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山走水】崂山探洞

 行者老鱼 2021-11-24

崂山有很多洞,但藏于崂山深处的几处洞穴,由于地形的变化、记载的失误以及时间的流逝,不能一一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为了探寻这些山洞,几年来,笔者在登山的同时留意寻找,颇有收获。 

慈光洞

  慈光洞在巨峰南麓,所处位置极高,道路艰险,非经当地人带路,外人很难找到。现在的崂山,经过五十多年的植树造林,特别是近几年修景区、筑台阶、建索道,山体面貌彻底改观。2007年5月29日,崂山民间考察队在房振兴先生的带领下终于发现慈光洞。 

  慈光洞位于自然碑(自然碑是一方型的巨大石崮,从远处看像一石碑)下西南方向,海拔800多米。慈光洞的发现纠正了部分导游将自然碑下一洞误传为慈光洞的错误。慈光洞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卵形山洞,洞口朝向西南,洞高二米,宽一米五以上。洞内下部经过人工开凿,留有洞孔,底下可以穿横梁,上铺木料,既防潮又隔凉,便于修炼打坐。洞口迎面上方刻慈光洞三字,下方有二平方尺大的地方被凿平,估计是憨山大师题咏慈光洞的诗刻,不知什么时候被凿去。洞的右方有一片用红油漆写的字,现已模糊不可辨认。洞的左方有一行隐约可辨的字,内容为:“明万历乙亥年六月廿七日”。洞的外面是一块近二亩的平地,上面栽有落叶松和灌木等。洞口上方凿有一条凹槽,是当年建房时为放置檩条而凿。上方有一突出的岩石,老远看像一只巨鸟,难怪古人在此题字“灵鹫庵”。洞的西侧有通透的洞,旁边的巨石上有人工打造的直径约10厘米的深坑,仔细琢磨,原来是插木棍用的,在木棍上缠有绳梯,放到下面,人可借助绳梯,攀登到上面的慈光洞。 

  慈光洞的前方是悬崖,面对大海,视野开阔,远眺前方的大海、岛屿、村庄、蓝天、白云一览无余。洞口附近留有正方形石块二块,还有石梁、石台阶、墙基等建筑材料,是一古建筑的废墟,应该是玉清宫的上庵。我们在洞的西南方向一块巨石上发现两块石刻,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漫漶不清,但隐约可以辨认出是两块记载修建和重建时间的石刻。 

华严洞

  华严洞古书中多有记载,可现代书却没有详细记录,查遍媒体也没有近代关于华严洞的描述,那么华严洞在哪里,到底什么样子,带着巨大的问号,几年来在这一带不断探查,希望找到蛛丝马迹,可华严洞好象和我们捉起迷藏,直到2009年3月17日才找到。 

  说起华严洞,不得不说憨山和尚,憨山和尚(1546~1623年)俗姓蔡,名德清,号憨山,浙江全俶人。憨山实际上是五台山的北台。憨山大师在五台山修行期间,因对北台情有独钟,便以此山名为法号。憨山大师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因曾在五台山为明圣慈皇太后设无遮道场,为皇家祈嗣,深得圣慈太后宠信。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憨山大师研读《华严经》时,发现经中记载“东海有名处,名那罗延窟,是菩萨聚居处。”心里非常向往,便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慕名而来。憨山和尚在那罗延窟中苦苦修行一年后,因为这里地域受限不得不到崂山巨峰下的白云庵慈光洞修一年,后来他看好太清宫的地产,花巨资买下。从万历十三年开建海印寺,用了四年的功夫,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修建好海印寺。

  那罗延窟洞顶部,有一浑圆而光滑的洞孔直通天空,白天有阳光透入洞内,同时风从两个洞口穿越。夏天好说,冬天穿透风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于是华严洞成了修炼和休憩的好地方。 

  华严洞深藏在峭壁下幽壑之内,洞口东向,可俯瞰大海,洞外是远山、近壑、山泉、幽涧,宛如世外桃源。洞前有平地,相传是明代黄宗昌初建华严庵的旧址,憨山和尚先在华严洞修炼,建石屋,后离去。到后期黄宗昌利用华严洞旧址建华严庵,其子黄坦考虑这里不方便将华严庵迁到现址。 

