即教师要通过干预、矫正与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例如教师设计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教师可以指点学生逐步深化认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再比如教师设计某种评价量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这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三是教师示范引导。这也是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动与行为的主要表现。我觉得教师示范引导的重点不在于静态的、琐碎的知识,而在于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例如教师将“答题公式”转变为“答题程序”,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就是一种示范引导的方式。

最后是评价维度,体现学生、教师评价的双元、深层的立体反馈。所谓“双元”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元,即教学评价要打破单一的教师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建立起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机制。尽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程性评价很难实施。而评价不仅仅是评价学生的“学”,还要评价教师的“教”,这同样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双元参与。实际上,在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中,“评”是最难落实的,一般的课堂几乎没有评价的环节,我自己知道教师上课,也不知道如何将评价有机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点,还要不断地探究。

石老师在论文的第三部分还阐述了教学重构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视野、学力支撑、文化构建等。当我学习完这篇论文后,发现自己与大咖的差距在于: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的能力,透彻理解文献、梳理文献、引用文献的能力,教育理论术语的使用能力等。此外,如何在特定理论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并据此写成一篇“大文章”,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