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学浅见 ‖ 以法理学为基础的部门法“3W”原则

 瀚文君 2021-11-25

大二开始陆续学习的部门法

以法理学为基础和依托的逻辑分析

普遍适用,具体分析

本篇以《婚姻家庭继承法》为例





以法理学为基础的部门法“3W”原则





Who——法律关系的主体


法律关系

指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形成的、以法律权利法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⒈主体: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人(自然人、法人、国家、国家机关)

⒉内容:权利和义务

⒊客体:主体的意志和行为所指向、影响、作用的客观对象(物、行为、人身、智力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2020年5月28日正式通过,于2021年1月1日正式施行,共7编,1260条→“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①总则编

②物权编→调整对象:物

③合同编→调整对象:行为

(知识产权法→调整对象:智力成果)

④人格权编→调整对象:人身

⑤婚姻家庭编

⑥继承编

⑦侵权责任编

★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国第一部婚姻法)

★法律本身不创造生产力→表征作用: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图▲





What——法律关系的内容


法的价值

⒈目的性价值:法律在发挥其社会作用的过程中能够保护和促进哪些社会关系

⒉工具性价值:法律自身所应当具有的值得追求的品质和属性

⒊价值评价体系→价值冲突:透过现象看本质——“两利相权取其大,两害相权取其小”

🌰摩托车违反交通秩序闯红灯 VS 摩托车上的孕妇要到医院分娩

🌰毕业生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可以在劳动合同上附加条件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VS 毕业生获得了考研录取的资格

▲法律关系运行过程图▲





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⒈告知作用:人们应当如何行为的意见和态度

⒉指引作用:调整=权利+义务+责任

⒊评价作用:价值观念、是非标准

⒋预测作用:预先估计

⒌教育作用: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影响

⒍强制作用:制裁违法行为





法的分类

⒈国内法和国际法→依据:制定法律的主体和适用范围

⒉公法和私法→依据:法的调整对象

⒊成文法和不成文法→依据:法的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

⒋实体法和程序法→依据:法规定的内容和价值取向

⒌根本法和普通法→依据:法的效力等级、基本内容和制定程序

⒍一般法和特别法→依据:法的适用范围





民法典之前各部门法颁布时间

⒈《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

⒉《物权法》2007年3月16日

⒊《继承法》1985年4月10日

⒋《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

⒌《侵权责任法》2009年12月26日

⒍《婚姻法》2001年4月28日





法律体系

⒈法律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

⒉法律体系是一个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

⒊法律体系的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

⒋法律体系是客观法则主观属性的有机统一





中国的法律体系

依据:调整对象的不同

⒈宪法

⒉民法

⒊刑法

⒋行政法

⒌诉讼法

⒍经济法

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⒏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How


法的要素

⒈法律规则: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或是赋予某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指示、规定

⒉法律原则:法律的基础性真理、原理或为其他法的要素提供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原理或出发点

⒊法律概念:对各种有关法律的事物、状态、行为进行概括而形成的法律术语(工具性→脑力劳动)





法学流派

⒈自然法学派:“恶法非法”→法的价值判断:应然(应该是什么)

⒉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恶法亦法”→法的事实判断:实然(是什么)

⒊社会学法学派:折中主义→特定社会环境分析





逻辑分析路径

寻找/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梳理法律关系

查清案件事实

适用法律规范

解决问题

▼开通了留言区,欢迎大家交流学习,多提意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