  华严洞呈90度拐角,根据地下散落的青砖判断,当年是用砖把南面朝向山涧的洞口砌成窗户,东面稍小的洞口当出入的通道。这样使得整个山洞即通风又明亮,加上四周方正的石壁,使得华严洞成为崂山洞窟中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山洞。紧靠华严洞的华严庵旧址还存有当年所用的石基,因为岁月的打磨,石基都没了菱角。洞下200米是古道,现鲜有人走,上可到望海门、明道观,下可到华严寺。

  过去很多登山爱好者找寻华严洞,大都认为是在上山的路上,开始我和同伴也是这样认为,结果遍寻无果。直到我们扩大搜寻范围,在乱树、荆棘中才找到华严洞。 

  为了证实该洞就是华严洞,第二天专门拜访对崂山文史颇有研究的曲宝光老师,当他听完我的描述并结合实物照片肯定地说,就是华严洞。2009年3月24日,《青岛晚报》进行了新闻报道。 

华阳洞

  古书中对华阳洞多有描写,当地人也有很多传说,但华阳洞到底什么样,具体在什么位置,近代一直没有详细描述。 

  2006年开始,我和玩客多人3上华阳山,根据古书的描述,寻找华阳洞,但都无功而返。2009春节过后找到一位当地老者,请他带路费尽周折才找到华阳洞。因洞口外貌变化较大,不敢贸然断定,直到进洞实地察看,才知道这就是华阳洞。 

  华阳洞洞口悬空向南,前有大石作障,洞门屈曲狭隘,爬行才能进入,胖人望洞兴叹。走几步后内渐宽阔,地势平坦,有淤积的沙石半米多厚。洞10米多长,高约8米,上方另有一洞。全洞由大石叠垒而成,层层喋喋,水从上方洞中流出。石壁上趴有黑蜘蛛,虽然是冬天,还在活动,可见洞内温度适宜。因为古书记载“洞顶有孔,日光由此进入。”于是,我们把灯熄灭,顿时洞内伸手不见五指,等待片刻,才发现上洞有光亮,上去一看,有拳头大小的洞与外面相通,有一石堵住洞口,拿开可从这里出入。我制止了从洞内移动石块的举动,因为一块很小的石头就有可能引起洞的坍塌,那样是很危险的。 

  战乱年代,华阳洞是躲避灾祸的好场地,明代季余先人曾经避难于此。解放前,附近的老百姓也曾到洞里躲避土匪、日军等。1952年,为防止山洞被国民党特务利用,炸毁了洞口,从此华阳洞深藏山中。 

  到华阳洞游玩,可坐112路公交车到蓝家庄下,过桥穿枣行社区,进华阳涧。可先到华阳书院一看,有书院遗址和很多古石刻,再走2公里可到华阳洞,附近有“天然碑”石刻和仙人桥、老妈妈脚石、霹雷石等景观。 

仙古洞

  仙古洞位于崂山北九水景区外八水停车场西山崮子下的高山坡上,洞口为东方向,野花异草,风蔽洞口,不仔细找还真不好找到。

  洞为椭圆形,内壁光滑,高2米,深3米,可容一塌,有人工修凿的痕迹。在洞的尽头,有一个长方形的石台子,是精工凿出来的,估计是放油灯的地方。明清时常有游人宿此洞并有诗咏,由于时间的变化,现在洞里比较潮湿,估计上方有水渗漏造成。洞外有石刻“明周鲁书仙古洞”7个大字,字直径约30公分左右,估计是后人所为。在80年代,董海山、王集欣等前辈还指挥开凿了“仙古洞”三字,在北九水等车可清楚看到,近几年由于树木长的茂盛,如果没人指点是看不清楚的。

  周鲁为明代登州(今山东蓬莱市)武举,工诗善书,曾遍游崂山,留诗文,并勒石题记颇多。并有七绝《题仙古洞》云:“云烟霭霭映青山,山藏古洞洞藏仙。仙人缥缈乘云去,遗留古洞后世传。”。在仙古洞外有废弃约有8平方左右的建筑遗址,旧为三清殿,房子废墟中长有合抱不过来的粗大松树,可见历史之久远。

