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蕙《璇玑图》:我国文化艺术史上“回文诗”集大成之作|苏若兰|宣昭皇帝|璇玑图|苏蕙|回文诗

 新用户0935snDB 2022-01-19

蓦地,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乌夜啼》:“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诗中的“织锦秦州女”,不就正是说的“秦州才女苏蕙”吗?务农巷28号“织锦台遗址”,也不就是苏蕙当年在秦州时的住宅吗?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天水民间,苏蕙织锦的故事流传久远,妇孺皆知。在东晋十六国前秦苻坚(352一394年)时,才女苏蕙随时任秦州刺史的丈夫窦滔,从关中扶风来到古秦州,“后窦滔获罪徒流沙”,久不回归,她独守空房,思夫情切,在方块锦帕上用五彩丝线织就回文诗璇玑图》,表达思念之情,世代流传,成为脍炙人口的一段爱情佳话。

其实,织锦回文诗《璇玑图》的独具魅力,不止在于其文学价值和精妙无比的刺绣工艺,更是由于它交织着情意浓浓的爱情故事,透露着西府女子的千古才情。

这首诗婉转回环,情真意切,用心良苦,催人泪下。据说,当时苻坚看到后,感其才,怜其情,念其诚,特赦窦滔回秦州,夫妻终得团聚。解读后的诗文如下: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
思量当初结发好,岂知冷谈受孤凄!
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
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
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叫早归。
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归回?
织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曾经,这段曲折凄美的爱情故事,经过到底是什么?我们也没必要去细究,最终夫妻团聚,结局圆满,皆大欢喜,算是幸事一件。然而,从相关文字解读得知,苏蕙当年织就的“回文璇图诗”,最初并不叫《璇玑图》,原图文为29行29列方阵图,841字,上下、左右、里外、交互、顺逆、退一字、叠一字诵读,无不成诗。后来,唐武则天无意看到,赞其曰:“妙手天成,越古迈今。”并为之写序作记,遂取名《璇玑图》。苏蕙,因此被后人推崇并誉为“秦州才女”、“中国女诗人”。

哪么?苏蕙到底是何许人也?据《晋书·列女传》记载:“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道质第三女也。名慧,字若兰。识知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为显场。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爱之;然苏性近于急颇伤嫉妨。滔字连波,右将军于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精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之,苻坚委以心普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件旨,谪戍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乃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苦加捶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苏氏之短,谗毁交至,益恨焉。苏氏时年二十一,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古迈今。”

由此而知,苏蕙(若兰)是前秦时期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女儿,娘家在今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以北偏西约10里的苏坊村。苏坊村地处漆水河谷,土地肥沃,山清水秀,这里本是汉代名臣苏武的出生地,苏武在匈奴被囚19年,拒绝投降,坚贞不屈,终于回到祖国,朝廷在他的家乡立坊,以为表彰,村名因此而得。《晋书·列女传》所提供的翔实史料文字,已经道明了苏蕙与窦滔之间的情感波折原因,以及苏蕙当年创作织锦回文诗的前因后果。

时至今日,苏若兰的爱情故事在人们代代相传中演绎出了多个版本,至于民间相传的种种说法,仅算是我们茶余饭后,佐解苏蕙的野史资料了。据《天水县志》记载,解放前务农巷曾有“古织锦台”遗址,巷口有座牌楼,悬挂“古织锦台”和“晋窦滔里”两面大字匾额,两侧有清代诗人杨榕裳撰书的楹联:“莺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苏娘旧时宅。”从苏蕙的人生经历及相关历史遗迹可以推知,她曾经久居秦州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然而,由于常年风吹雨淋,她的右臂缺失数年,却无人怜香惜玉……所幸的是,2016年在人民公园升级改造过程中,重新雕塑了一座大理石的苏蕙塑像,在雕塑的基座上,分别刻有织锦回文诗《璇玑图》以及唐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乌夜啼》《江月》,在清风杨柳的缓缓轻抚下,婀娜的身影,清婉的笑容,为秦州大地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据扶风县窦氏研究会副会长、《窦滔专辑》作者之一张天福老人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整理出了较为准确的苏若兰本事年表,苏若兰与窦滔的爱情故事也真实地浮出水面。

公元 372年 4月 8日,苏若兰随同父亲前往美阳阿育王寺(法门寺)拜佛游玩,巧遇一六尺男子,手拿铁弓射大雁,大雁中箭坠落到苏若兰身前。这男子正是汉大司空窦融后裔窦滔,两人对视下,窦滔对苏若兰心生爱慕,随后窦家托人前往苏坊求婚。次年,十六岁的苏惠和二十一岁的窦滔成婚,定居法门镇小西巷。两人爱情甜蜜时期,也是东晋十六国混战时期,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民不聊生。

