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中医如何认识骨质疏松症

 医之大者 2021-11-25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50~60岁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约21%,60~70岁发病率约58%,70~80岁发病率约100%,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如果算上继发性骨质疏松,发病率将会更高。

    现代医学治疗骨质疏松的几类药物总有患者因为某些原因不能耐受,在中国目前医疗体系下,大家自然会想到中医有哪些治疗骨质疏松的药,尤其是保健品类的,那到底中医是如何认识骨质疏松的?

    现代中医走的是西医的路子,多数医家认为骨质疏松以肾虚为本,脾虚为标,血瘀为病理产物和加重因素。理论来源是,中医认为肾、骨、髓之间有着紧密的生理联系,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虚精亏则骨髓空虚,出现腰膝酸软、行动困难等表现。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脾气亏虚,则水谷精微化生不足,肌肉骨骼失于濡养,导致骨骼失养、活动不利而形成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大多因年老脏腑衰退,气血虚衰,运行失常,导致气滞血瘀,痹阻筋络,筋骨失于濡养。肾精不足,气血亏虚,血液运行缓慢;肾阳虚衰,命门火衰,寒凝阻滞血行;肾阴亏虚,内热煎灼,血液黏稠均会造成血瘀。

    理论依据来自于对前人经验的总结,问题是前人并不知道这是骨质疏松。那用故古人的观念来解释现代疾病,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