  仙古洞依山面水,风景秀丽如画。在洞外约10多平方小平地上,四面苍松翠竹,围成天然屏风。洞口上下青藤野葛织就古雅的珠络垂帘,更为神奇的古洞增添了迷人的色彩。站在小平台上,透过树丛往对面看去,隐隐约约可见对面的“公鸡楼”、“母鸡楼”和远处的将军崮,江山如画的九水画廊展开巨幅画卷让游客留连忘返。洞下那丁丁咚咚的山间流水、沙沙的松涛声、一阵阵鸟叫声,汇成了一曲清幽动人的深山仙乐,是名副其实的“洞天福地”。近处外八水的流水和大大小小的水潭,四面的秀丽山色和一幢幢华美的楼房,都倒影在潭水里面,煞是壮观。到北九水游览时,如不到仙古洞寻幽探胜,享受一番人间仙境的乐趣,那才是遗憾一辈子的事。

  仙古洞正上方即为凌云山,海拔380米。仙古洞在北九水风景区交通最方便处,因为不被重视,逐渐被人们遗忘。找到仙古洞,发现旅游价值巨大,只要稍加旅游设施,就添一处新景观,盼望仙古洞早日与游客见面。

玄真洞

  玄真洞位于崂山太清宫景区昆仑山玄武峰明霞洞的上方200米处,接近山巅的峭壁下,动口向南。相传孙紫阳曾在洞中住过。因为地势显要,寻找困难,主要是没有开发,还保持着原始风貌。

  从明霞洞顶坍塌的巨石后饶过,有窄石梯登攀可到明霞洞上,右拐前行50米有上行的小路,路不清晰,都是些随意摆放的岩石。用红漆写着“有毒蛇”等警示语,看了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想法,可能是崂山风管委为了游客安全的无奈之举。钻石洞,攀石阶,右转左突,闪转腾挪,人必须爬着前行,稍一抬头,就被巨石按下,胖人只好望洞兴叹,扫兴的走回头路。攀过这段路,路好走些,有密布的松树可扶着借力,树渐少,山越高,可以看见“万年船”了。万年船因为顶部被自然的打磨形成一座船型的巨石而得名。拐左路,不一会儿,有竹林挡在面前,分竹林过去,高高的山上竟有一块平地,后面就是30多米高的挺直悬崖,在底部有一洞,洞口1.7米高,宽1.5米,深2米,里面渐大,成葫芦状,不可立,盘腿坐其中却宽敞的很。洞口上有:“重建玄真吸将乌兔口中吞”十一个古朴、笔力劲遒的大字,据说是张三丰亲笔所题的刻石,传说是道家炼功吐气吸纳的口诀,这就是著名的玄真洞。

  门前有黄杨树一株,有700多岁了,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默默的守护着玄真洞,记述着玄真洞的历史。玄真洞东不远处有一石壁,下有高约半米的小洞,据说是张三丰凿的,所以叫“三丰洞”在这里俯首海山,景物更是高敞,道家紫气东来,这里是圣地,旁边有诗刻洞旁。诗曰:“白云留住须望归,名利萦人两俱非。莫笑山僧茅屋小,万山环翠雾中围。”是明代登州武举周鲁所题。旁有“万历十八年年二月敕谕太清宫开山第一代赐紫玄门大明庚戍八月立”石刻,看来是“毁寺复宫”后道士留下的痕迹。

  从“山僧”字样推测,明代曾经是僧道交替。从玄真洞的位置看,玄真洞应该是修练的场所,直线下去就是明霞洞,吃住睡在下面,练功从下面直接提气轻功上去,非一般功力所为。现代人可直接从石壁路下去,不过是惊心动魄,没有好的登山鞋万万不可冒险。周至元曾写诗曰:“不识明霞外,高高更可通。人攀松顶上,洞在半空中。大海群山贮,烟峦眼底生。三丰遗迹在,几度仰风踪。”

  玄真洞名声显赫,但少有人寻到,故增加了很多神秘感。主要的导游词误导,称可从此经桑石屋、白石头窑到天茶顶,结果造成很多游客在此迷路。其实到天茶顶、崂顶必须顺原地返回到明霞洞,走左拐小径可才可到玄真洞。