窦滔自小习武,早有一腔报国热情,一心想奔赴沙场建功立业,苏若兰百般不舍丈夫远离,但为了“大义”,只好暂舍儿女私情,支持丈夫为国离家。然而,时日渐久,远在边关的窦滔渐渐淡忘了秦州一别,难耐寂寞之下,宠爱上了能歌善舞的赵阳台,疏远了秦州城的妻子。苏若兰得知窦滔负心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又不忍割舍夫妻情分,遂静心构思,倾注才华智慧,历经一年时间,用红、黄、蓝、绿、黑五色丝线,把自己所作的诗句织进一幅八寸见方的手帕中。

诗句韵律优美,如泣如诉,饱含苏若兰对窦滔的思念。苏若兰将这幅回文织锦图差人送往襄阳,窦滔读罢含有妻子血泪的织锦图,想到妻子守候自己的三年之苦,深受感动,旧情复萌,遂将赵阳台送回老家。后来,秦王苻坚看到璇玑图后,拍案叫绝,连连感叹其为千古杰作,并以重礼迎苏若兰到襄阳,令他们夫妻团聚,二人恩爱至老。

其后,历朝历代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政治人物均热衷于回文体创作者极多。根据《扶风县志》关于《璇玑图织锦诗》的读法,相传初时只有苏蕙夫妻能读,历代都有探新,不断增加诗的首数。宋元年间,有名叫起宗道的人,将全诗分为七图,读出3752首诗;到了明朝,经史学家康万民从七团中又分出一图,得诗4206首。后来,此诗任读者在纵横回环、交叉跳间诵读,竟读出意境不同的7958首诗来。以上说法,是否准确,能否服众,我也无法佐证,权作为了解罢了。

从朱淑贞《玻玑图记》中,我们还可得知《璇玑图》在金亡北宋,宋室南徙时还流落到江南。朱淑贞写道“家君宦游浙西,好拾清玩,凡可人意者,虽重购不 惜也。一日家君宴郡,衙偶于壁间见是图,偿其值,得归遣予”。爱好古董的父亲把《玻玑图》送给朱淑贞后,她爱不释手,“于是,坐卧观究”,说明了朱淑贞得观《璇玑图》的机缘。

才女苏若兰,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真能称得上千古之绝唱,享誉古今。虽说当时南方因天时地利,才子才女多如过江之鲫,然而北国仅以一个才貌俱佳的苏若兰,就足以使他们黯然失色,真可谓是月明中天,群星失灿。同时,多才多艺的苏蕙还是一个多产的女诗人,她除《璇玑图》诗文外,还有诗著五千多首,可惜都以散佚,无人搜集。

苏若兰的丈夫窦滔,死后埋葬于家乡——今宝鸡市扶风县周秦坡村南(北离法门寺五公里)。墓前有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沉题刻的“前秦安南将军窦滔墓”碑和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墓是否为窦滔与苏若兰夫妇同穴葬,待考。不过他们的后裔仍存,至今周秦坡老庄还有十多户窦姓人家,过去每年清明节时,他们都要带上献祭食物和香表,团聚在窦滔墓前扫墓奠祖。

窦滔苏若兰夫妇离合悲欢曲折的爱情故事,在当地影响十分深远,至今周原一带,甚至关中西部各县,男女青年结婚,女方要织许多三色以上的花手帕,赠送给新郎的亲友们,用意在于警惕男方不要三心二意,爱情要专,此事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地方礼俗。

想当年,才女苏蕙婉转织就的《璇玑图》,自她以后上千年来,历代不少文人学士,也创制了许多回文诗词,如南朝的王融,唐代的藩孟阳、张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李禺,明代的汤显祖、张芬,清代人张淮、邱琼山、谢默卿等,也都写过多首回文诗。但能与苏若兰《璇玑图》相媲美,读出几千首诗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家。后来的回文诗词,不论有几多变幻,几多创新,苏若兰总是他们的启蒙老师了。

苏蕙,在中国文学史上创作的《璇玑图》,冠绝当世、独步古今,是“回文诗”的集大成之作,历朝历代倍受学人的关注和青睐,解读与效仿者代不乏人。《璇玑图》的产生,实为晋代文学创作的风气使然,也反映着诗歌艺术在那个唯美时代的发展状况,是我国文化艺术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