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蕙在正史上有传,“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善属文。滔,符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晋书》卷96) 苏惠出生于官宦之家,她的父亲苏道质曾任东晋陈留武功县令。“苏蕙自幼容颜秀丽,天资聪慧,5岁学诗,7岁学画,9岁学绣,12岁学织锦。虽然美貌惊人、才华出众,她却谦默自守,不求显扬。16岁那年,已是亭亭少女的苏蕙嫁给了秦州刺史窦滔。窦滔长身玉立、文武双全,与苏蕙正是一对壁人。”(张觅《汉魏诗媛诗词小传》) 窦滔和苏蕙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的年代。当时东晋王朝屈居江南,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短命政权层出不穷,朝廷换代像走马灯一样。窦滔入仕前秦后,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秦州刺使。后因被人谗言陷害,窦滔被徙放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苏蕙深爱丈夫,恋恋不舍,她对丈夫表明自己的忠贞不,会一直等他回来,誓死不改嫁。 窦滔与苏蕙的故事说到这儿还与史书无疑,此后传奇色彩越来越强。许多的故事都是说,窦滔被流放后偶遇一能歌善舞的年轻女子赵阳台,这给他孤寂苦闷的生活带来些许安慰,不久,他便纳赵阳台为妾,有了一个生活的伴儿。两年后,窦滔回朝并奉命出镇襄阳。 窦滔远镇襄阳,他并未带上妻子,只带着赵阳台便去赴任了。苏蕙为此悲伤哀怨不已。长夜漫漫,她只有独自吟诗作文,用以排遣悲伤。有一天,她忽然想到,自己也可以试着来做一些精巧奇特的诗。于是,苏蕙凝神执针,将满腔的幽思与深情,织成一幅绣有宛转循环锦绣文诗的锦帕,名曰《璇玑图》,寄与窦滔。窦滔读后,惊艳于苏蕙的聪慧,更感动于她的真情,心中愧悔不已。于是窦滔邀迎苏蕙到襄阳,而把赵阳台送到了关中。窦滔与苏蕙重归于好后,二人恩爱到老,完满结局。 赵阳台这个人物本身以及她何时出现在窦滔与苏蕙的生活之间,由于正史无载,我们不便讨论。而正史有载的苏蕙所作《璇玑图》确实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无法确知苏蕙究竟用多少昼夜,多少心血,才把相思与柔情最后浓缩在了上下、左右各29字,共841字的一个文字方阵中,然后她用红黑蓝紫黄五色线,把这些文字织在了一方长宽各八寸的锦帕上。 苏蕙把自己的回文诗命名为《璇玑图》,从结构到内容,都是经过巧妙构思,严密考量的。窦孝鹏在《中华文化千古一绝——苏蕙织锦回文〈璇玑图〉》一文中写道:“《璇玑图》问世后,无论其内容、其结构、其蕴含的玄机和作者苏蕙与窦滔的故事,在朝野上下,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上自皇帝、大臣,下至乡野百姓,还有不少文人墨客,都为之倾倒,不惜赞辞。不少名人为其写序作记,赞扬这位旷世才女和这千古绝唱;不少人倾半生一生精力钻研《璇玑图》,并写出一本本专著;到了近代现代,更有人把《璇玑图》的故事编写成戏剧,搬上舞台和银幕。” 由于苏蕙织锦回文影响深远,近年来随着法门寺景区的开发和建成,扶风县的旅游部门就曾将织锦回文《璇玑图》印在手帕上,作为旅游纪念品发售。如此一来,是苏蕙的回文诗不但普及得更广,更使窦滔和苏蕙的爱情故事从中国流向世界各地。 |
|
来自: 新用户0096fsbV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