黄石洞

  黄石洞位于城阳区夏庄办事处楼里北山半山腰,海拔约200米。北倚王乔崮,峰峦重翠,山秀涧幽,南临崂山水库,湖光云影,清丽无俦。对该洞情况,《即墨县志》、《崂山志》都有简述,创建于元代,因洞上峭壁色黄而得名。明代黄宗昌《崂山志》记有:“黄石宫有上宫、下宫,在华楼迤北十里许山之巅,元时建。”宫内祀三清,明代崔道人成道于此。清代光绪年间该宫已圮,今无垣。该洞于1984年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总体格局

  去黄石洞要从村中小路上走,约500米就可到达。先进入眼帘的是“道山”两字,据说是丘处机所题。此处共有四处洞穴,都是天然石洞,可划为上、中、下三片。

  下片是巨石叠压,构成两个洞室,东洞口上刻“黄石洞”三字,洞高1.5米,宽3.5米,深约10米;西洞高1米,亦宽3.5米,深约3米。可能这是最早的黄石洞。洞石壁上刻字甚多,十分密集,在崂山摩崖石刻中首屈一指。

  自下片双洞向北百米左右为中片,洞穴在石壁之下,洞口上也刻有“黄石洞”三字。洞高1.1米,宽09米,深约3米,原供奉汉白玉老子像一尊。石壁右侧有元代大德年间石刻字迹,石壁左侧有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刻字,字迹大半已经模糊。壁上另刻有“玉液嵓”、“清虚庵”、“嘉勝”等大字,仍十分清晰。石壁下有泉井二口,常年有水,水味甘冽。

  上片名“留侯洞”,又名“张良洞”。原有石造张良像一尊,在十年动乱中已被砸毁,十分可惜。

■有根的石龟

  中洞前地面有花岗岩石龟三个,皆已风化,其中一个较完整,应属明代以前的作品。这种驮碑的龟,有的称其为龟趺,有的称其为贔屃。龟受崇拜时称龟趺,龟落难时对驮碑龟网开一面,称贔屃,以与龟划清界线,这就是两个名称的不同文化背景。从文史资料得知,明代以后龟趺的头常刻成不龟不龙的怪样,而明朝以前却完全是龟形,在黄石洞我们可以辨认是龟趺。特别令人称奇的是这龟趺有根的,当时为了做龟趺,把山崖人工凿掉,有的山石做了黄石宫的建筑材料,而余下的三块岩石做了龟趺。现代人见了,还认为龟趺是从别处雕刻好后运过来的,一般庙宇都是这样办的,但唯有黄石宫的龟趺是和山体连在一起了,这是崂山的唯一,从中也看出当时建造黄石宫的鬼斧神工。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有隶书,有楷书,笔锋遒劲,各朝名人的诗、词刻共计 30余件,其中最长的达 1005字,最短的仅为二字。由于年代久远,已被石花青苔密封,模糊不清,大多难以辨识。但可以识别出最晚的年代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清代山东巡抚崔应阶有《黄石宫》诗:“曲径逶迤上下分,清游到此乃无氛。仙宫高出凌黄石,古洞行穿碍白云。壁底流泉添夜雨,阶前柏子拂照曛。名山胜迹今初步,足力犹堪领后群。”周鲁题“黄石洞”非常清晰。

■黄石洞的果树

  中黄石洞洞前有两株参天古柏,长势喜人。还有株上百年的柿子树,到秋季的时候,柿果累累,游人常常能摘到很多。近几年,喜鹊知道了,经常先下嘴为强,把些柿子都啄些小洞,人采到完整的不多,真有点苦笑不得。这里是楼里村的枣树种植基地,由于北有王乔崮挡风,前有崂山水库送潮湿空气,形长独特的小气候,这里的大枣又甜又脆。春天的时候周围大量樱花和桃花正含苞待放,其他不知名的野花开满山,姹紫嫣红,这里成了百花园。没多久,红红的樱桃熟变枝头,黄黄的甜杏挂满山冈,桃子、苹果、大枣相继成熟,游客可以大饱口福。

