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商周时期玉器的雕工(中)

 积祥轩 2021-11-25
商周时期的玉雕作坊
商周时期,王室拥有各种各样的百工作坊,其中就有专设的玉府,管理治玉手工业。也正是有了王室的财政支持,玉工可以不断的改善生产工具,利用青铜金属制作先进的工具,提高工艺技术,为宫廷生产各式各样的玉器,由此形成了这一时期繁荣的治玉局面。另外,从目前的考古资料看,商代的方国、西周时期各诸侯国都出土有大量的玉器,如晋国、虢国等估计都有自己的玉作。
夏商周时期的玉雕工艺
玉雕工艺发展到商周,虽然治玉的工序与新石器时代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由于有了金属铜工具的参与,速度加快,效率大大提高。铜可以打造成各种形状的工具,这就使切割、研磨、刻线、碾轧、勾彻等工艺变得比以往容易起来。此时玉器的制作更为规整精致。纹饰的雕琢亦很精美,在阴线刻划的基础上,大量的利用减地浮雕、双勾阴线的方法起阳线,使纹饰线条更为立体挺拔。此期无论是切割成形还是纹饰雕刻、镂空均比前期有较大的进步,同时管钻工艺、玉石镶嵌工艺、器皿掏膛工艺均比以前有所创新,出现了一些工艺水平颇高的玉器。

切割成形

此期的切割成形依然有片切割、线切割、砣切割三种。它们因使用不同的工具所留下的痕迹亦不同。金属工具比石质工具更能胜任大型器物的切割,玉器成形更为规整。而此时线切割的应用比史前时期少的多,例如在玦口的切割中,大多已使用片切割,很少见到线切割开口,所以玦口也少见因抖动导致的凹凸不平,而是宽窄一致且平直规整。

另外,在此期的切割成形过程中,还发现有“成形对开”和“对开成形”的切割成形的方法。“成形对开”为先将玉器外形作好,再一剖为二,故两件器物造型一模一样;而“对开成形”则是先对一块略呈形的玉材切割为二,再分辨对两件器物进行加工,故虽然两件器物从外形看十分相似,但细部镂空或雕琢处不尽相同,两件东西无法完全重合。四川金沙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墓和山西侯马晋侯墓地均发现有利用“成形对开”或“对开成形”法完成的玉器,它使琢玉速度大大加快,提高了制作效率。

故宫博物院藏  西周青玉龙纹璜   “成形对开”或“对开成形”工艺多出现于片状玉器
钻孔技术
这时因为有了铜质工具的参与,钻孔技术比新石器时代更为先进,尤其是管钻工艺,在长达十几厘米的细圆柱形器上两面对钻孔,可以做到对钻精准而且管壁较直。另外,管钻不仅用于打孔,还广泛的用于雕刻、镂空、去料成形及掏膛工艺中。(此处所说的掏膛是口大肚小,而口小肚大的掏膛工艺在宋元时期才会出现。)管钻下来的较大圆形玉料,还可在中心打孔,制成壁、环、瑗等形状,设计成其他玉器,这种利用钻芯制成的玉器,有时能看到外壁残留的螺旋纹。而此时的桯钻,因钻头逐渐磨损变细,孔依然多为外大内小的马蹄形眼。

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白玉虎

商代乃至西周时期,片状玉器多以单面桯钻打孔
雕纹
玉器的雕纹此时变得流畅生动,尤其是弯曲线条的琢制,舒展而自如。在纹饰线条的雕琢中,如果是直线条,以青铜片蘸解玉砂还可来回摩擦琢出,但对于弯曲的线条,尤其是弯曲度较大的如兽面纹的眼睛、鼻子等处,来回的直线摩擦运动很难转弯自如,此时,使用圆形砣具就能法会其能停留于一点雕琢的优势,能够使线条弯转流畅。
从出土商周玉器的纹饰看,基本已为青铜砣具砣出,有阴刻线、双勾、阳线浮雕等技法。
商代纹饰较为图案化,线条在转折处较为方硬,曲度、翻卷都不统一。阴线在转弯时外侧多留有粗的毛道,证明为砣具蘸解玉砂琢成。曲线则是琢段接续而成,时有断开或交叉,尚不能很好的连贯。

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青玉龙形佩

标记处为商代典型特征“歧出”
西周中期以后开始发展出自己的雕琢的特点,原垂直琢下的阴线逐渐变为一侧壁垂直,另一侧斜坡,断面呈三角形的阴刻技法,俗称“斜刀”或“一面坡”工艺,产生这种效果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梯形的轧砣辗转而为,这是一种工具上的创新;另一种是在雕刻中运用倾斜的手法,利用砣具之侧面砣出。这种一面坡工艺利用器表面、沟直壁、沟斜壁的不同反光和阴影,每一转侧都反射不同的光线,即可充分表现玉材莹润及闪耀的特点,又可呈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是玉雕工艺上的明显进步。另外,与商代健劲倔强的线条不同,西周中期以后玉雕多用圆转灵活的图案化曲线表现,曲线的转折回旋富有韵律感,和商代古朴强直的风格迥异其趣。

故宫博物院藏  周  玉人片

西周时期一面坡工艺特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