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热并用是临床必备技能,其中两个方这个冬天很常用!

 金坛区 2021-11-25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

804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光明中医

 导读 

《伤寒论》向有“方书之祖”之誉,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极为丰富,察证细微,组方用药精当,《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下面我们一起学习和解寒热的6个方子吧!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辨别疾病性质的2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可以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阳胜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因此,寒热可作为一种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然临床证候往往复杂多变,所见之证并非单纯为热证或寒证,尤其是一些病程较长、病因复杂的疾病,常表现为寒热错杂。张仲景开创了中医寒热并用之先河,其运用寒热并投之法,或增减药量,或变化药味,总以切合病情,分清主次为根本宗旨。《伤寒论》之寒热并用方剂,是张仲景对方剂学的一大创举。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论》262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本方七分清利湿热,三分表散外寒。《伤寒溯源集》有言:“伤寒之郁热与胃中之湿气互结,湿蒸如淖淖中之淤泥,水土黏泞而不分……盖以湿热胶着,壅积于胃,故云瘀热在里,必发黄也”。伤寒,是指外感风寒而表邪未尽,当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瘀热,是指湿热之邪郁于内,而见身黄、目黄、小便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能发汗解表、利小便,又能清解在里之郁热,故以此主之。尤在泾云:“此亦热瘀而未实之证,瘀热在里者,汗不得出,而热瘀在里也”。方中麻黄辛温,主入肺经,可散体表皮肤之寒气,配伍辛温之生姜、杏仁,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赤小豆、连翘、梓白皮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利湿,可清解在里之湿热;大枣、甘草甘温悦脾,以为散湿驱邪之用;用潦水者,取其气清薄偏浮,入体内善行肺经,不助水气。

麻杏石甘汤

《伤寒论》第63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曰:“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两条文均论述了误用汗法、下法后,邪热内传,邪热壅肺而致喘的证治。表邪化热入里壅肺,肺失肃降,导致肺气宣降失常,故见气喘之证;肺外合皮毛,邪热壅滞于肺,热迫津液外出,故有汗出之证。麻杏石甘汤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专疏肺郁,宣畅气机;石膏辛甘寒,直清肺胃之里热而生津,麻黄、石膏相伍,去麻黄之热性而取其宣肺平喘之功效,又能透邪外出;杏仁宣肺降气,助麻黄宣肺平喘之效;炙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寒热并用,共奏解表清里,宣肺定喘之功效。

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七日,发热微恶寒,柴胡桂枝汤主之”。本条文论述了邪犯少阳,表证未解。本证系太阳表邪未解,而邪犯少阳,进而发展为太阳少阳并病。本方的证型特征为发热微恶寒,发热与恶寒并见,乃太阳表邪未解,“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邪”,此处的“微”字,说明恶寒程度较轻;且仅见肢体烦疼,而无周身疼痛,从以上症状来看,说明经过六七日,太阳表邪已转为轻微之象。微呕,比小柴胡汤证“喜呕”程度轻,频次少;心下支结,较胸胁苦满而亦轻,说明外邪初犯少阳,枢机不利,但病邪不重。太阳、少阳证候俱轻,故取桂枝汤与小柴胡汤药量各半,合剂而成,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散太阳之表邪;以小柴胡汤清里透表,宣利枢机,以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154条曰:“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特点为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不畅。痞证的成因为中焦寒热阻滞,脾胃升降失司。半夏泻心汤证表现为虚、实、寒、热以及气机升降失常:其虚证乃系脾胃阳虚,可见便溏、泄泻;实证表现为中焦气机不畅,湿热阻滞而有痞满;其寒乃因脾胃阳虚而表现为脘腹冷痛;其热乃因湿热阻滞而出现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清阳不升故见下利;浊阴不降故见呕吐。治当和中降逆,平调寒热,用半夏泻心汤。方中半夏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寒以泄中焦之热,干姜、半夏辛温以散脾胃之寒,用人参、大枣、甘草补脾助运,以复脾胃升降之司。诸药相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为治疗痞证之良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伤寒论》359条曰:“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本条论述的是上热下寒相格拒的证治,其发病机理为平素本有脾胃虚寒,而又复用吐、下之法,使得脾胃更伤,而引起表邪内陷,入里化热,因而出现寒热格拒。从病位上看,脾与胃互为表里关系,最容易同时感受邪气,在五行中,胃属阳,脾属阴,“阳道实,阴道虚”,故而胃多实热证,脾多虚寒证,脾胃同病的时候常常表现为寒热错杂证候。《绛雪园古方选注》云:“厥阴寒格吐逆者,阴格于内,拒阳于外而为吐,用芩、连大苦,泄去阳热,而以干姜为向导,开通阴寒。但误吐亡阳,误下亡阴,中州之气索然矣,故必以人参补中,俾胃阳得转,并可助干姜之辛,冲开阴而吐止”。仲景立足于本病的病机,即胃中有热,脾中有寒,寒热错杂,中土格拒,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治之。方中黄芩、黄连苦寒,可清泄胃热;干姜性辛热,可温脾散寒;为防止芩、连之苦寒攻伐脾胃,故用人参扶脾补益中气。全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调和脾胃。刘渡舟在《伤寒论十四讲》中曾指出:半夏泻心汤与干姜黄芩黄连汤皆能够调和阴阳,使寒热错杂之邪得以和解,但半夏泻心汤功在治痞;干姜黄芩黄连汤功在治呕。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147条曰:“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热郁在少阳,阳虚在内里,所以临床既可见口苦、口干等热象,又可见肠鸣、便溏或腹胀等太阴脾虚的寒象。“胸胁满微结”提示患者经过汗、下之后,肺内阳气下陷,郁积于肝内,阳气与水饮相结,故有了“微结”的感觉。由于此证具有往来寒热的特点,证属少阳,故以小柴胡汤作为底方,方中柴胡、黄芩能够和解少阳之邪,畅达枢机;瓜蒌根生津止渴;牡蛎软坚散结;桂枝、干姜合用,能振奋中阳,温化寒饮;炙甘草调和诸药。因无呕吐之胃气上逆,故去小柴胡汤中半夏、生姜;由于体内有水饮结聚,故去人参、大枣,以防甘温壅补。此方寒热并用,既能清泄肝热,又能温散脾寒,可以和解少阳枢机,宣化水饮。陈慎吾先生指出:“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少阳病而又兼见阴证机转者,用之最恰。”刘渡舟认为本方在临床上可以治疗胆热脾寒证。


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图片

图片

图片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杏林小冉 排版/杏林小冉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