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生而偏执的,只是被毒打几次后,就慢慢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作者:乌索普(富书团队) 来源: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唐,长安,某年冬月的深夜。 一群僧人不情不愿地进了一座贵人宅院。一进内室,就听见病榻上的人,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在怒喊: “你们睁大眼好好看,我的手脚,没烂疮吧!听说你们在外面到处造谣,我身上长满脓疮,就要癞死了。” 僧人们面面相觑,唯有一个小和尚还不甘心地往前探头,仿佛一定要找出一块破皮来证明:韩愈对佛不敬,必定不得好死。 韩愈没长烂疮,但确实死得不光彩。因为他是吃壮阳药死的。 他好色,离谱的那种。 《清异录》载:病得将死时,还在让家中的美女们继续歌,继续舞。 为了榨干人生最后一丝快乐,他命人把硫磺末拌在粥饭里,喂公鸡吃,吃一千日,期间要看紧它们,不让它们交配,防止破功。 如此养成吃下后,威力无边。韩愈得意地将之命名为“火灵库”。 他隔天吃一只,隔天吃一只,隔天吃一只,最终吃死了。 韩愈死后可是配享孔庙的,这是古代对学者的最高肯定。但如此圣人却死于壮阳药,还被白居易写进了诗里:“退之服硫磺,一病讫不痊”。 又比癞死好听多少呢? 韩愈字退之,大概是要他急流勇退的意思,可名为“愈”,却是要他一直前进。 进进退退,且进且退,这对拧巴却又颇有哲理的名与字,写尽了他的一生。 偏激,是一种伟大的品质 偏激,其实是一种伟大的品质。因为它可以帮你做成别人做不成的事情。 韩愈是天纵的英才,七岁成文,过目成诵,可惜三岁丧父,自小就养在同父异母的哥哥韩会家,被兄嫂带大。 因为在朝中站错了队,韩会被贬至岭南,刚到就抑郁死了。于是寡嫂又拉着年幼的韩愈,亡夫的棺材,生生地从岭南走回了河南老家。 古人说,八岁看老。意谓一个人的性格底色,基本在童年时染就。 天资聪颖,历经苦难,身旁还有一个坚忍不拔的榜样,注定了韩愈的性格底色是复杂的。 韩愈考进士,四次才中。但在唐代考上进士了还得通过吏部选拔才能做官。 吏部就考四样:会不会聊天,字写得美不美,人长得伟不伟,还有,文章写得好不好。 万万想不到,百代文宗韩愈,竟卡在了文章上。毕竟文章好不好这件事,很主观,各花入各眼。 好在要做官也有别的捷径,那就是去巴结权贵,求他们推荐。可读书人之间的事儿,怎能叫巴结呢?该叫“求知己”。 几次落榜后,快要饿死的他,赌宰相是他的知己,于是给宰相写信。 信中,韩愈谨小慎微地抖机灵。他引用了古人许多话,就像港剧里的绑匪,剪报纸上的字去勒索,生怕留下自己的把柄一样。 他用别人的话,拼出了自己这么一层意思:
沉默,是对韩愈最大的羞辱:“我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为什么你无动于衷?!难道我那汪洋恣肆的雄文,就没有在你心里掀起一丝波澜吗?!” 韩愈决定再写一封!这一封信,他开始委婉地教训宰相了。
又等了29天,还是没有回音。韩愈再不能忍受了,他决定要留下一封居高临下的信,挽回自己的尊严,然后头也不回地离开。
骄傲的韩愈,不再等回复了,他头也不回地扭走,离开了长安。 在离开长安的路上,韩愈遇到了一个人。他手上提着两只要进贡给皇帝的小鸟,大声呵斥着路人回避。 路人不仅推搡着他,还恭敬地退到两旁,他们甚至都不敢抬头看鸟,如遇神明。 气煞韩愈,自己满腹诗书,还不如两只鸟呢! 不过,人生嘛,总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虽然当朝宰相没理这个看起来精神有点问题的年轻人,但前任宰相董晋,却注意到了他。并赶在韩愈冻毙街头之前,给了他个差事做。 其实,韩愈当年是有别的捷径可以做官的。只是吏部喜欢的文章,是那种莺莺燕燕,肤浅虚华,不讲究实质的漂亮文章。 韩愈能写,但他不愿写,饿死也不写。 几十年后,他正是凭着这股偏执,掀起了一场影响千年的古文运动,以一人之力,起八代之衰。 文学史上一直有人这样提:古往今来,文章写得最好的人,既非司马迁,也非苏子,而是韩文公。 是偏执,成就了韩愈。 其实,我们都是生而偏执的,只是被毒打几次后,就慢慢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 而足够偏执的人,还会被毒打得更多,只是他胜在还有那样的自信和气力,站得更高,把脚下的洪流看清。 他相信这只是时代的怪现象,这股潮流看似浩浩汤汤,其实很快就会消亡。 于是他坚定地立在河流的中心处,任如何挫败拍打,都偏执地毫不转移。 最终,它沉积成河心的沙洲,叉开了潮流,改变了洪流的走向。 以妥协的姿态不妥协 韩愈去做了幕僚,属于编制外的上班族。 上班第一天,小吏就拿来了使院的考勤制度。要他每天必须晨入夜归,除非生病,否则不得请假。 也就是007,外加全年无休。 刚入职,韩愈还忍了几天。但没多久,他就忍不住了,他写信给自己的老板:
天下苦考勤久矣。 其实老杜当年也是被幕府的考勤折磨得痛苦不堪,但他不敢像韩愈一样,直接质疑这个制度的合理性,而是默默地辞职。 韩愈与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认理。 而只要有人违反了这个道理,即使世人都沉默不言,都避之不及,他也要说、也要做。 因为他够偏激,所以不妥协。 可转头看,毕竟衣衫破,肚子饿,妻儿苦,茅屋寒,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他也有妥协的时候。 幕僚的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主人会客的时候,在旁边写点马屁文章。 有一回,席上有深得圣宠的太监俱文珍,酒过三巡后,韩愈被点名写诗。 韩愈奉命作了,诗的前几句,漂亮极了,他把俱文珍夸作冲天的鲲鹏,报国的利剑,简直忘乎所以。 但末了,来两句: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对着一个注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太监说:“忠孝两全难”。 就问你这顿饭还吃不吃得下吧。 十来年后,韩愈也成了名人,交游广阔。但名人交友其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你要不就谈笑有鸿儒,要不就往来皆白丁。如果你好赖都结交,那难免就有一些清高的人,要与你绝交。 当时,韩愈与一个名声极臭的权臣打得火热,惹得一个清高的老相识,对韩愈爱答不理了。 韩愈又给人写信,这封信写得卑微得要命,但韩愈还是给自己留了一手。 古人写信,特别是文豪写信,常常会变成文章天下传颂的。 所以大家都有个习惯,那就是先在稿纸上修修改改后,再誊抄一遍后,工工整整地寄出。 但韩愈这封信没有,他直接寄了草稿出去。还生怕对方没发现,特地在文末交代:老哥,我给你寄了草稿,你将就看吧。 这个细节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表达自己虽低头,但不谄媚,我希望你透过我杂乱的卷面,看到我干净的内心。 就像你和我交朋友,要看到我的实质,而不是只听信流言一样。 韩愈最有名的事情,大概是劝谏皇帝不要劳民伤财地迎佛骨。他上书时,是这么说皇帝的:
逻辑满分,以至于皇帝看到时,气得差点当场去世:你咒我死??? 要不是韩愈在朝中有点关系,皇帝早就杀掉他了。 其实那会儿,韩愈大可不必劝谏。因为佛骨已经迎入了。他的劝谏,除了改变自己的仕途命运外,改变不了任何东西。 子曰过:“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就是说,对于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不要做无用功了。 但韩愈却觉得,自己高居刑部侍郎,如果这样的事情不劝谏,以后在史书上,人们就会说这一朝的臣子都是软骨头,那是耻辱! 明知不能改变但还是要做,是因为有些事情绝不能妥协。 于是,他不仅成全了青史上的名声,还喜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呢。 君子爱财,死人的钱也要赚 童年和早年的穷苦蹉跎,使得韩愈参透了欲望的本质,他从不掩饰自己对钱的热爱。 韩愈最招人骂的黑料是,他喜欢拍死人马屁。也就是给人写墓志铭卖钱,最高一篇能卖出相当于八个月俸禄的价格。 有一天,韩愈又在书房中写着他的马屁文。 仆人突然来报:门客刘叉不辞而别,走时还顺走了很多钱财,并且留下了一张纸条:“此谀墓中人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 意思就是,你这些钱都是拍死人的马屁得到的,也不是什么贵重东西,不如就送给刘某当寿礼吧。 被贬岭南时,他最舍不得的是他在长安置办的府第,他一边走,一边哭哭啼啼地给自己的豪宅写诗。回长安后,又得意地写诗给子孙们,好好地炫耀了下自己的豪宅。 “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不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 “凡此座中人,十九持钧枢。” 我家大门常打开,迎来送往中最卑贱的也至少是个文书小官,这里面十有八九都是朝中重臣。 后世对韩愈这首《示儿》非常不满,苏轼就说,这诗里写得都是利禄事,杜甫就不这样,他写得都是圣贤事。 但韩愈是不怕被骂的。直接承认自己有欲望,有什么错呢? 他说:“孔子夸爱徒颜回安贫乐道,只有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志。那是他还没试过像我韩愈一样,连一箪食,一瓢饮都没有。” 所以,你们这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都得了吧。 韩愈为什么了不起 韩愈非常嫌弃潮州,被贬时,从还没出发就唧唧歪歪抱怨了一路,去到后做了小半年也就走了。 但他却能叫潮州的山水改姓。让旧潮人,喜欢用他的“韩”字给自己取名,至今,潮州还有韩山、韩江,韩山师范学院。 在韩愈之前,贬来潮州的达官贵人多如牛毛,老死此间的也不少。却只有韩愈能做到成为潮人的骄傲,说他的到来,是“天要潮人识孟轲”。 孟轲,即是孔孟之道,既是文明。 《周易》有云:“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意思是,龙在哪里,云就从哪里起。虎在哪里,风就从哪里生。是英雄造时势,而非时势造英雄。 如今,建立行业标准的,我们称之为大佬。再进一步建立了时代标准的,我们称之为大家。更进一步,建立了历史标准的,我们才称之为一代宗师。 而韩愈被后人称为“百代文宗”。 这四个字,欲与天公试比高。 参考文献: 1、韩愈传,王路 配图来源: 1、《四季山水图册》,清代,书格网 或许你还想看 作者简介:乌索普,富书团队作者,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新书《好好生活》正在热销,知乎@富叔,微博@富书,本文首发公众号: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 |
|