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湿气从何而来? “十人之中,湿居八九而不止也”、“千寒易去,一湿难除”。 ![]() 由此可见中医对于湿邪的重视由来已久,看病的时候也经常有中医师告诉你体内湿气太大。 那么中医里面的湿究竟从何而来,又该如何防治? 中医讲“中气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中气的盛衰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湿则中气不运,升降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中土容易湿气过盛,所以也出现了很多治疗脾胃,培土燥湿的中医名方,如四君子汤、理中丸、黄芽汤等。 ![]() 中医常把人体气机流转看做是一个升降有序的圆运动,水在下火在上,但是下之水能得到上之火的蒸发而上行。 如果下之水虚,则津液不足,脾土伤于燥; 如果上之火虚,则湿气无力上蒸,停滞于中而土伤湿。 因此中焦脾土能病燥也能病湿,但临床又以湿最为常见。 ![]() 饮食入胃,需靠脾阳磨化变成精气,其中精气作为充满能量的精微物质又可滋养脾阳,补充胃阴。 所以脾阳充盛,饮食得化,气机流畅,阴阳平和;脾阳衰败,则饮食停滞,中土阳不升,阴不降,百病丛生。 由于现代人们物质生活极度丰盛,暴饮暴食,饮食偏嗜,抑或情绪因素影响,容易损伤脾阳,导致中土阴盛阳虚,中焦就容易湿气过盛。 ![]() 脾胃作为人体圆运动的枢纽,如果中焦脾胃之气衰败,中枢功能失常,则心火不降而上炎为热病,肺气右滞而为气病,肾水不得心火而为寒,肝血左瘀而为血病,百病丛生由此而来。 所以针对这种脾阳易衰,中土易湿的特点,历代医家创制了各种方剂来培土燥湿。 这里我比较喜欢黄元御的黄芽汤,此方为黄老的诸方之首,以中焦为核心,调理阴阳,使整个圆运动恢复正常。 ![]() 黄芽汤:人参三钱、炙甘草二钱、茯苓二钱、干姜二钱 中土正常轮转以后,上之心火能降,右之肺金能降,下之肾水得温,左之肝木能升。 在此方基础上治疗兼证也比较容易,心火上炎导致心悸烦乱可加黄连和白芍以清心火; 肺气不降导致胸部痞闷,加陈皮、杏仁以理气通滞; 肾水下寒导致遗精泄利,加附子、川椒; 肝血左瘀可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而人们常用的薏米红豆来祛湿,显然是不正确的,薏米确实可以渗湿利水,但是大多湿邪的原因是中焦脾阳不足,这个时候一味用薏米来除湿,非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薏米还会进一步损伤脾阳,这就是很多人夏季天天喝薏米粥,却还是湿气偏盛的根本原因。 ![]() 其实无论任何疾病,都要先顾护脾胃,脾阳要升,胃阴要降。 中气正常流转,身体气机才能流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