清风洞

  清风洞位于崂山北长岭社区西2公里的日起石下,海拔787米。日起石北对棋盘石,西连天茶山,高峰刺天,山陡无人径。

  清风洞所处的位置叫簸箕岭,非常形象,是三面高山围起的一处宽百米长千米的大平地。东面是出口,北面是高20来米长500多米的岩石,像一座雄伟的城墙,抵挡北来的寒风,这就是著名的日起石。

  日起石,旅游信息是这样介绍的:位于崂山黄山村西北,长岭以西,泉心河南岸。该石如巨岩突起,难攀,其顶可观日出,故得名。其南山根洞窟颇众。其西一巨石穹窟可纳人数百,名清风洞,又称高石屋,曾有尼独居此苦修。洞前为弥罗庵故墟。

  据史书记载:大方禅士,名广住,字大方,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生,胶州王氏女,幼时多病舍身出家为尼。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四月来到崂山,受胶州邓夫人和白云洞道人的资助,在崂山长岭村西北日起石下清风洞清修十八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三月十五日,合十趺坐而化。鉴于她德行高洁、苦行坚毅的意志,白云洞道人葬其于洞下,为其筑石塔,在白云洞供养牌位,在雕龙嘴村立了石碑。

  实际上日起石应该叫义气石。崂山土话“日”、“义”同音,称“日头”为“义头”。而“气”、“起”同音,以讹传讹并不奇怪。可能当初有文人打听义气石,就想当然地随手记下日起石,结果造成地图、传记、文章都变成了日起石,并推断出是观日出的好地方,而真正本名少有人知。不过以讹传讹日起石挺好的,很有文化味。 
  从日起石流下的泉水冲出一条小溪,滋润着高山上的土地,这片地叫高石屋平怀。地是好地,土质肥沃,种点粮食养个三五十人不成问题,水源也好解决,从周围的痕迹还能看出古人劳作的痕迹。由于解放后就没人在山上居住了,在这片土地上长着高高的直直的落叶松林。费很大力气穿过松林,到北岩石下面,就是弥罗庵旧址。石条铺就的地基依稀可见,有一根10厘米粗的葛藤盘掩上山顶,抓住葛藤爬到3米高处有一天然石洞,这就是清风洞。洞很大, 一长15米,宽8米,高2米的面包状巨岩悬空车工内穹隆状,洞内呈楔形,20余平方米,比较干燥。南北人工砌石,估计以前有门有窗。洞里有石床,有灶台,生火做饭,烧炕取暖,是个很好的“家”,难怪广住大师在这里一住18年。

  离清风洞5米处有石刻,石刻原文为:

“義氣石,天成观,十方常住,陳合清施山場一處,張教鹤施山場一處。”(标点为作者所加)

  查各种资料,没有此处石刻记载。分析是这里,地处崂山腹地,山高路远,历代没有文字记下来,是研究崂山的宝贵资料。从石刻可以判断,此地是天成观遗址无疑,也判断了日起石应该为义气石。

  在清风洞西500米,2008年崂山研究学者房振兴发现了“大方”禅士墓塔。墓塔由灰色崂山花岗岩雕凿,六角形,有2米多高,下粗上细,最大处直径有1米;石塔造型优美,属于亭阁式建筑;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由5块石制构件组成,做工精细,花纹装饰美观,属于小巧玲珑型的石塔,在崂山中是罕见的。墓塔在文革中被拉倒,石件散落是草丛中,墓基下有洞,分析可能被盗过墓。

  石塔已倒塌,分三五截掩埋在草丛泥土中,各部都是用一整块青石雕成的六角型。塔基直径约一米,露地半米,塔身直径不大,六楞面上没发现留有字刻,塔帽雕刻精美,呈六角飞檐状,塔尖圆锥型,环状花纹,精细美仑。

  我们找到的这几处山洞,如果稍加整修就可以作为崂山旅游的新景点,盼望这些古洞早日与游客见面。 

【说明】望崂头老师授权发布,此文为其写于2009年的一篇文章,至今已近10年,但大多数洞仍然在荒山野岭中沉寂,福矣祸矣,却也难以尽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